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自畫康熙聖孫形象,卻無視兩個關鍵人

乾隆自畫康熙聖孫形象,卻無視兩個關鍵人

向敬之

1

關於康熙傳位雍正,是要隔代指定弘曆的說法,民間傳播很廣,且為近世小說、電視劇大肆渲染,甚至還鬧出了雍正為了給康熙一個「好聖孫」,不惜拿自己的女兒,調包漢人陳姓大臣所生的兒子。

金大俠的《書劍恩仇錄》,強調漢臣陳世倌之子乾隆堅持做滿人皇帝。

電視劇《錢塘傳奇》,渲染漢臣陳元龍至死,寄望兒子乾隆以江山為重。

一切都是以康熙屬意弘曆,初次見面就愛上了他,推動情節的發展。

康熙傳位雍正,是以再傳弘曆為條件之事,主要見於朝鮮的史料。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彌留之際,召首輔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此「胤禛第二子」,指的就是弘曆。按齒序,弘曆為胤禛第四子(實為第五子)。康熙駕崩前,胤禛的長子弘暉、未計入齒序的弘昐和實為第三子的第二子弘昀幼殤。故而,弘曆就成了第二子。

康熙選擇胤禛即位,是屬意好聖孫弘曆。這個明顯值得後來繼位的乾隆帝大書特書的榮耀,卻不見於清朝史官所修的正史。

乾隆只是安排史官委婉地寫道,康熙六十年,康熙帝在雍王府第一次見到十二歲的孫子弘曆,非常喜愛,帶入宮中養育,親授書課,並帶著巡幸熱河避暑山莊。

乾隆自畫康熙聖孫形象,卻無視兩個關鍵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雍正王朝》康熙與弘曆劇照

這些內容,不但《清史稿·高宗本紀》開篇有記載,而且清朝官方所修的《清高宗實錄》開篇也有詳細敘述。

乾隆即位後,史官秉承聖意,大造「聖母聖子」說:康熙帝初見弘曆,「天顏喜溢」,連稱弘曆嫡母烏喇那拉氏與生母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清高宗實錄》卷一)

《清高宗實錄》卷一載:「木蘭從獮,入永安莽喀圍場,命侍衛引射熊。取初圍獲熊兆,甫上馬,熊突起,控轡自若。聖祖御槍殪之,事畢,入武帳,顧語溫惠皇貴太妃曰:『是命貴重,福將過予。』……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不但康熙認為弘曆的福分超過自己,而且雍正即位改元之日便暗示將傳位於弘曆。

如此看了,雍正於元年八月實踐密建皇儲,只是形式掩人耳目,而內容早已表露無遺。

這,似乎是雍正兌現對康熙隔代指定的承諾。

事實上,康熙疼愛弘曆,可以視為祖父對聰明的孫兒之愛,但未必有太多特殊的政治用意。康熙有期待一代強過一代的可能,然而他作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未必對一個懵懂幼兒期望太大。雍正立弘曆為儲,也是因為滿洲內部鬥爭激烈、弘時同情反對黨允禩所致。

我們甚至可以大膽地猜測,如果年羹堯與雍正不分道揚鑣,永葆蜜月期,雍正最後選擇的接班人,未必是弘曆,或許是年羹堯妹妹、敦肅皇貴妃所生的兒子。因為當時的雍正,遭到了包括生母仁壽皇太后在內的皇族宗室、八旗都統、滿漢大臣與勛貴後代的集體抵制。他太需要年羹堯的支持了。

那麼,康熙隔代指定好聖孫的說話,就更不靠譜了。

2

康熙最初推行嫡長子皇位繼承製,不意皇太子胤礽不爭氣,做了三十多年的儲君,卻最後還是被廢黜。

康熙帝一生生子三十五人(寫進玉牒者二十四人),雖然有愛子如命的一面,但有耐人尋味的嫡庶之分。他最愛的還是唯一存活的嫡子、皇二子胤礽。康熙帝早早地對胤礽教以帝王術,待其長成後代皇帝祭祀,並數次監國,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頗具令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康熙的負擔。

康熙曾言:皇太子自幼讀書,深明大義,必然謹慎。上則祖廟社稷之福,下則臣民之造化也。我不勝喜悅。你在宮穩坐泰山理事,我在外放心無事,多日悠閑,此可輕易得想乎?我之恩福蓋由行善而致也。我在此無不告知眾人。你如此孝順父親,諸事挂念在心,我亦祝你長壽無疆,子孫同你一樣孝順,亦如此恭敬你。 這是我人生一大暢快事也!

