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恆星如何從塵埃雲中誕生,在其生命周期中將遭受怎樣的命運?

恆星如何從塵埃雲中誕生,在其生命周期中將遭受怎樣的命運?

作者:文/虞子期

恆星,代表了星系中最基本的構造塊,說到宇宙中最廣為人知的天體物體,那麼恆星一定是其中之一。要追溯一個星系的演化、動力學和歷史,往往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該星系中恆星的成分、分布和年齡這幾個方面內容。與此同時,恆星還負責了重元素的製造和分配,比如氮、氧,以及碳,這些重元素的特性和行星系統的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還可能會將它們聚合。這便是為什麼天文學領域的核心之一,便是關於恆星誕生原因、生命周期和如何死亡的一系列研究。

恆星的生命長度取決於什麼

雖然,除了最大質量的恆星之外,所有恆星都存活了數十億年。但就普遍規律而言,如果恆星的質量越大,便意味著其壽命往往越短。當一顆恆星融合其核心中的所有氫氣時,核反應就會隨之停止,由於缺乏支持它所需的物質能源,核心在開始崩潰的同時,也變得更熱。但是,由於核心外部仍然可以獲得氫氣,所以,在核心周圍的殼體中氫氣依然繼續存在。而變得越來越熱的核心,會將恆星的外層向外推,從而使得它們膨脹和冷卻,以將恆星變成紅巨星。

當然,任何可能的變化都不是一成不變,比如,當恆星的質量足夠大,那麼,其坍塌的核心可能變得非常熱,以至於可以支持更多奇異的核反應,而在這些核反應得過程,可能會消耗氦元素,併產生多種這樣的「重鐵」元素。當然,這種反應並不會持續進行,只能暫時緩解這個過程。逐漸地,該恆星的內部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有時候會瘋狂地燃燒起來,有時甚至會面臨死亡。這些變化性的事件,會導致恆星脈動並甩掉它的外層,然後將自己籠罩在氣體和塵埃形成的繭中。而接下去它們的命運會發生什麼,則取決於其本身核心的大小。

恆星如何從塵埃雲中誕生

恆星,誕生於塵埃雲中,在大多數星系中,都分散存在著恆星。比如,獵戶座大星雲就是一個大家較為熟悉的例子。在這些雲層的深處,由於湍流產生了足夠質量的結,使得氣體和塵埃在其自身的引力作用下開始崩塌。隨著雲層的坍塌,中心的材料開始升溫。原恆星是崩潰塵埃雲的熱門核心,有朝一日它將成為一顆真正意義上的恆星。在形成恆星的三維計算機模型預測中,坍縮氣體和旋轉的塵埃雲分裂成兩到三個斑點,以解釋銀河系中的大多數恆星,為什麼是成對或者是多個恆星一起出現。

當然,並不是這些材料中的所有都能成為恆星的一部分,其中剩餘的塵埃也有可能會成為行星、小行星,又或是彗星,甚至可能仍然是塵埃。隨著雲層的坍塌,一個密集又具有熱度的核心形成,並開始聚集灰塵和氣體。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塵埃雲並沒有以穩定的速度崩潰。比如,天文學家詹姆斯麥克尼爾於2004年1月發現的一顆小星雲,它出現在了獵戶星座星雲Messier 78附近。當科學家們將探索儀器指向麥克尼爾的星雲時,發現它的亮度似乎有所不同,而其亮度的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年輕恆星的磁場與周圍氣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導致。

兇猛熾熱的恆星煤渣之白矮星

白矮星實際上是非常古老的恆星,如果白矮星是在二元或多星系統中形成,那麼它將能會像新星一樣經歷更多的事件。當白矮星和伴星足夠接近,便會通過自己的引力將物質從該恆星的外層拖到自身上,以形成自己的表層。當表面上聚集到了足夠的氫積聚,便會發生核聚變,從而導致白矮星顯著變亮,並排出剩餘的物質。在短短几天的時間裡,輝光消退,循環再次開始。

