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譽「七絕聖手」,成名作曾被毛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結局太慘

被譽「七絕聖手」,成名作曾被毛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結局太慘

被譽「七絕聖手」,成名作曾被毛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結局太慘。

從前有句俗語,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這句話的版權擁有者,應當是個名叫孫洙的清朝人,是他的一篇文章,才讓這句話得得以流行。孫洙,是江蘇無錫人,號蘅塘,晚號退士。早年入京師國子監學習,乾隆九年(1744)中舉,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其後歷任順天府大城縣、直隸盧龍縣、山東鄒平縣知縣以及江寧府學教授等職。

孫洙是個有心人,鑒於當時通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他決定編輯一部唐詩選集取而代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部流傳至今的《唐詩三百首》於乾隆二十九年得以面世。他在《唐詩三百首·序》中如是說:「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三百餘首,編成一編,為家塾讀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寫作可以始於模仿,在前人作品的潛移默化中,水平自然就能日益精進。確實,文學史上但凡偉大作品的產生,除了作者豐富的生活實踐及深厚的藝術功力外,與之廣泛吸取和借鑒中國古代文化有很大關係,毛主席詩詞創作的巨大成功就是典型的例證之一。

在毛主席詩詞中,有關戰爭的詩篇不在少數,比如他的早期作品《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其上半闕為:

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該詩創作於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的1931年早春。1930年12月,隨著軍閥之間混戰的結束,老蔣調集10萬兵力,對紅色根據地進行圍攻。紅軍運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接連挫敵。12月30日,紅軍在龍岡伏擊並全敵十八師。第十八師師長兼任江西剿匪總指揮張輝瓚亦被俘。後來,張輝瓚被憤怒的群眾斬首,其頭裝在木籠內扔入贛江。短短的5天內接連打了兩個大勝仗,殲敵一個半師,第一次大「圍剿」就此結束。聞聽前方捷報,毛主席揮毫賦就此詩。

在讀主席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時,我們的腦海中突然會浮現出一位唐代詩人的身影來,那就是有著「七絕聖手」之稱的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王昌齡有一組名詩叫《從軍行》,前後一共寫了七首,其五是這樣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在朔風怒吼中,大漠塵起,天昏地暗,一支勁旅掩旗而行,大軍尚在途中,捷報傳來,前鋒已大獲全勝。這種雄壯氣氛的描寫,以及詩中沉雄英爽的情致與毛詞是極其相近的。

王昌齡另一組比較出名的邊塞詩叫《出塞》,其中的一首是讓人過目不忘的: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內容主要是慨嘆遠征之苦,良將之苦,體現出了詩人對家國的愛重和維護、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良將的信心。全詩雄渾豁達,氣勢流暢,一氣呵成。王昌齡的這首《出塞》詩,歷代文人對其評價都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王昌齡的《出塞》對毛主席的詩詞創作也有較大影響,在十七歲告別韶山時,他就給父親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與王詩比較無論是音韻,還是主題,以及其中所表達的思想和氣勢都是一樣的。王昌齡詩的磅礴氣勢在於,他是從千年之前、萬里之外下筆,從而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莽的意境,而毛詩則是從英雄的志向下筆,萬里之志,脫口而出,不著痕迹。

在唐代詩人中,王昌齡的遭遇也有是帶有普遍性的,那就是文壇得意,仕途失意,更悲切的是,晚年還遭小人陷害,慘死他鄉。所以說,作為一個詩人,生對了時代,才是最大的成功。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黃說史 的精彩文章:

因為參與「刺宋」,他成為被執行絞刑第一人,有個曾孫叫洪金寶
孫悟空的「弼馬溫」在明朝屬幾品?位高權重,非皇帝親信不能充任

TAG:老黃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