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怎樣擁有高質量的深度工作?

怎樣擁有高質量的深度工作?

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博士卡爾·紐波特,尖銳地道破了信息經濟時代的一個驚人真相——知識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時間都花費在處理此類浮淺事務上,而這些工作不僅產出的價值有限,還會永久性地損害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

紐波特創立的「深度工作」概念,是指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註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

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大家對這個概念可能還有點陌生,但比爾·蓋茨、西奧多·羅斯福、J. K.羅琳,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踐行者。

01

我們為什麼要深度工作?

1

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

想要成為贏家,有兩種核心能力是關鍵,即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和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而這兩種核心能力依賴於你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如果你沒有掌握深度工作的能力,想要學習複雜的知識或達到精英水平就會很困難。

深度工作能幫助你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掌握困難事物的要點在於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則要求在無干擾狀態下保持專註。

研究表明,專註於某一項特定技能,就會迫使某一特定大腦迴路在隔離的區域不斷地燃燒。反覆利用同一大腦迴路,就能促使少突細胞在這個迴路的神經元周圍包裹髓磷脂,從而有效地固化這種技能。

因此,要想高度專註於當前任務,避免干擾非常重要。

深度工作有助於精英級產出的實現生產力公式指出,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註度。

因此,工作時專註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裡的工作產出也將實現最大化。

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僅用一年的時間就發表了60多篇同行評審論著和一本暢銷書《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秘訣就在於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即在長時間無干擾的狀態下,批量解決困難卻重要的智力工作。

2

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

深度的生活不僅僅可以讓你從經濟上獲益,還能讓你變得充實起來。

從神經學角度來看靠浮淺事務度過的一天很可能會是枯燥、令人沮喪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淺事務看似無害甚至有趣。

而在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時間可以有效影響人腦這台複雜的機器,多種不同的神經學理論表明,此種影響將使你對工作、生活的意義和滿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心流狀態能產生愉悅,而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

從哲學角度來看:在信息時代的大多數技術性工作中都有類似潛在的匠心存在。

不論你從事什麼職業,你的工作就如同一門手藝,如果你能精心打磨自己的本領,心懷敬意、謹慎應用,你就可以像熟練的匠人一樣在日常職業生活中創造出意義。

02

如何踐行深度工作?

踐行深度工作有四項準則,分別是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和摒棄浮淺。

1

工作要深入

根據你的工作環境和實際情況,選擇一種適合的深度哲學。

禁欲主義哲學:通過摒棄或把浮淺職責最小化,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例如,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唐納德·克努特關閉了自己的電子郵箱,只提供一個郵寄地址,由助理將寫給他的信件進行分類,挑選出最重要的第一時間交給他,其他信件則每三個月左右集中處理一次。

雙峰哲學:將個人時間分成兩塊——深度工作時間和開放時間,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追求,餘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情。

在深度時間裡,雙峰工作者會像禁欲主義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強度、無干擾的專註。

在浮淺時間裡,不把專註作為首要目標。

這兩塊時間可以按周劃分,例如每周4天做深度工作,餘下的時間為開放時間。還可以按天劃分,例如每天上午做深度工作,下午為開放時間,處理膚淺事務。

暢銷書《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成功課》作者、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的日程安排是個很好的雙峰案例。

按學年考慮的話,他將所有的課程集中到一個學期,因此其餘時間可以專註於深度工作。

在這些深度學期中,他又按周實施雙峰法。他大約每月兩三次選出2~4天的時間過上徹底的禁慾生活。他會關上房門,為電子郵件設定不在辦公室的自動回復,不受干擾地進行自己的研究。

在這些深度階段之外,格蘭特非常開放,也很容易接觸。

對於大部分上班族而言,這種方式更容易執行。

節奏哲學:這種哲學認為輕鬆啟動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將其轉化成一種簡單的日常習慣。

換言之,其目標是創造一種工作節奏,讓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決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時需要進入深度狀態。

鏈條法是節奏哲學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具體做法是每天完成任務後在日曆上劃大紅X,保持一段時間就會連成鏈條,然後努力讓鏈條不斷掉。

這種做法更符合人類的真實天性,通過雷打不動的習慣來支持深度工作,確保能夠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

新聞記者哲學: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記者們經過訓練可以隨時轉入到寫作模式,因為他們的工作中經常要面對截稿期的催促。

例如,《時代周刊》記者沃爾特·艾薩克森只要有空閑時間,他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那本書《聰敏人:六個朋友和他們創造的世界》。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在寫就一本900頁書的同時,用去每天大部分的時間做記者,成為美國最優秀的雜誌記者之一。

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深度工作的新手。因為讓頭腦迅速從浮淺轉入深度模式的能力需要進行刻意練習,不能一蹴而就。