康熙對胤礽讚不絕口,同時也對他溺愛放任,導致了胤礽性格暴戾,淫亂宮闈,復立後鋌而走險,最後於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咸安宮。但是,康熙帝雖然將胤礽幽禁,卻把已成年的胤礽之子弘晳,帶在身邊親自教養,大有直接傳位於孫的跡象。

乾隆自畫康熙聖孫形象,卻無視兩個關鍵人

《皇太子秘史》劉德凱版康熙帝和馬景濤版胤礽劇照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第一次廢黜太子胤礽時,康熙帝親自撰寫告天祭文中說:「臣雖有眾子,遠不及臣。」(《清聖祖實錄》卷二百三十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辛卯)康熙對諸皇子失望,開始有意於孫輩中尋找理想的繼承者。

或當時康熙想過,經過儲君胤礽,日後把江山會交到弘皙的手裡,故而對他的宮廷教育很特別。

或擔憂重蹈前明覆轍,出現朱棣所謂奉天靖難一役,而及時終止了改立皇太孫的想法。畢竟他對朱元璋是非常崇拜的,稱其「治隆唐宋」,也會將其擇孫亂國當做血的教訓。

弘晳不幸,未能入承大統,雖然被雍正帝封為和碩理親王,卻在乾隆即位之初以「弘晳逆案」,革爵罷籍,幽禁至死。

3

康熙後期探索秘密建儲計劃,皇十四子胤禎成為了滿朝矚目的暗定儲君人選。

康熙五十七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向康熙帝請兵救援。是年十月,康熙任命頗具軍事才幹的胤禎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

胤禎西征,康熙命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起程時,康熙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胤禵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胤禎望闕叩首行禮,肅隊而行。

第二年三月,胤禎抵達西寧,開始指揮作戰。他統帥駐防新疆、甘肅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綠營部隊十多萬人,進剿叛軍。

康熙降旨青海蒙古王公:「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撫遠大將軍奏議》)

貝子身份的胤禎,被直接成為大將軍王。康熙的這一系列做法,讓諸王公大臣,都以為康熙要推重胤禎,讓其建立巨功而好立儲。

乾隆自畫康熙聖孫形象,卻無視兩個關鍵人

胤禎畫像

胤禎是勝任大將軍一職的,統帥全局,調度沉穩,指揮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定西將軍葛爾弼由川滇進軍西藏。八月,葛爾弼率部進駐拉薩。九月,西藏叛亂徹底平定。

然而,最後,留在京師的雍親王胤禛,在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的支持下,成為了後來的雍正帝。

雍正要對康熙指派胤禎西征,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命胤禎為撫遠大將軍一事:「只因西陲用兵,聖祖皇考之意,欲以皇子虛名坐鎮,知允禵在京毫無用處,況秉性愚悍,素不安靜,實藉此驅遠之意也。」(《大義覺迷錄》卷三)言下之意,康熙帝不希望胤禎陷入皇儲之爭,怕他生事,故而將他調離京師。

雍正說,老十四任撫遠大將軍後,「以允禵之庸劣狂愚,無才無識,威不足以服眾,德不足以感人。而陝西地方復有總督年羹堯在彼彈壓,允禵所統者不過兵丁數千人耳」。

按照雍正的說法,允禵無能,顯然不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

但是,從撫遠大將軍的任命意義來看,它不僅攸關西線戰局,而且關係清朝安危。準噶爾部控制西藏,就有可能借黃教煽動蒙古各部脫離清朝統治,康熙三征準噶爾而再次用兵西北,就是要絕對控制西藏而進一步爭奪蒙古統治權。

對於這樣的政治使命,康熙帝必然會因選擇他所最信任、認為最有能力的人出任大將軍,代替天子親征,賦予儲君的撫軍大權。大任落在年輕的胤禎肩上,而非成熟的胤禛等人,足見康熙別有用意。

倘若康熙在臨終前,屬意老十四,那麼後來所謂乾隆為康熙聖孫之說,多半為最後的勝利者為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皇太極突襲明都失利而退,為何最愛誇飾實施了一招反間計?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