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將白茶拿來烘乾,有益物質會被破壞?這是真的嗎?

將白茶拿來烘乾,有益物質會被破壞?這是真的嗎?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閑來無事時,喜歡到蛋糕店轉轉。

看看壁櫥里一塊塊如同藝術品般的糕點、蛋糕或聞著空氣里瀰漫的香甜味道,心情也會隨之變得美妙起來。

烘焙是件幸福的工作,看著每一種食物從最初的平凡狀態到最後甜香滿溢,彷彿就和變魔術般充滿神奇。

將麵包坯放入烤箱後,烘焙便正式開始。

每一種甜品、麵包都有它所需要的溫度和時間,過高會烤糊,過低會夾生,唯有恰到好處,才能烤出一塊噴香的麵包。

流連在麵包蛋糕烘出來的甜甜香氣時,忽然想起,前不久有茶友提到的問題:

「將白茶拿來烘乾,裡面的有益物質不都被破壞了嗎?」

烘乾是白茶制茶的一道必經工序,不經破蛹,怎能成蝶?

正常的制茶工藝下,將白茶拿來烘乾,讓干度達標,才能更好的讓白茶綻放光彩。

烘乾,對白茶而言是好事而非壞事,下邊就來好好細說其中緣由。

《2》

什麼是白茶的烘乾?

白茶的烘乾,是制茶過程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栽花,需要用心呵護,才能綻放出嬌媚的鮮花;

烘焙,需要留意火候,才能烘出甜香四溢,香噴噴的麵包;

白茶烘乾,同樣需要精心的文火慢烘,才能在保留原有天然風味的同時,讓多餘的水分盡量排乾淨。

烘乾,講究文火慢烘。

要知道,做茶,是件很費工夫的事,半點也急不來。

很多人隔行如隔山,看白茶的制茶,以為只有簡單的萎凋和烘乾這兩道,便很快就能做好。其實不然,真正做起來,還有一個「慢字訣」,需要慢慢地萎凋,慢慢地烘乾。

並且,由於茶青採摘標準各不相同的白茶,茶梗的粗細不同,芽葉的粗壯度不同,葉片的大小不同……

在烘乾這些標準形態各異的白茶時,並不存在通行適用的法則,而是需要憑藉制茶師傅多年的制茶經驗,將其一一烘乾到位。

烘乾時,既不能烘得太過太猛,破壞白茶內部的有益物質,同時還不能烘乾不到位。

若為了早早將新茶推向市面,將烘乾當成過場,隨意烘烘,在白茶含水量還沒合格的情況下,就拿到市場售賣,不利長期儲存。

過猶不及,白茶的烘乾,不論是烘得太猛,還是烘不到位,對白茶的核心品質而言,都會造成影響。

另外,根據最新版的白茶國家標準,合格的白茶成品,含水量不得超過8.5%。

含水量合格是白茶品質的最低要求,唯有干度達標,白茶才能經得起儲存。

為了讓白茶在後期儲存轉化過程中多添一分保障,較真的制茶師會精益求精,將白茶的含水量控制在更低的水平,達到7%,甚至5%以內。

為了達到這些法定的指標,白茶的烘乾,勢在必行。

《3》

正常的烘乾工藝,不會破壞白茶有益物質!

文章開篇的那位茶友,其實對白茶烘乾的概念存在誤解。

把烘乾,理解成了燒烤。

其實,烘乾,並不等於大火燒烤,更不等同於急火快烘,它只是溫和地讓茶葉失水,並不會損害白茶內部的有益物質。

在說文解字里,烘≠烤,烘指得是將物品靠近火源或熱源,藉助熱力的作用,將內部的水分蒸騰發散出來。

烘,整體而言是較為溫柔,不過多破壞物品其中內質物的舉動。

白茶在文火慢烘時,受到精心呵護,外觀的茶梗與芽葉能夠保留完整的條形。

在正常的烘乾工序下,白茶的葉片,不會被烘焦,更不會被烘卷邊,而是呈現出自由舒展的狀態。

畢竟,風味簡樸的白茶,在制茶過程當中,最為基礎的理念是,不過多破壞白茶的內部養分。

單從外觀上就可看出,文火慢烘下,白茶葉片內部的植物纖維沒有被過多破壞。

在泡茶的時候,乾燥直挺的白茶葉片,在遇到沸水的剎那,葉片毛孔可以快速吸收水分。

待到幾沖注水泡茶過後,葉片徹底吸飽水分時,可以呈現在杯中呈現出完全舒展的狀態。

看著杯中輕盈舒展的葉片身姿,能讓人聯想到它尚在枝梢時,是何等的風采?