2

習慣化:把深度工作內化為一種習慣

指定一個深度工作的場所和工作時長。如果可能的話,找到一個專門用於深度工作的場所,比如會議室或圖書館,這樣工作效果會更好。

提前規劃好深度工作的安排,具體要做哪項任務,要有什麼樣的產出。比如,可以跟自己約定,2小時斷網,專註於寫文章,文章字數為3000字。

提前做好支持工作,確保大腦能在高水平下運轉。例如,準備一杯熱咖啡或者能讓你保持能量的食物。

大手筆:為了支持一項深度工作任務,對周圍日常環境做出巨大改變,輔以可觀的精力或金錢投入,由此也提升了這項任務的外在重要性,進而降低大腦繼續拖延的本能,並注入了激勵和能量。

例如,J.K.羅琳在努力完成哈利·波特系列最後一部《死亡聖器》時,壓力很大,因為這本書要串聯起此前的6本書,滿足數億粉絲的期望。

羅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達到這些要求,但是她發現在家庭辦公室中越來越難做到全神貫注了。

因此,她決定入住愛丁堡城堡附近的一家豪華酒店套房進行寫作,每天付1000美元,與在充滿干擾的家庭辦公室中相比,控制心理能量開始並堅持這項工作要容易許多。

高效執行:《高效能人士的執行4原則》一書中講述了幫助各大公司成功實施高水平戰略的四項原則,這四項原則也適用於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

聚焦最重要目標。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到最重要的那個目標上,在深度工作時間裡去追求少數幾個雄心勃勃的成果。

關注引領性指標。衡量自己的成功程度有兩項指標:滯後性指標和引領性指標。

我們通常制定的目標都是滯後性指標,比如年初制定的最重要目標是讀書,把這個目標具體化、明確化之後就是「一年讀100本書」。

只有到了年底才知道這個目標是否實現,它的指標是滯後的。

引領性指標就像槓桿,可以幫我們推動滯後性指標這塊巨石。

根據這個全年目標,我們可以分解出每月、每周到每天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間。我們可以根據這周的閱讀量和閱讀時間大致預測下周的情況,自己可以控制進度。

對於專註於深度工作的個人而言,確定相應的引領性指標非常容易:專註於極度重要目標上的深度工作狀態時間。

準備一個醒目的計分板。記錄每一周的深度工作時間。

定期問責。每周回顧自己的計分板和工作成果,表現好的話進行慶賀,表現不好的話分析原因,並找到下周進行改進的方法。

圖安逸:在工作日結束、第二天早晨到來之前的這段時間裡,徹底屏蔽對工作的思考,給自己一段安逸時光,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放鬆。

為什麼要給自己這段安逸時光呢?原因有三點:

安逸時光有助於提升洞察力,有利於補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晚間安逸時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沒有那麼重要。

為了在晚上度過一段安逸的時光,我們需要接受兩個承諾。

第一,一旦工作日終了,就不能讓任何職業相關的事情侵擾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這其中尤其包括查看電子郵箱,以及瀏覽與工作相關的網站。

第二,設計一套嚴格的停工流程,在工作日結束的時候使用,來讓你成功結束一天工作的概率最大化。

作者給自己設計的停工儀式是:

首先他會再最後看一眼電子郵箱的收件箱,確保結束一天工作之前沒有任何需要緊急回復的信息。

接下來會將頭腦里或一天中隨手記下的所有新任務轉移到辦公任務表中,再迅速瀏覽任務列表中的每一項任務,然後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後幾天的安排。

最後,利用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工作計劃。一旦計劃制定完成,他會說:「停工完成」,來結束一天的工作。

準則1教我們怎麼樣把深度工作安排到日程里,用日常慣例和習慣來幫助自己不斷達到當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準則2將幫助我們大大提高這一上限。

最大程度地利用好自己深度工作的習慣需要訓練,這些訓練必須堅持兩個目標:高強度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慾望。

這些策略包括很多方法,從隔離分心到掌握一種形式特別的冥想。

所有這些策略為你提供了一幅可行的路線圖,使你從理智因不斷分心而受損、不懂專註,轉變成為真正能像激光一樣專註。

03

深度工作:如何拯救你的專註力?

1

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註

科學研究發現: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註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

比如說,需要排隊等5分鐘或者是在餐廳坐等朋友—都是用刷手機來打發,那麼你的大腦就可能已經被重新編排,從某種程度上說,就像是研究所里說的「心智殘疾」。

這時你的大腦已經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會經常安排時間來訓練專註的能力。

作者提倡,與其偶爾從分心中拿出部分時間來專註,你更應該從專註中規划出偶爾的分心。

當前,手機和網路是讓我們分心的最大一個刺激,因此,預先計劃好你使用手機和網路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避免使用手機和網路。

2

像羅斯福一樣工作

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在學生時代,愛好十分廣泛,有拳擊、摔跤、健身、舞蹈、閱讀詩歌和自然學,他也把自己的課餘時間都投入到了這些愛好中。

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並沒有因此慘不忍睹,相反,在大一7門課程中,他有5門優秀。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從上午8點半到下午4點半這8個小時,他預留出時間給背誦和班級課程、體育鍛煉(通常是一天一次)以及午飯,餘下的時間全部用於專註學習。

通過在這些時間內只攻讀課業並以極大的強度攻讀,他可以實現最高效的時間利用。

這個策略要求你在日常工作中,不時地像羅斯福一樣發起衝鋒。

特別要找出一項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務),估算出通常完成此類型任務需要的時間,然後設定一個硬性截止期限,但留出的時間遠遠少於估算時間。

