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勝出,郭台銘流淚,誰能帶領台灣走出「失去的二十年」?
智谷趨勢(ID:zgtrend)| 旺角黃局長
今天(15日)上午,國民黨公布黨內初選民調結果,韓國瑜支持率44.8%,壓倒性大勝,郭台銘只得27.7%。
如果不意外的話,這個曾經打過陳水扁一耳光的韓國瑜將代表國民党參加2020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與綠營一決高下。
你黃局長想起了前幾天的一幕,早在10日的時候,民調結果已初步顯示,媽祖的兒子郭台銘輸給老韓,他哭著給台灣媒體說,希望韓國瑜留在高雄,「保住自己的歷史定位」,4年後他願意讓位給老韓。
政治的魅力真是奧妙無窮啊。鋼鐵直男郭老闆在自己的鴻海帝國里說一不二,儼然13世紀的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一牽扯到領導人寶座,也能聲淚俱下,拿出手帕擦眼淚。
據說,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一生當中只哭過流淚三次,一次是離開愛人,一次母親去世,第三次,就是脫離大馬。
看來,這世上唯有兩件東西,能牽動一個強人淚腺:女人,或者江山。
韓國瑜能在高雄這個深綠陣營,靠著一張嘴一瓶礦泉水,單槍匹馬打下江山,其實也是踩中了命運的歷史進程。
台海兩岸的消長,民進黨對現實的漠視,給了韓國瑜登陸高雄的機會。未來他能否登上歷史舞台,帶領台灣走出淺碟子經濟困境,也許他已經找到了最關鍵的密碼。
01
老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口號,叫做「讓台北去弄政治,讓高雄來拼經濟」。所以他當上市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當年在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做事的本領,讓「高雄造」走向全世界。
今年3 月下旬,韓國瑜率高雄市經貿訪問團訪問香港、澳門、深圳、廈門等地,不為別的,就是賣點魚乾、蔬菜和水果。
大陸若想交一個朋友,向來出手很闊綽。像總理出訪歐洲,簽的單子百八十億美元起步。不過老韓這個市長,手裡沒有什麼太高精尖的產品,所以這一趟經濟之旅干回老本行,讓高雄農漁水產界收穫了11.5億人民幣的訂單,也已著實令他笑容滿面。
六天的大陸之旅,讓韓國瑜見證了大陸的爆髮式增長。
在深圳福田區,有關部門專門安排了一場燈光秀,43 棟高層建築物加上無人機,演繹出深圳40年的特區歷程。《兩岸關係》報道說,當時的場景是流光溢彩,絢麗壯觀,韓國瑜及夫人李佳芬不時發出驚嘆,屢屢拿出手機錄影。
不過,深圳取得的偉大成績確實沒撒好說的。這是大陸傾「全國之力」打造的樣本。所以,比起深圳,廈門給老韓所造成的「心靈創傷」可能要更大一些。
1988年,韓國瑜第一次踏上廈門的土地。在此之前,廈門長期作為邊防最前線,跟金門隔海炮擊了二十年,別說獲得上邊的經濟投入了,中央恨不得把工廠和人才全都內遷至中西部,其底子一直很弱。
所以,儘管當時廈門設立特區已8年,城市基本面仍十分落後,「一到晚上萬籟俱寂、沒有什麼車流」,這場景刻在了老韓腦里三十年。
而且那個時候,台灣身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蒸蒸日上。高雄在台灣第一個成立加工出口區,順利搭上時代的快車,成為遠東航運中心,穩居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樞紐港,生意繁忙的很。
對當時的韓國瑜來說,廈門簡直就是一片不毛之地。
可是轉眼一瞬間。廈門的GDP為4791億,而高雄僅有4095億元。廈門港在全球範圍內排名第14位,而高雄港落後到了第15名!
在廈門行的第一站廈門國際郵輪母港,老韓聽到廈門港擁有全自動化港口時,不禁露出了驚嘆的表情。
高雄啊高雄,你太不爭氣了!
02
台灣的政治格局一直是「北藍南綠」。有人形容說,高雄挖地三尺都是綠色。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韓國瑜卻能靠著一張嘴一瓶礦泉水,單槍匹馬打下江山,這是為什麼呢?
