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是決定國共生死命運的大決戰。上次說到杜聿明「收復山東」計劃胎死腹中,白崇禧拒絕統一指揮華中、徐州兩部國軍。今天我們繼續往下說。南京國防部第三廳負責制定作戰方案,廳長郭汝瑰主張集結重兵防禦徐州及其附近地區;副廳長許朗軒提出放棄徐州,直接退到淮河防守。「徐蚌會戰」後來實際上是按照郭汝瑰的設想打的,那麼問題來了,許朗軒的退守淮河方案為什麼沒有通過呢?


許朗軒:「不如退守淮河,先求穩住陣腳」

白崇禧一走了之,國防部只好集思廣議,重新擬定「徐蚌會戰計劃」,當時普遍贊同「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方針,但對「守淮」形成兩種不同方案:第一案,徐州「剿總」除以一至兩個軍堅守徐州據點外,將所有隴海鐵路上的城市放棄,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於徐州、蚌埠間津浦鐵路兩側地區,作攻勢防禦,與解放軍決戰;第二案,退守淮河南岸,憑河川防禦,待解放軍攻擊頓挫時,機動轉移攻勢,擊破解放軍。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淮海戰役(徐蚌會戰)示意圖

國防部第三廳主管作戰業務,廳長郭汝瑰極力主張第一案,「目前共軍劉伯承部由豫西東竄,而共軍陳毅部,亦將由兗州、臨沂南下,經判斷,這兩股共軍企圖分進合擊,一舉攻佔我徐州戰略要地,進而威脅京畿,直逼江南。徐州剿總原來部署在隴海路沿線之各兵團,因為戰線過長,首尾不易呼應,態勢殊為不利。應該迅速縮短戰線,主動放棄若干據點,立即命令各兵團向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加強原有既設陣地工事,採取攻勢防禦,並準備與共軍進行決戰。若能擊滅共軍主力,守得住徐州,即可保衛首都南京安全,振奮全國民心士氣」。

副廳長許朗軒的見解與郭汝瑰完全相反,建議實行第二案,「立即放棄徐蚌,將主力兵團撤守淮河,鞏固首都安全,並相機出擊,殲滅敵人」。許朗軒的立案同樣有理有據:「東北戰事失利,華北漸趨緊張,中原地區亦動蕩不安,國軍連年征戰,兵員損耗甚多,戰力大為削弱,亟待整補充實。此時此地,我們要主動尋求與共軍決戰,並不適宜。不如退守淮河,先求穩住陣腳,加以整頓補充,逐漸增強戰力,激勵民心士氣,再興攻勢不遲。」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1953年,蔣介石與許朗軒合影

許朗軒還從地形、補給角度指出厲害關係,「徐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收,雖有既設陣地工事,但要四面防守,備多力分。退守淮河,地形易守難攻,前有河道天險,後有山巒重疊,右邊是湖沼地帶,可以節約防守兵力,左邊則與華中剿總聯成一氣,易於相互支援。再說徐州距離南京甚遠,補給線太長,雖有鐵路、公路可通,但證諸共軍破壞交通之慣技,如一旦戰事爆發,我方鐵路、公路,極有可能被共軍截斷」。

依你之見,假如劉伯承部急速東竄,向我軍發動攻擊,你怎麼處置?」郭汝瑰馬上起立反駁。許朗軒不慌不忙,「國防部可速令華中剿總,使用其所屬黃維兵團,對劉部進行有效阻擊牽制,必可使其無法東進」。郭汝瑰再問:「陳毅如果南下攻擊我軍,你又怎麼對付?」許朗軒顯然有備而來,「那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們可以實行釣魚戰法,即在我軍主力兵團撤守淮河時,先留置一個堅強的軍,選擇一個最適宜堅守的據點,誘惑陳毅來攻,俟其攻勢告一頓挫時,我即以強大的機動兵力,從外線包圍擊滅之」。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許朗軒,1909年出生於湖北沔陽

廳長、副廳長針鋒相對,何應欽、顧祝同都不表示任何意見,蔣介石很謹慎,「我暫時不作裁決,散會後,你們馬上將這兩個方案送到徐州剿總,與戰地各兵團司令官商量研究後,再作決定」。

收拾行裝,準備出發機場之際,郭汝瑰突然走到許朗軒跟前:「你去徐州幹什麼?把你的方案給我帶去,你在廳里留守。」許朗軒後來回憶說:「我這時只有服從,不過我在交出方案之前,特地在其重要部分,打了一個摺疊的記號。徐州研討作戰方案的經過情形,我不得而知,結果是我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郭汝瑰回到廳里,將原方案還給我,我打開一看,那個摺疊的記號,仍然完好如初。」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晚年郭汝瑰

許朗軒若有所指,其實屬於後見之明,結合史實,「記號」只能說明圖上作業沒有得到充分展示,而非不加討論。彼時,許朗軒怎麼也不會想到,深受蔣介石、顧祝同信任的郭汝瑰,早年曾是中共黨員,抗戰期間已與中共高層恢復、建立聯繫,他機警潛伏,多謀善算,將大量最高機密轉交中共,正在暗中加速國民黨的軍事失敗。

