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大唐美學,讀不完的史詩巨作

大唐美學,讀不完的史詩巨作

《長安十二時辰》

在優酷視頻播出以來,

廣受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6分,

是今年截至目前國產劇的口碑冠軍,

妥妥的「劇王級」霸屏存在!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玄宗年間上元節前夕,可疑人員「狼衛」滲入長安,大唐王朝成立靖安司,負責「戡亂抓狼」,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主要在於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劇情和很大程度上復刻盛唐原貌的服化道設計。劇中的布景、人物塑造、服裝道具等都十分逼真的呈現了恢弘多彩的大唐氣象,全片都是電影質感,可謂良心之作!

劇情上,《長安十二時辰》不僅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層層疊疊、互相勾連的陰謀秘計,還將分析整理信息快速找出結果的大案牘術表現得淋漓盡致,在一天時間之內既有千鈞一髮的絕地逢生也有困境暗結的微妙情意,令觀眾感嘆內容充實的同時也進行深度思考。

服化道設計上,

《長安十二時辰》傾情打造歷史真實面貌,

一部古裝劇的背景調性與氣氛烘托,

主要依靠美術設計來呈現,

首先看的就是服飾的創作與搭配。

在服裝設計上,該劇主創通過研究大量史實資料,無論是選料還是量裁均注重細節,設計出的服裝造型既符合人物身份、情緒變化的同時又款式豐富、色調和諧,頗具質感

《長安十二時辰》服裝設計特輯

唐朝服裝承襲歷朝的染織技術水準,絲織品的染色圖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服飾款式精緻考究、色澤鮮艷、樣式繁多,佩戴飾物華美絕倫。服飾氣韻雍容大方、華麗典雅,在悠久的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唐朝美學堪稱包羅萬象,璀燦輝煌。

《長安十二時辰》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傳統服飾風貌,人物所穿所戴,皆有跡可循。下面,通過一組「長安服飾圖鑑」,感受劇組在服化道上的用心,亦足見唐代服飾之美。

服裝款式

唐·男裝

道服——時尚宗教禮服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雖然身居靖安司司承高位,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道家中人,所以在劇中他一直遵循道教習慣,手持拂塵,身著道家法衣,大致的形製為:上褐、下裙、外罩帔。

箭袖圓領開胯袍衫——最in爆款日用服

箭袖圓領開胯袍衫,此類袍衫腰部以下兩側開衩,衣袖一般較窄,口緊根松,從手腕部到肩部逐漸做寬,俗喚箭袖,唐人將此衣式稱為「缺胯衫」或「開骻衫」。由《新唐書·卷二十五·車服》:「開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可見當時圓領開胯袍衫為唐代庶人、軍士所常用,因為便於活動作業。

唐·男侍者陶俑

圓領襕袍衫——正式場合制服

圓領襕袍衫不開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橫襕,稱為「襕袍」、「襕衫」,有附會古深衣上衣接下裳之意。襕袍在隋唐開始作為官員常服制度,成為正式場合的制服,唐代壁畫、陶俑中,文武官、內官著襕袍的形象很多。

唐·壁畫

胡服——潮流外貿款式

作為公元7世紀-10世紀陸地上最強大的國家首都,長安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國際化大都市,萬國來朝。長安因地處西陲,靠近西域各國,所以能看到很多不同國家、民族的服飾,這些服飾被統稱為胡服。唐朝百姓的日常服裝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響,揉入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元素。劇中對此也有大量的體現,從服裝的角度表現了大唐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鎧甲——無敵軍用作戰服

劇中的鎧甲製作顧問除了黑澤明的女兒黑澤和子之外,還有國內知名鎧甲製作團隊——溫陳華團隊。此次《長安十二時辰》從將軍到士兵的鎧甲,全部採用真正的金屬材質去復原製作,呈現出的視覺效果是以往粗糙的道具所不能比擬的。

劇中龍虎軍鎧甲

長樂公主墓中披甲侍衛像

劇中賁呂軍鎧甲頭盔

唐代壁畫中的鎧甲和頭盔

官服——公務員制服趴

《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組,對不同品級官員的著裝色調及織錦工藝也都嚴格比照唐朝的品色制度1:1還原。

劇中官服設計

《韓熙載夜宴圖》,可見當時官員服飾特徵

對照劇中服飾,何監穿的是紫色,說明起碼是三品以上官員,姚汝能是太子東宮右衛率,穿的是深緋,為四品官員。而張小敬作為長安不良帥,穿的是深青色的官服,應是八品官員。

唐·女裝

盛唐時期的女子服飾以腰線上升的齊胸裙為主,最大限度地修飾女子身材,讓以胖為美的唐朝女子也能顯得曼妙高挑。

半臂齊胸襦裙

沈從文曾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女子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對襟的短外衣。唐代初期半臂齊胸襦裙大致有圓領對襟和直領對襟兩種,高祖至高宗時期圓領口的半臂和上襦較常見。武周時直領對襟半臂逐漸流行,並有兩種穿著方式,一種是衣在裙外,胸前紐結的對襟半臂,較為普遍;另一種是衣在裙內的交領半臂。