無他,就是因為老韓踩中了國運的歷史進程——大陸崛起,間接送給了韓國瑜一張高雄市長的門票券。
2001年入世之後,大陸憑藉廉價勞動力和土地,一躍成為世界工廠,堪稱全亞洲的經濟火車頭。
背靠超10億人的龐大市場,大陸沿海港口城市強勢崛起,上海、寧波、深圳、青島、天津、大連成為新的遠東航運中心。當初走高雄的貨物,很多都改走大陸了。加上意識形態的對立,民進黨下的高雄跟大陸經濟合作長期受阻,來自大陸中轉業務很少,沒能受到大陸輻射。於是,高雄從一個遠東主流幹線港口差點淪為一個支線港。
隨著大陸的經貿開放,整個台灣的傳統產業加速外遷,高雄的經濟腹地增長停滯。石化、鋼鐵、造船為主的重工業也轉型艱難,產業結構單一,污染嚴重,就業機會少不斷打擊高雄人民。
(從谷歌衛星地圖來看,高雄的產業支柱甚是清晰)
按韓國瑜的話說,是「高雄又老又窮,各行各業蕭條的不得了」。
所以,高雄的年輕人不得不開始背井離鄉。據說高雄有40-50萬人北漂到台灣最後的希望之光「大台北」。那裡,有亞洲矽谷雛形的科技走廊,有高大上的金融崗位,也有15年不吃不喝都買不起的高房價。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數據顯示,2011 年至 2017 年期間,高雄市總人口數僅增加 2442 人,平均每年增加不到 400 人,市中心地區甚至是負增長。
民進黨的無能,就是韓國瑜的機會。一句「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激起了高雄人的強烈共鳴。
韓國瑜能拿下最多的選票,背後也有大陸重塑東亞經濟格局的因素影響。
03
台灣的未來,很困惑。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令,兩岸關係晦暗不明,37歲的郭老闆冒著被銀行制裁抽走銀根的危險,跨過淺淺的海峽來到深圳西鄉,建了生產電腦插件的「海洋廠」。
這是第一家跨越台灣海峽、在大陸開設工廠的台企。
郭台銘後來回憶說,他當初靠岸時,大陸生產易拉罐勾環,十次就要拉斷二三回,台灣只有一回。
如今,台灣能夠全面碾壓大陸的科技實力,集成電路是最突出的一個。
這裡有世界第一的晶圓代工產業,世界第一的封裝測試產業。集成電路產業成為台灣最最重要的支柱性產業,一家台積電的營收,就能佔台灣製造業產值的20%(2016年數據);一家台積電的市值,就能佔台灣股票市場近20%的權重。
然而,這也意味著整個台灣經濟,在全球產業鏈上極為脆弱。
台積電,這個全球第一大晶元代工製造商,最大客戶是蘋果。鴻海,這個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商,主要客戶也是蘋果。蘋果銷量一波動,台灣經濟都要抖一抖。
作為一個典型的「淺碟子經濟體」,台灣受限於有限的市場、資源、土地,很依賴於外部經濟。一旦全球大環境下行,經濟就容易遭受重創。
但是,台灣要走出這種困境,談何容易?
根據福建社會科學院統計,2000 年以來中國台灣地區政黨輪替三次,換了 14 任「行政院長」,改組「內閣」逾 20 次,所任命的「部長」更超過 150 位。在這樣一個紛亂的政治環境中,藍綠對抗、內部消耗極其嚴重,執政者哪有精力去投入經濟建設?
過去的二十年,不僅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也是台灣失去的二十年——
根據台勞動主管部門統計,2000-2016 年台灣大學生畢業後平均起薪為26k-28k(人民幣6000元上下),長達 17 年起薪幾乎零增長。
如何讓台灣的集成電路產業走出「代工」,往行業上游攀升,立於掌握最高話語權的不敗之地;如何讓生物製藥等新興產業興起,擴大產業結構多元化;如何消除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給與台灣青年更多的上升空間,成為下一任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的重任。
重工業的高雄,只依託一個狹小的台灣,成不了世界超級大港。
IC業的台灣,只依託於2300多萬的人口和9489/k㎡、僅相當於一個台州的平原面積,也很難成為下一個韓國、下一個日本。
不管2020年誰能當選,最大的議題都必須是:首先,如何讓台灣融入大陸經濟圈,分享大陸發展的紅利;接著,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
今年3月,老韓帶隊走訪大陸,從香港過澳門的時候走的是港珠澳大橋,這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技術難度堪稱人類迄今為止最為複雜的一項工程。大陸攻克了這座珠穆朗姆峰,硬生生將相隔幾十公里的香港、澳門連在了一起。
其實,這只是第一步。早在2016年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中央就規划了北京—台北高鐵,而更早的「十二五規劃」則規划了「京台高速公路」。
不知道韓國瑜在走在港珠澳大橋上的時候,內心是怎樣一種滋味呢?


※這群人太壞!為一己私利,殺死一個行業!
※甲午戰爭的財政密碼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