若是烘乾過了頭,大火烘乾出來的白茶,葉片發焦,失去了彈性和活性,如同一片被炒焦的青菜,暗啞無光澤。

到了泡茶喝茶時,哪怕經過了多次注水沖泡,葉片也難以徹底舒展,葉底更是沒有絲毫彈性。

真真是,堪比關漢卿筆下的響噹噹的銅豌豆,油鹽不進。

正常的情況下,白茶制茶過程中,不會採用急火烘乾的方式。

除非是基於不良目的,為了做舊,為了作假,才會採用這樣劍走偏鋒的方式,將白茶拿來大火烘。

當溫度大大超乎承受值時,白茶內部物質,會受到大量破壞。

芽葉內部的色素物質,如葉綠素等,容易產生分解和流失。

這般殺雞取卵似的急火快烘,洒水高溫烘乾後,白茶變得滿目滄桑。

這時畫上老年妝的白茶,常會被別有用心的茶商,拿來冒充老白茶售賣,以此牟利。

可見,烘乾是成就好茶與劣茶的分水嶺。

白茶的烘乾≠大火烘,列位看官們可要弄清楚,這是兩碼子事!

《4》

白茶烘乾後,有什麼好處?

從說文解字的層面上理解,烘乾的目的,在於將物品內部的水分烘出,讓其呈現出乾燥乾爽的狀態。

經過烘乾,可以讓含水量處於極低的狀態。

烘乾,對白茶的最大好處,在於有利後期儲存。

畢竟,沒有經過烘乾,一曬到底的白茶,是做不幹的。

白茶的攤晾,需要溫柔的曬,要避開毒日頭,以免晒傷和曬酥。

這樣一來,萎凋結束後的白茶,若沒有將其烘乾,干度根本經不起考驗。

白茶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茶類,若想經得起後期的長久儲存,自身的干度達標很關鍵。

要不然,含水量不達標,後面再怎麼用心存,都難逃受潮變質的定局。

船到江心補漏遲,白茶存了半載,才發現其含水量不達標,整體品質根本沒法救。

由於自身含水量不達標,導致後期存放過程中,發生受潮變質,是很可怕的,因為沒法挽救。

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白茶自身的多餘水汽飄散出來,造成又悶又潮的儲存環境,導致白茶受潮變質。

像紅樓里,在抄件大觀園一回中,賈探春就曾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萬事萬物,由內而外引起的衰敗,最為致命,最難挽救。

可見,為了將白茶妥當儲存,存出好品質,徹底烘乾,內外爽透,是多麼重要!

《5》

沒烘乾的白茶,喝起來會有什麼不同?

白茶的烘乾,可以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沒烘乾的白茶,不說遠的,只需要半年的時間,就能和干度合格的白茶,拉開明顯差距。

白茶制茶結束後,經歷過半年的恢復沉澱期,干度達標的白茶,內部的風味物質聚攏了起來,開始了不斷良好轉化。

這時,再去泡來喝茶,會發現其香氣清爽悠長,湯水更顯淳和清新。

存放了半年後的白毫銀針,經過陳化後,開箱取茶,泡茶喝茶。

爽朗的毫香,最先跳脫出來,像金秋時節,太姥山某片長滿大片狗尾巴草的山坡的氣息。

晒乾後的野草香氣,悠長持久的竄進人的鼻尖。

內部充沛的養分物質,使其呈現出稠滑無比的狀態。

像老白筆下寫到的,溫泉潤滑洗凝脂,大塊晃動的湯水,稠潤得如同仙草布丁。

而沒烘乾的白茶,存放過了半年後,不斷的開始走下坡路。

漸行漸遠,越存品質越差勁。

像是沒被烘乾的銀針,這時取來後,毫香、花香均頹弱不顯。

反倒是怪異的巧克力豆味,扶搖而上,鳩佔鵲巢,成為了主角。

泡來喝,茶湯水味明顯,又薄又淡,讓人留不下任何記憶點。

並且,滋味落得快,不耐泡,往往不到三兩沖,就敗下了陣。

這樣的沒有烘乾的銀針,全然沒有半分白茶驕子的風姿!

《6》

烘乾,是六大茶類的必經工序,白茶也不例外。

將白茶拿來烘乾,在干度達標的情況下,方能經得起長時間儲存。

並且,在後期漫長的儲存過程中,不斷呈現出閃亮的光彩。

越存茶香越悠長甘香,越存茶味越厚實醇厚……

時過經年,三年五載後,白茶可以順利的進階成為老白茶!

若是含水量不合格的白茶,根本經不起儲存。

在存茶時,內部多餘的水汽會由內而外作用,讓白茶避不可免的走向受潮變質厄運。

可見,烘乾到位才能成就一款好白茶!

正常白茶制茶過程中,文火慢烘並不會破壞白茶內部的有益物。

恰恰相反,經過烘乾,才能讓白茶內部的風味物質在後期得到更好的存放和轉化!

做白茶,幾分辛苦,幾分汗水,盡在一碗茶湯里。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能看見蟲眼的就是荒野白茶嗎?未必,拋荒、有機、台地茶也有蟲眼
白茶、紅茶、綠茶、青茶、黑茶、黃茶的區分是按顏色,還是發酵度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