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雲禪師:修行是什麼?

白雲禪師:修行是什麼?

修行,如果不知道其要領,會把方向弄錯,而修養是從修行慢慢累積起來所完成的內涵。

修行是什麼?修正我們的行為,談的是身、口、意,也就是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的行為。身體和言語的行為,是外表的行為,人人能看得到、聽得到的,而意念的行為是內在的行為,別人用肉眼看不到的。可是,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發起的力量,來自於意念,也就是內在的行為,它完成一種力量,使身體、言語表現行為。

人的行為表現,往往依於自己的意念,以自我意識去表現。在這中間你會發現,每個人的知識、經驗中,所完成的修養有多少,就能確定行為表現的好壞。因為,依於自我的意念往往使身體、言語行為表現得不理想,甚至會造成傷害,所以我們才要去修行。

經典里談修行,是修正身、口、意的行為,可是太多學佛的人,把修行當成找個法門照著去做。昨晚,我提到找些方法——念佛、學密、學禪、學凈土……找個方法是因為自己還不能做主,需要依賴,使身、口、意行為不要有偏差,造成傷害。

修行人剛開始依賴這些是必需的,但是,絕不是永遠地依賴就能有修養,就能培養智慧、求得解脫,甚至證得道業,而是要從身、口、意上面去著手,唯有身、口、意的行為做得了主,才不會犯錯、造成傷害,甚至還可以幫助別人得到利益。這裡要說明一點,幫助別人得到利益,首先,自己要得到利益,也就是說自己先要有修行,完成修養才行。

至於求解脫、證得涅槃,解脫是修行的整個過程去表現的行為,它包括外在的、內在的。而涅槃是最後的目的。

為什麼要修正身、口、意行為?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為人處世,像工作、事業、學業,或多或少會傷害別人,或使自己受到傷害。因此,才要去修行。

佛陀的道理、方法教我們去調節身、口、意行為,使之不要出錯,不要造成傷害,得到利益。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在修行的過程中,歡歡喜喜承受它的果報,不管是善的、惡的,或苦的、樂的,業報受完,清凈了,可以成就道業。此漫長的過程即是修行。

修行到達圓滿的境界,就是最後的結果。我提醒各位,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只是暫時的依賴,這點要特別注意,不能永遠都只依賴這些。不是常有這種現象嗎?譬如,你到寺院,聽佛法介紹,這時自己可以做主了,心裏面也很清凈、歡喜。可是,一旦法會結束,當你走在回家的路上,原來的問題還是存在,那是為什麼?

因為,法會只是讓你暫時完成心理目標上的轉移,除非你在法會中能得到好處。所謂好處就是價值,什麼價值?從道理、方法中,發現你平常所不知道的,去理解它,比平常知道的更深入、更增上,當法會結束,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會歡歡喜喜的。然而,不是參與法會時的歡歡喜喜,而是事後要歡喜得起來。這種歡喜,就是你得到的利益。

摘自白雲禪師《慢慢來,修行就是修理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長安十二時辰》發生在上元節,但你知道唐代還有個上巳節么?
《璇璣圖》:城隍廟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