每一次衝鋒都是一個抵抗分心刺激的過程,實踐越多,抵抗力也越強,專註度越高。

3

有成果的冥想

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閑的時候(比如走路、慢跑、淋浴),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業難題上。

因個人專業不同,這個難題可能是為一篇文章列提綱,寫一篇講話稿,或者是打磨一個商業策略。就像佛教的打坐,你的注意力可能會渙散或停滯,但你必須不斷的把它重新集中到當前的問題上。

作者住在波士頓時,在每天上下班的途中,他會至少做一次有成果的冥想。隨著這方面能力的提高,他的成績也有了提升。

比如說,在步行的路上,他想好了一本書的大部分章節的提綱,也在攻克學術研究方面的棘手問題上取得了進展。

4

遠離社交媒體

在網路使用習慣中,採用關鍵少數法則

關鍵少數法則也叫二八法則,是指在許多情境中,80%的已知效果源自20%的可能原因。這個法則告訴我們,只有最重要的2~3個活動將決定我們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

把花在低影響力活動上的時間(比如在QQ上找老朋友)轉投到高影響力的活動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進午餐),這樣你就能取得目標的更大成功。

因此,放棄使用一款網路工具的邏輯是放棄它所能帶來的小益處,轉而致力於你已經知道的可能帶來更大益處的活動。

完全戒掉微信可能對我們來講很困難,但我們可以給它做減法。就像汪涵在《火星情報局》里說的,他把范冰冰、陳坤微信都刪了。

他直言當自己朋友圈人數達到一百多時,他就會覺得「有些可怕,要把一些沒有意義的,全都刪掉。

而刪除好友後生活會變得相當輕鬆,所有時間都是自己的,自在得一塌糊塗。

5

不要用網路來消遣

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被手機「奴役」,恨不能一天24小時都拿著手機刷新聞、打遊戲或者聊天。

如果是抱著打發時間、消遣的心態來刷手機,很可能大塊兒的手機都被時間佔據。

如果想擺脫手機的「奴役」,那就給大腦找一些高質量的替代活動,比如閱讀、鍛煉身體、和良師益友交往。

04

摒棄浮淺,深度工作

浮淺工作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

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而且容易複製。

這裡的「摒棄浮淺」並不是讓大家完全捨棄浮淺工作,浮淺工作不可避免,我們必須對其加以限制,讓它們不影響我們充分進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美國軟體公司37signals曾做過一個實驗:整個6月份,公司讓員工去在自己的項目上深度工作。

這一個月可以免去所有浮淺的工作責任—沒有狀態審查會,沒有備忘錄,公司組織了一個「路演日」,員工可以展示他們正在研究的想法。

路演日產生了兩個迅速投入生產的項目:

一個是能更好處理售後服務的工具套裝,另一個是一套可以幫助公司更好掌握客戶是如何使用本公司產品的數據可視化系統。

這些項目將為公司帶來可觀的利潤,但是如果沒有提供給員工的那些不受打擾的深度工作時間,這些項目極有可能不會出現,梳理出它們的潛在可能性需要幾十個小時的不懈努力。

這個實驗可能有點激進,但是成功了。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借鑒它的做法。

1.一天中的每一分鐘都要做好計劃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尊重自己的時間。要做到真正尊重時間,下面這一條建議是個很不錯的開端:提前做好規劃,決定一天的每一分鐘要做什麼工作。

因為一個人的日程都是由內在驅動和外在要求這兩股力量決定的,所以開始的時候你對這個主意有所抵觸也是自然的。但是如果你想發掘自己的潛力,成為一個有所成就的人,那就必須打破這種疑慮。

2.定量分析每一項活動的深度

給工作設定一個明確的計量表,來衡量每一項任務的深淺度,並把時間主要投入到深度工作中。

3.向老闆申請浮淺工作預算

對於大多數非入門級知識工作崗位上的人來說,一般有30%~50%被投入到浮淺工作中。

想要把浮淺工作控制在這個預算範圍內,可能需要你改變自己的行為。

你需要對那些看起來全是浮淺工作的項目說不,並更積極主動地減少當前項目中的浮淺工作量。比如跟老闆申請,少參加甚至不參加一些不重要的會議。

4.變得不容易聯繫到

發送電子郵件是典型的浮淺工作活動,它偷走了知識工作者大部分的注意力,不斷給我們干擾。要讓我們自己重新掌握控制權,而不是被它所控制。

書中給出的建議是:少發郵件,同時忽略掉那些難以處理的郵件,不去回復每一封郵件。

培養深度工作能力需要我們去刻意練習,去跨過自己的舒適區。

深度工作並不適合所有人,但養成深度工作的習慣,能幫我們將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進而造就富有效率和意義的生活。

來自:深度工作

作者:卡爾.紐波特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職場視界Jobsight"(id:jobsigh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工作中出現問題,是先解決,還是先彙報?
任正非:權力不是要別人服從你,而是要你告訴他如何干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