恆星變為白矮星,對於那些像太陽一樣的普通恆星,當其恆星核暴露之時,便是彈射其外層的過程結束之時。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雖然恆星本身死了,但其兇猛熾熱的恆星煤渣,卻演化成為了白矮星。通常情況下,白矮星的大小會和我們的地球接近,雖然含有一顆恆星的質量,但它們並沒有進一步崩潰。那麼,是什麼力量支持了核心的質量?科學家們通過量子力學提供了解釋。恆星之所以沒有繼續坍塌,是因為來自快速移動電子的壓力,如果該恆星的核心越大,那麼形成的白矮星越密集。

我們可以通過白矮星的直徑大小來判斷其質量,比如,當白矮星的直徑越小,它的質量反而會越大!這樣的計算方式可能看上去比較矛盾,但在恆星中卻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在數十億年後,我們自己的太陽也將是一顆白矮星。由於白矮星很小,並且缺乏產生能量的來源,所以從本質上而言他是非常微弱的,它們的冷卻過程伴隨著逐漸消失。當然,這種命運僅限於那些質量高達太陽質量1.4倍左右的恆星。而高於該質量得恆星,產的電子壓力不足以支持其核心進一步崩潰。

超新星不只是一個更大的新星

質量超過8個太陽的主序星,註定要在被稱為超新星的巨大爆炸中死亡,超新星自然不只是一個更大的新星。在新星中,只有恆星的表面爆炸;但在超新星中,則是恆星的核心坍塌後爆炸。超新星能釋放出幾乎令人難以想像的能量,在幾天到幾周的時間裡,超新星可能會超過整個星系。同樣地,在這些爆炸中會產生所有天然存在的元素和豐富的亞原子粒子。在大質量恆星中,一系列複雜的核反應會導致其核心產生鐵,而該恆星在獲得鐵後,便已經從核聚變中榨取了所有的能量。實際上,形成比鐵更重的元素的聚變反應,實際上是消耗能量而不是產生能量。

當這顆恆星不再有任何方法可以支撐它自己的質量,鐵芯也會發生坍塌。在短短的幾秒鐘時間之內,核心會從大約5000英里縮小到只有十幾英里,而溫度卻高達1000億度,甚至更高。在這個過程中,恆星的外層會在最初就開始與核心一起坍塌,並隨著巨大的能量釋放而反彈,然後向外猛烈拋出。在典型的星系中,大約平均每百年會發生一次超新星爆炸,在其他星系中,科學家們大約每年都會發現25到50顆超新星,並且,大多數超遠新星都是在沒有望遠鏡的情況下被發現。

恆星還將遭受哪些不同的命運

位於超新星中心的坍縮恆星核心,如果其質量包含大約1.4到3個太陽,那麼坍縮將一直持續到電子和質子結合形成中子,以產生中子星。它非常緻密,擁有類似於原子核的密度。同時,由於它質量和體積之間的比例,所以其表面的引力無疑很巨大。當一個中子星形成一個多星系統,它甚至可以通過剝離任何附近同伴的途徑,以吸收氣體。中子星所具有得強大磁場,還可以加速磁極周圍的原子粒子,以產生強大的輻射束。當這樣的光束定向使其周期性地指向地球,我們會將其視為常規輻射脈衝,這種情況下中子星,被科學家們稱為脈衝星。

當坍塌的恆星核心遠大於三個太陽質量,那麼,在它完全坍塌後會形成一個黑洞,由於其本身將是一個無限密集的物體,因此具有極強得重力,以至於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它的直接接近。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光子間接檢測黑洞:黑洞的引力場是如此強大,伴星的外層也會被捕獲並被拖入其內部。當物質螺旋形成黑洞時,它會形成一個圓盤並加熱,同時發出大量的X射線和伽瑪射線,以表明潛在的隱藏伴侶的存在。然而,新星所出現得新星和超新星留下的塵埃和碎片,最終都會與周圍的星際氣體和塵埃混合,從而使其與恆星死亡期間產生的重元素和化合物聚集。最終,這些材料都會被回收利用,以為新一代恆星和伴隨的行星系統提供構建模塊。簡而言之,恆星的演化過程,其實就是它形成和破壞的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貓 的精彩文章:

獨特DNA只有日本人才有!祖先確認出是混血兒
外星人要找到了?科學家:或生活在太陽系外衛星上,有水可以居住

TAG:環球科學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