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中壁畫

對襟齊胸襦裙

上衣為對襟、窄袖,裙子束在胸口處,故稱「齊胸」。該款式多配用「披帛」,為一幅布直接披在肩上,主要功能除美觀外,還具有夜間擋風保暖的功能。

唐·搗練圖

女扮男裝

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穿男人的衣服會被認為不守婦道。進入到文化繁盛的唐朝時,因為開放的文化氛圍、女性的戶外活動等原因,女著男裝蔚然成風。而且風情萬種的唐代女子穿起男裝來,硬是增添了不少英武之氣,別有一番風韻。

唐代男裝侍女圖,從左至右依次出自房齡公主墓、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李賢墓、韋浩墓和薛儆墓。

服飾紋樣

唐代服飾紋樣,區別於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而《長安十二時辰》劇組顯然對當時唐朝服飾流行紋樣、圖案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男主張小敬與永王所穿圓領袍圖案就是參考了隋唐時期流行的聯珠團窠紋紋樣所做。

劇中服飾圖案紋樣

隋唐聯珠團窠紋出土織物殘片

劇中的歌姬許鶴子,所穿絕美舞服,參考了唐代「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這個女舞俑是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品之一。劇服上採用了紅綠配色(唐代常用的配色方式);從舞服背面的鏡頭能看見上面繪滿了精美的寶相團花圖案,不管從正面還是背面都展現了女舞俑的精緻優雅。

人物妝容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還原度極高的精美服飾,不管是主演、配角甚至是街市上任何一個露臉的演員的妝容都一絲不苟,貼合史實。

唐·男子頭飾

襆頭[fú tóu]

是隋唐時期男子的主要首服,襆頭的材質通常比較軟,所以人們會在襆頭裡墊入襯物,這種襯物被稱作「巾子」。巾子的不同造型使襆頭的式樣變化豐富起來,襆頭後面通常墜有兩腳,這兩腳也有各種變化,有軟腳襆頭、硬腳襆頭、朝天襆頭、局腳襆頭、直腳襆頭等。

子午簪

之前引起廣泛討論的李必道冠的戴法,也早已有權威專家證實這種從後往前的插法叫子午插法,至少到元之前,道士的道冠還是以子午簪式為主,所以劇中的這種佩戴方式是非常符合時代特徵的。

唐·女子妝發

化妝步驟

唐代詩人元稹《恨妝成》中,曾經以「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來形容女子上妝。傅粉和施朱屬於唐代女子上妝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特指女子敷鉛粉和抹胭脂。

彩妝造型

「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古今中外的彩妝,恐怕以唐代的女人最張揚。與歷代女子相比,唐代女性面妝中最具特色者,除「翠眉與暈眉」之外,還有額黃、妝靨與斜紅等。

花鈿,在唐人文集和詩集中,多稱花子或媚子。即女性在眉心處或粘貼或描畫各種圖案。花鈿的材質有金箔、紙、魚鰓骨、鰣鱗、茶油花餅等多種,其色有紅、綠、黃等。

髮型設計

髮型方面,據唐代《髻鬟品》載,當時婦女的髮型以年齡為界,成年婦女頭髮多高聳於頂,有雲朵髻、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等十數種。未成年少女們的髮型,則多以雙環垂髻、雙丫髻為主。

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已成年的唐代仕女常梳雲朵髻和墮馬髻,而諸如理髮師小女兒及元載侍女都梳著雙環垂髻。

「一騎紅塵妃子笑」,是才子佳人的大唐;「春風得意馬蹄急」,是達官顯貴的長安;「我花開後百花殺」,是英雄豪傑的盛世;「總為浮雲能蔽日」是文人騷客的聖地。《長安十二時辰》從長安城的結構布局,到唐人的生活禮儀、衣冠服飾、妝容等展現給世人一幅精彩絕倫的大唐畫卷,提供了一場關於大唐盛世的想像,一場關於中國人審美與品格、情感與生活的遙望。

本文系授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出處獲取授權

如果你繪畫、服裝製作、細節工藝等關於服裝的一切有過人才藝,歡迎投稿哦。

點擊瀏覽「服裝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FW服裝設計 的精彩文章:

一個小小的氣眼就能顛覆你的設計!密集恐懼者慎入!
2020&21秋冬色彩分析:中性灰色&淺棕

TAG:CFW服裝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