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的米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米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084-稻米之路

作者:常教員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生菜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

車沒有油就走不了,人不吃飯就活不了

但是在工業化的農業生產中,沒有油可能就沒飯吃

(圖片來自wikipedia@Warren K. Leffler)

而在形形色色的糧食中,唯有米,用自己飽滿的身軀餵養了全世界60%人口。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中國人離不開米,日本人和東南亞人也離不開米。

東亞和南亞生活著世界上將近一半的人口

如果沒有稻米,養活這樣巨量的人口是不可能的

圍繞稻米,各國各地的人們進化出了屬於自己的文化、歷史、美食,沒有稻米也就沒有這些精彩多樣的文明。遠到俄羅斯大地、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稻米也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然啦,米也是有很多很多種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Earth100)

如果你也想知道稻米是如何如此深刻地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就不得不看最近央視推出的優質紀錄片系列《稻米之路》。

就是這部了(圖片來自douban.com)

目前公認最早的稻米,是在中國湖南發現,也許未來考古學家還能發現更古老的稻米化石,但長江流域及其南方是稻米祖先的源頭,應該可以確認。

不過稻米要得到大規模人類種植,那是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寧紹平原上的先民,是第一批人工栽培水稻的人類。這是中國南方先民進入農業社會的標誌,也在先民們意識不到的情況下,讓中國人成為了世界上對大米最感興趣的人群之一。

江南適合稻米種植

不過歷史早期這裡的土地開發難度也較大

不過原產於南方濕潤肥沃地區的稻米,要真正登堂入室成為國民級的主食,還有很多路要走。如何與那些分布在中國北方、西北、西南的原生食物爭奪生存空間,甚至翻山跨海,把種子遠播到海外其他文明圈裡,是這部紀錄片的重頭戲。

現代人甚至可以在寒冷嚴酷的三江平原建立農場

並成為重要的大米產區

這在稻米傳播早期顯然是完全不能想像的

這也是為什麼它叫做《稻米之路》。這條路,稻米走了幾千年,所到之處文明開花結果,留下了無數可供後人憑弔的遺迹。

向北,稻米首先遇到了黃河流域小米的阻截。對於中原和山西的先民來說,原產於中國北方的小米對水土條件要求不高,成谷也快,更不太需要人類照顧,是很好的作物。今天山西汾城的老西們,仍然熱衷於用小米釀醋,這是一種先祖飲食習慣的遺存。

但從唐朝開始,中國南方廣大的土地得到了開發,稻米隨著運輸船進入了北方,統治者也希望能在北方種植這種產量極高的作物。大米才終於在北方有了一席之地。而今天,勤勞勇敢的中國人甚至已經把種稻的習慣帶到了寒冷的俄羅斯土地上,讓稻米一路向北突進到了本不該出現的地方。

水稻的普及成為農業王朝在中世紀最重要的增長點

宋朝的人口大爆炸正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

向西,稻米最大的對手有兩個:不適宜的土地和西方舶來的小麥。中國西北方乾旱貧瘠,不適合水稻發育,從新月沃地傳出的小麥,則在石磨發明之後變成了征服西北人的精美麵食。水稻看來在這裡多少有些缺乏後勁。

雖然也是天府之國

但關中並沒成為關鍵的稻米產區

其農業條件其實是逐步惡化的

(圖像來自Google map,DigitalGlobe)

可正是因為稻米稀有,才讓西北人民對大米有了一種執念。新疆最引人入勝的主食,就是手抓飯,這是過去新疆主人待客的最高禮儀。這種食物繼續向西,還出現在了阿富汗、伊朗等國。而伴隨著絲綢之路,稻米的種子也來到了義大利、西班牙,讓燴飯在麵包盛行的歐洲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地位。

阿富汗國菜...

(圖片來自wikipedia@Jost Wagner)

向東,水稻飄洋過海,進入了朝鮮半島和日本,直接引發了日本的人口爆炸,幫助日本人開創了彌生時代。日本人對稻米的敬意,已經從那個時代開始深深刻印進了他們的文化基因,米飯、壽司、米酒,構成了日本最為人所知的飲食世界。

照看得乾乾淨淨

(圖片來自wikipedia@BrianAdler)

為了紀念米飯對日本文明的幫助,日本社會總是不忘在傳統祭禮上讓水稻刷刷存在感。日本相撲的競技場——土俵,是用稻草圍成的。而最強大的相撲力士,也要與「稻神」進行虛擬競技,最終「輸給」神明,祈求來年的稻米豐收。

漁業傳統與稻米傳統的結合..

(圖片來自wikipedia@Nandaro)

向南,水稻則重塑了西南山區和中南半島的文明形態。侗族和傣族先民帶著稻種進入了深山,這是他們能找到的能量密度最高的作物,即使在水土條件不好的雲貴山區,他們也要勉力開墾梯田,並把米粒做成大人孩子都愛吃的糍粑,慶祝一年的豐收。

在泰國,農民們則不急不徐地隨手將稻種撒進水田,然後也不事照料,憑天吃飯地等待稻米發芽抽穗。風調雨順的東南亞從來不需要農民們操心,隨手種下的稻種,雖然生長慢,卻也積累了豐富的風味物質,自帶茉莉花香,為泰國創造了豐厚的外匯收入。

隔著屏幕,我們就能聞到從《稻米之路》鏡頭裡溢出的濃濃稻香。

天下無人不知稻米,無人不為米香而陶醉。

我很欣賞這部紀錄片,因為它從三個維度重新審視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稻米,做了很多難得的創新。

第一個維度是空間上的。

和一般的國產紀錄片只專註國內情況不同,這部紀錄片的製作組從2015年開機之後,帶著沉重的設備和精心編寫的劇本,輾轉世界各地,採訪那些與稻米生活在一起的人。

紀錄片中除中國大陸之外包括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香港、俄羅斯、泰國、日本、義大利等等,取材非常豐富,把稻米的傳播放在了一個世界史視角下來凝視,足以開拓我們的眼界。

當然,在內陸部分,他們深入浙江農村、雲南山區、西北綠洲、東北黑土地,更是展開了一部屬於中國人的稻米畫卷。

第二個維度是時間上的。

和一般的食物類紀錄片只能關注當下的市井生活不同,這部帶有科學性質的紀錄片,邀請了眾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加盟,走訪了各地的考古現場、博物館、種子庫,把人類馴化稻米這數千年的歷史重新作了梳理,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深度。

第三個維度是觀看體驗上的。

和傳統的紀錄片以時間流驅動,逐漸變成流水賬不同,這部紀錄片在敘事方法上做了很多創新。每一集,都會在片頭提出一個問題或是假設,然後帶著觀眾抽絲剝繭地回答問題。這樣一來,即使是對農業歷史不熟悉的觀眾,也不會在看片的時候犯困,一集一集地跟著鏡頭走向事實的真相。

這是農業歷史科普紀錄片里非常罕見的手法,對於普及這段波瀾壯闊的農業史、文明史、世界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現在就去搜索《稻米之路》,一起來收看這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吧,你會從中收穫很多。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wikipedia@IRRI Images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只有基建狂魔才能征服沙漠?
海參崴以前有過很多華人,後來怎麼都沒了?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