顧祝同:「你講得好!時間來不及啊」

蔣介石難下決心,又想起了杜聿明,指派許朗軒帶著第二方案和親筆信前往遼西葫蘆島,「如果吾弟同意這一案,請即到蚌埠指揮」。

杜聿明基本上同意主力集中蚌埠附近與解放軍決戰,但覺得計划過於籠統,即對許朗軒說:「各兵團任務行動必須明確規定,分路同時撤退,行動必須迅速,否則有被共軍發現,各個擊破的危險。」至於個人何去何從,杜聿明複信蔣介石,「須待葫蘆島部隊撤退完畢後再去蚌埠,徐蚌會戰部署,請劉峙總司令指揮」。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蔣介石與杜聿明

以情況緊急程度來說,徐蚌會戰的準備工作遠重於葫蘆島撤退,杜聿明為什麼推卸呢?「我怕背放棄徐州之罪名,受到國民黨輿論的指責,預計葫蘆島撤退完畢,徐州附近的國軍亦可以撤到淮海附近,然後我再到蚌埠去指揮」。

徐州作為戰略要地,成敗得失牽動全局,徐州「剿總」那些兵團司令官們又何嘗不是意見紛紛。11月5日,顧祝同、郭汝瑰與邱清泉、黃百韜、李彌、孫元良等商討究竟是「守徐」還是「守淮」,孫元良、李彌傾向許朗軒的第二案,「開封、洛陽、濟南均為共軍所有,徐州是一個突出孤點,不如退守淮、蚌,補給線短」。邱清泉、黃百韜的看法則不然,邱說:「徐州既設陣地,又有儲備糧彈,乃兵家必爭之地。既為我所有,又何必撤退呢?我們有鐵道、公路,並有空運,補給方面何難之有。徐州我們不僅要守,而且要以此為基點奪回失地。」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電影《淮海戰役》中的邱清泉形象

顧、郭連夜返回南京,蔣介石權衡再三,終於還是選擇第一案。郭汝瑰晚年回憶前塵往事,有些刻意迴避自己在中間發揮的主導作用:「顧祝同的如意算盤是以為用少數兵力固守徐州,可以使解放軍不能有效利用隴海鐵路東西調動軍隊。且主力控制於徐州、蚌埠之間,則當解放軍向徐州進攻,沿平漢鐵路或經蘇北地區南下時,均可集中五個兵團尋求決戰,在解放軍未能擊破其主力以前,便可保持淮北,因此也守住了長江。」

然而,從10月15日到11月初,南京的舉棋不定浪費了太多時間,徐州「剿總」未及調整態勢,華東解放軍已於11月6日發動淮海戰役。8日,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張克俠宣布起義,解放軍乘勢大舉南下,黃百韜兵團很快陷入重重包圍。

為什麼決定將主力撤到蚌埠附近,而到今天仍未實行?」杜聿明細思極恐,奉命回到南京。9日晚上,顧祝同正與劉峙通話:「叫黃百韜在碾庄圩待命,等明天下午後官邸會報決定後再通知你。光亭在這裡,你同他講話嗎?」杜聿明接過聽筒,劉峙已經方寸大亂,「光亭!你快點來吧,我們等著你!」顧祝同也是迭連叫苦,「何、張叛變,我今天整日忙於把李彌兵團的部隊調回徐州鞏固防務,並令邱清泉兵團且戰且退,向徐州集中」。

生死決戰:此人提出放棄徐州退守淮河,蔣介石為什麼沒有採納?

顧祝同

杜聿明不解心頭疑問:「為什麼徐州附近我軍主力不照徐蚌會戰計劃及早撤退到蚌埠呢?」顧祝同有些來氣,「你講得好!時間來不及啊!李延年第6兵團未撤退回來,共軍就發動攻勢了」。

翌日,官邸會報照常舉行,郭汝瑰提出「以內線作戰原則,先將運河西岸徐州以東之共軍擊滅,以解黃兵團之圍」。蔣介石應聲附和:「一定要解黃百韜的圍!」杜聿明心中忐忑不安,「蔣介石、顧祝同是完全聽信郭汝瑰的擺布,才造成這種糟糕的局面,我想質問郭為什麼不照原定計劃把主力撤到蚌埠附近,但見顧等人都同意郭的報告,覺得爭亦無益」。只好表示「敵情和各兵團的實際情況我都不了解,到徐州後,向劉峙總司令請示,看如何可以抽調部隊解黃百韜之圍」。蔣介石連說:「好!好!我已替你準備好飛機,你今晚就走。」

這一走,杜聿明等於踏上了一條不歸路。正是國軍高層的搖擺不定,遲疑不決,最終導致攸關「黨國」進退存亡的「徐蚌會戰」,完全淪為態勢極其不利的被動應戰,焉能不敗!從此,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上海、武漢等地暴露無遺,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全國政協文史委編:《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2、劉峙:《我的回憶》,文海出版社1982年版。

3、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台北「國史館」2015年版。

4、《郭汝瑰回憶錄》,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版。

5、許承璽:《帷幄長才:許朗軒》,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