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跟《金剛經》學心態,跟《道德經》學生活老子微言第85集

跟《金剛經》學心態,跟《道德經》學生活老子微言第85集

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不是在談論別人。我是在談論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孫得一】

【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我是:孫得一,讓我們繼續享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人類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恆星。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古聖先賢留下許多珍貴精神財富,今天的我們榮幸之至能從這些經典中汲取一點點祖先的智慧。

一.跟《金剛經》學心態

《金剛經》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滾滾紅塵中的芸芸眾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亂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靜?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是金剛經的主旨。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往往只是責怪外在環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內心,其實心才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佛法說「一切唯心造」,我們擁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世界。心態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生的苦樂。擁有健康的心境,是快樂幸福的根本。

1.一切隨緣不強求。

《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人之所以不能擁有良好的心境?是因為我們還有痛苦煩惱,心中有太多的慾望。一旦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感到煩惱,自卑,痛苦。既使慾望暫時實現了,又生怕會失去或又生出了更大的慾望。因此,我們的身心在苦海中沉浮,永無出頭之日,無法能獲得喜樂自在。

人之所以有慾望,是認為世間有很多東西是真實存在和可以得到的。《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真相卻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變化無常,如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瞬息即逝。因此,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應看淡,對遭遇的一切都應該坦然面對,不應該執著。人總從自己的欲求出發,想得到文憑、學歷、友情、愛情,財富、金錢、名譽、地位……貪得無厭,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世間的一切有什麼不是轉瞬即逝,值得嗎?

2.一生奉獻,行於布施

《金剛經》講:「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布施就是奉獻。有人說我自己還不夠,我自己都一無所有,拿什麼來奉獻?其實一句溫暖的問候,一顆誠摯的愛心,一個美麗的笑容,任何有利益他人的都可以用來奉獻,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勿以善小而不為,當奉獻成為一種習慣,你將會從中得到更大財富和快樂。人們卻貪圖私利,習慣向別人索取,這種想法其實就是貧窮的根源。

3.不執著,能放下

《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就是不執著,可以緩解現代人的壓力感,使人保持光明的心性。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拜金享樂主義盛行的時代,享受是每個人應有的權利,但人切不可成為物質的奴隸,沉溺於拜金主義的狂潮,從而導致精神家園的失落。充實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富貴,精神上的滿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欲海難填,如果日日痛苦煩心,即便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名望,財富,生活到頭來也還是空虛的。如果心中顛倒夢想,高樓大廈無異於監獄,美味佳肴就是毒藥。古人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只要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寧自在。【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二.跟《道德經》學生活

這是一個競爭的時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世人都為追求成功而忙碌。在這種高速的生活狀態之下,身心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時常會感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原來的人生定位。《老子道德經》則可以在生活的態度上,為我們提供最佳的指引和智慧啟迪。

1.無用之用,才是大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德經》有很多比喻。比如杯子,大家只看到有的部分,其實能用的不只是有,而還有圍出來的空。房子有牆有頂,能大用的還是圍出來的空間。

無用,才能有大用。

什麼是無用的事?發獃,喝茶,看四季變化,都被認為是無用的事。那有用的事如何提升呢?大家有思考和創意的時間嗎?一有空就掏出手機,時間立刻被填補,手機拿走了人們的無聊,也拿走了伴隨著無聊的思考和偉大創意。我的很多想法創意都是在喝茶發獃時想出來的,相反忙忙碌碌的時候沒有思考,從來想不出來什麼好點子。

現在中國人愛求大求實,求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人越來越多,有趣的人越來越少。閱讀,就是一種和老子和過去聊天的方式。

2.低調謙下,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言「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為什麼江海最為遼闊,因為它比誰都低,海平面為零,水往低處流。喜歡比別人低,這是主動的,這是一種境界。那些真正高的人,都喜歡低。比如季羨林,他在校園裡為學生看行李,當代書法家啟功,接受採訪時,謙虛得不得了,琉璃廠有假冒他的作品,他說去看過,真有比自己寫得好的。他們謙虛低調,從來沒有耀武揚威,從來都是客客氣氣。低調謙下,是一種大智慧,也是藏而不露的真聰明。謙恭之人,人皆愛之。

3.返璞歸真,才是大境界

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老子告誡我們」名利和金錢與你的身體和生命哪個親?哪個重?得到稀有的身外之物與失去健康生命,得與失你選哪個?過度的追逐名利,必然在繁華盛譽中大費厚亡。」生命的覺悟和成長是需要磨礪和衝擊的,尤其是在生命迷失了自我和方向的時候。磨難衝擊,其實是一場大級別的救贖,而且是返璞歸真的生命救贖!

我們在這世界上生活越久,認識的人就越多,得到的東西就越多,隨之而來的煩惱和痛苦也就越多,幸福和快樂反而越來越少。世人不停的追尋,不停的得到,卻發現身體越來越差、心情越來越差,生活越來越累。要想擺脫這種煩惱和不幸,只有返璞歸真,追求道法自然的人生大境界。

道法自然的境界,就是笑而不爭、光而不耀、勇而不敢的境界。道法自然的境界里,有清涼自在的心,有安定從容之心,有一顆擺脫煩惱束縛的自由之心。不再山珍海味的濫吃,身體變得清潔起來。不再做遙不可及的夢,睡眠變得安恬起來。不再穿五花八門的鞋,步子邁得悠閑平穩起來。不再盲目地跟時尚潮流,穿戴開始舒適寬鬆起來。這種人生境界就如同陶淵明在詩中描繪的那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請您隨喜轉發,福生無量!

【微信公號:老子微言V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老子稱之為道老子微言第44集
心存善念闖天下,一生必是有福人論語心得第3集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