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永生」由不可能變為可能,但人類能承受技術發展過快嗎?

「永生」由不可能變為可能,但人類能承受技術發展過快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東方亦落

近日,來自CNBC(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的消息稱,美國的兩家公司Eyellusion與BASE Hologram計劃在2020年推出已故歌星惠特尼·休斯頓的「巡演之旅」,用全息圖、激光成像等數字技術讓惠特尼·休斯頓於舞台之上「重生」。

關於「復活」和「永生」,是人類一直在追尋的生存狀態,徐福東渡、法老在金字塔中永生、「借屍還魂」...,古今中外關於這方面的故事不勝枚舉,它們都共同反映了人類對於「生「的渴求。

在如今的數字信息時代,各種技術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一些技術的加持下,「復活」、「永生」也由傳聞變為現實,由不可能變為可能。而且從效果來看,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全方位「復活」與「永生」。

照這種趨勢來看,人類的永生夢用不了多久就能真正地實現了,沒錯,就是那種能在地球上活個幾百年都不成問題的願望。可我們也知道,違背自然規律向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即使技術的發展終究還是會讓永生成為現實,那也要循序漸進才可能將出現問題的幾率降到最低,而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如不加以遏制,很可能會造成一種尷尬的、甚至是「無可挽回」的局面。

一、全方位的「復活」與「永生」讓多種技術「殊途同歸」

要說被「復活」的藝術家,惠特尼·休斯頓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2017年5月,視覺特效與虛擬人公司「數字王國」在台北舉辦了《今日君再來:虛擬人鄧麗君音樂奇幻SHOW》。

該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虛擬人技術」,成功讓「一代天后」鄧麗君於舞台之上「復活」,整合了面部捕捉、動作捕捉與頂級特效技術,並通過5D技術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可以與台上的「鄧麗君」互動,讓「復活」更加真實。

今年4月1日,有網友採用AI換臉技術「復活」了張國榮,並且還演唱了兩首歌曲。據視頻製作者稱,視頻中使用的是自主研發的AI技術,採用「變分自動編碼器」,借鑒了Deepfakes的思路,並且優化了合成環節,讓人臉融合的效果更為自然。

從以上事例的「復活」效果來看,屬於通過AI等技術對逝者的音容笑貌進行了還原,使之重現於世人面前,但就算是這種較為淺層的「復活術」,也足以讓人們的情感與思念有所寄託。以上幾位藝術家都頗具影響力,也能引發許多人的追思,而這種技術如果能應用於普通人已經逝去的親朋好友,一樣能產生很好的效果。

只是「表層復活」,就引起不小的震動,而現在的技術已經發展到能夠讓人們的精神和思維也得以保存的地步。

通常,我們會通過文字、照片等緬懷逝去之人。而在AI等技術迅速發展之後,不少公司和機構希望可以給人們提供更為先進的方式,例如會讓AI通過深度學習的功能閱讀逝者生前的文本數據,賦予AI模仿逝者的措辭、思維的能力,達到與人對話的程度,讓生者的悲傷、寂寞與思念更好地得以排遣。

除了複製和模仿,還有企業將逝者的全面資料與AI結合,讓「複製品」也有了「自主意識」。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企業家精神開發項目中,有一家名為Eterni.me的創業公司引人注目,該公司開發了一種能讓逝者與生者「對話」的AI技術。

這是該公司的在線申請頁面,一旦申請成功,平台就會在逝者的「數字遺產」中全方位採集各種信息,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為逝者塑造一個「雲端人格」,理論上來說,得到的信息越多,還原度越高。

這項服務不僅能讓逝者與生者對話,還能以逝者的風格產生自主行為,比如在社交網站中發布新消息等等,就像是逝者重新被賦予了生命。如今這類平台的數量也在增加,然而申請成功的幾率卻不高,因為它們多數還在測試階段。

可這種能夠切中人性的服務的「誘惑力」無疑是巨大的,所以有人等不及這些平台開放更多名額,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例如一位名叫James的孝子,在得知父親身患絕症之後,採集了與父親相關的大量信息,將它們轉化成近10萬個單片語成的文本,全部上傳到雲端,通過AI技術讓數據運轉。

這樣做的結果是,在James的父親故去之後,「AI父親」還能與James聊天,回答簡單的問題,James在數據中加入作息時間表之後,「AI父親」就能像正常人那樣「生活」,即使沒有實體,也會讓James覺得父親未曾離去,從而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安慰。

不過,賦予逝者「實體」並非難事,畢竟現在機器人產業已然崛起。此外,在一些人琢磨如何保存逝者思維時,另一些人已經開始著手研究「人機合併」了。除了用機械替換部分器官之外,他們也開始在精神層面下功夫。

「鋼鐵俠」馬斯克就是其中的代表。2018年,馬斯克成立了一家名為「Neuralink」的公司,推出了「神經網路轉換器」,目的是將微腦電極植入人的大腦中,允許大腦與外部機械設備進行交互,讓人腦擁有電腦的特質,可以將人腦中的思維進行上傳或下載。

這一切聽上去都很神奇,頗具「魔幻現實主義」的意味,再加上此前已經取得一些進展的「半機械人」之類的技術,美國科幻大片中的場景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就照進現實。

一方面我們為能夠找到情感寄託歡欣鼓舞,也為人類永生夢的即將實現而興奮。然而「復活」、「永生」的場景一旦迅速成為現實,我們又真的做好了接受它們的準備了嗎?會不會我們對永生的渴求,只是葉公好龍式的一廂情願呢?

二、太早到來的「永生」,恐怕不是我們渴求的結果

上古流傳的神話、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宗教產生的影響...,多種因素都讓人們想要「永生」的慾望日漸強烈,以至於成為全人類共同渴求著的一種生存狀態。例如《黑鏡》中那樣用AI復活男友,或是像《人工智慧》中那樣收養一個有感情的機器人「大衛」。

當這些情節只是出現在影視中,或僅限於人類的期許與想像中時,它們或許是新奇的、刺激的,甚至是美好的,然而當「復活與永生之夢」照進現實,人類面對的恐怕就不是新鮮與溫情了。

都說「存在即合理」,但這個定義中的「存在」大概更偏向於依循自然規律出現與發展的事物。而依靠AI等技術達成的「復活」與「永生」現象不在此列。自工業革命開始,越來越多不合理的「存在」現世,而我們所處的時代,這種不合理隨時都處於失控的險境。

人類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技術,自認為可以違背自然規律改變一切,就連生死都不在話下。於是「無信仰」成為信仰,各種道德與倫理層面的底線越降越低。可是人類忘了,規律之所以能成為規律,那是經過祖先一代一代的親身經歷之後總結而來的。

先不論打破規律會遭受到怎樣的外力阻礙,就說人類自身的接受能力恐怕也不允許永生這種事情太早實現。隨著AI、機器人等相關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發現機器人與人類相似程度越高,人類就會對機器人越有好感。可一旦這種相似超過了一定程度,人類就會反之對機器人產生厭惡與恐懼。

該定律被稱為「恐怖谷」,其成因較為複雜,如人類對死亡、疾病的懼怕,「移情機制」的錯亂等。不管是何原因,都說明人類在心理和情感上無法接受這種事情的發生。或者說,這種定律並非永恆,那也得給人類接受與適應的時間,假若復活或永生時代到來的太快,人類必然無法接受。

除了要考慮人類的心理因素,「永生」太快實現還會帶來更多現實問題。

眾所周知,如今地球上人口過多,如果只是複製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或是保存逝者的思維與精神,還在人類的接受和控制範圍之內。但我們也看到,有許多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要通過將自己變成機械人,再配合AI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永生。

這種需求已經衍生出了名為DAI(數字重生)的產業。許多「先進科技」的支持者抱有一種激進的態度,認為相關部門和輿論所擔心的「AI威脅論」是阻礙人類文明進化的絆腳石,他們認為,既然有了永生的可能,就應該不顧一切地去實現,而對技術與倫理道德的爭論是在「浪費時間」。

他們並不只是說說而已,還把這種激進的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不僅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換成機械,還成立了相關的組織。如一個名為「超人類主義黨」的社團,將目標定為「能在15~20年里通過AI人體增強術讓人永生」,還參加了美國大選。

這聽上去可一點兒都不美好,儘管他們到最後也沒有成功,但他們的行為已經暴露出過度追求「永生「可能產生的問題:激進地追求永生,受影響的並不只是個體,它產生的力量可能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秩序。假如這些群體的勢力擴大,人們又缺乏應對的經驗與相關的律法約束,那麼在私慾的膨脹之下,很可能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產生無可挽回的惡果。

從自然環境方面來看,地球上的生物一直以來都是此消彼長,人類也同樣是生態鏈中的一環。當生態鏈相對平衡之時,地球與人類也相對安全,可如果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技術來延長自己的壽命,那麼地球人口激增是必然,各類資源會驟然緊張,有權有勢的人可能會優先享用各類資源,普通人生活的更艱難。這種現實的艱難又會滋生恐慌、仇恨,進而發展為更激烈的衝突,引發更為嚴重的後果......

當然現在這一切還沒有發生,但技術的發展不會停止,不管速度是快是慢,人類恐怕終將會迎來「永生時代」。人類必然能戰勝死亡,但能戰勝自身的貪慾嗎?如果生命真能無限延長,人類的惰性是否也會被無限放大呢?

其實就算是我們終將迎接永生,但我們可以控制通往那個結局的過程,使之不成為人類的災難。即使要發展技術也不能過於偏離規律,將技術的發展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人類才能從中受益,讓技術服務於我們的生活而非被技術所掌控。

實際上,單純使生命延長並無太大意義,「復活術」抑或是「永生」也不宜發展過快。從某種角度來看,正是因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促使人們在有限的時間裡活的更加精彩。

【鈦媒體作者介紹:最極客,本文版權歸「最極客」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別做那些假裝上班的失業中年人
「十元店」市場掘金成功,名創優品衝刺IPO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