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蘇軾題字,白居易吟詠,宋江作反詩?扒底潯陽樓:出名全靠誤會!

蘇軾題字,白居易吟詠,宋江作反詩?扒底潯陽樓:出名全靠誤會!

文:夕又(讀史專欄作者)

說起我國的歷史文化名樓,九江的潯陽樓算一個。與潯陽樓相關的故事和傳說很多,最出名的應該算是宋江題反詩。

《水滸傳》的第三十八回,因激殺閻婆惜而被刺配江州的宋江,在潯陽樓喝酒,一時千思萬緒上心頭,感慨自己壯志難酬,又看見壁上好多前人的題詠,便借來筆墨,在牆壁上題了一詞一詩。

詞為《西江月》:

自幼曾攻經史,長成亦有權謀。恰如猛虎卧荒丘,潛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雙頰,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報冤讎,血染潯陽江口!

詩曰: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吁。

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結果這詩詞被善於投機鑽營的小人黃文炳看見,污為反詩,給宋江帶來了殺身之禍。

這件事成了宋江一生的轉折。此前,發配途中,梁山的人馬來救他,宋江以死明志,不願落草。此後,他不反也得反了,來救他的晁蓋等人,不僅大鬧江州,還殺了黃文炳,斷了他所有退路,他只能被迫上了梁山。

正因為在小說中推動了重要情節的發展,潯陽樓也被許多讀者熟知。

但小說畢竟是小說,真正的宋江並沒有到過潯陽,更沒有在潯陽樓題過詩。

歷史上的宋江,是北宋末年的農民軍領袖,但其起義規模比較小,只在山東、河北一帶有影響。宋徽宗招安不成後,便派人帶一千多精銳,生擒了宋江。

他也根本沒有小說中那些曲折的故事,《宋史》《續資治通鑒》等書,都沒有宋江到過潯陽的記載。所以,題反詩這件事,完全就是小說家的演繹,與歷史無關。

潯陽樓以此為賣點對外宣傳,也完全是附會小說,與真實的歷史沒有一點關係。

除了宋江,說到潯陽樓,許多人還會想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作為千古名篇,《琵琶行》是中學生必學古詩詞之一,其第一句就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因此,很容易讓人想到,當年白居易送客遇見琵琶女的地方,可能就在潯陽樓下。

然而,這其實也是個誤會。

《琵琶行》前面的序言中明說「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很明顯,白居易和朋友送別的地方在湓浦口。只不過大家只背過了古詩,卻忽略了介紹寫詩背景的序言,所以看到潯陽樓就會想到「潯陽江頭夜送客」的詩句,自然而然的將兩者聯繫了起來。

潯陽,是現在九江市的古稱,潯陽樓是當時的北城樓,也是當時潯陽城唯一的一座城樓。立於樓上,長江景色盡收眼底,江面上有什麼風吹草動,往來客商、軍隊的船只有什麼動向,一目了然,是江州的重要門戶。

而湓浦口就是後來的湓浦港,是潯陽江上的一個曾經繁華熱鬧的港口,位於潯陽城的西面,和潯陽樓並不在一個方位。

白居易做《琵琶行》之後,湓浦口也跟著出了名,早在唐代,就有人在湓浦口岸邊建造了琵琶亭,以紀念大詩人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

所以,雖然同在潯陽江邊,但真正與《琵琶行》相關的建築是琵琶亭,而非潯陽樓。

不過,白居易並非和潯陽樓沒有關係。他既然做過江州司馬,必然也登上過作為城樓的潯陽樓,亦曾為潯陽樓作過詩,就在與琵琶女相遇的同一年,白居易寫下了《題潯陽樓》: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又怪韋江州,詩情亦清閑。

今朝登此樓,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峰煙。

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

我無二人才,孰為來其間。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只不過,這首詩和《琵琶行》相比,知名度比較低,很少有人知道罷了。而詩中提到的「韋江州」,即唐朝另一大詩人韋應物,潯陽樓的來歷與他倒有些關聯。

唐德宗貞元元年,韋應物由永陽刺史調任江州刺史,他到江州之後,登城樓視察,並題詩一首《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該詩第一句就是「始罷永陽守,復卧潯陽樓」。

有學者認為,這也是這座潯陽城樓第一次被直接稱為「潯陽樓」,而潯陽樓與這些歷史文化名人的淵源也是就此開始的。

不過,不知是因為韋應物的名氣不夠大,還是他的詩傳播範圍小,關於潯陽樓名稱的由來,更多人知道的是另一個版本。

相傳,潯陽樓是一座酒樓,北宋元豐年間,蘇軾曾經遊覽廬山,在經過江州的時候,與友人登潯陽樓把酒言歡,酒家認出了大文豪蘇東坡,就請他為酒樓題字。蘇軾當時興緻很高,聽了酒家的請求,當場就題寫了四個大字——潯陽酒樓。

可是,由於當時圍觀的人很多,有人不小心弄倒了酒杯,把其中的「酒」字洇了,店家也不好意思請蘇軾再補寫,於是就直接拿「潯陽樓」三個字找人刻了牌匾,懸掛於門楣之上,從此,潯陽酒樓就變成了「潯陽樓」。

這家酒樓也因為蘇軾的題字而名聲大震,而「潯陽樓」三字也比「潯陽酒樓」多了些聲勢,成了許多文人名士慕名光顧的地方。

通俗小說《水滸傳》中也採用這個說法,宋江當時去潯陽樓喝酒,正是看到了蘇軾題寫的牌匾,知道潯陽樓的名氣,才登樓飲酒,引出了後面一系列故事。

也許是蘇軾的名氣太大,加上《水滸傳》的傳播很廣,許多人都相信了這個故事,甚至許多地方文獻,也採用了這個說法。

但據《蘇軾年譜》記載,元豐年間的元豐七年四月,蘇軾的確曾到廬山,並路過江州,也的確給江州的兩個地方題過字。這兩個地方一個是瑞昌縣的亭子山,一個是廬山的圓通寺,並沒有潯陽樓,其它史書上也沒有蘇軾為潯陽樓題字的記載。

史學家分析,潯陽樓既然是一座城樓,而且唐朝已因韋應物和白居易等人題詩而出名,又是江州的北大門,到北宋變成酒樓的可能性不大,加上,缺少史料佐證,所以蘇軾題字,就是潯陽樓的一個傳說。只不過,這個傳說被許多人認可並傳播,反倒使人忘了,韋應物才是真正把這座樓命名為「潯陽樓」的人,而非蘇軾。

說來說去,蘇軾題字、宋江於壁上作詩、白居易送別,這些成就了潯陽樓,使之成了歷史文化名樓的故事,竟然都與潯陽樓無關,這些說法不是誤會就是傳說。

現在的潯陽樓也和這些傳說一樣,並非1200年前就出名的那座城樓,而是1987年由九江市政府出資重修的。

琵琶亭也在屢經興廢,多次移址之後,從潯陽城西搬到了九江城東,早已失去了歷史上的模樣。

在繁花盛開的大唐就名滿天下那座城樓,亦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了。現在的潯陽樓里擺著水滸人物的雕像,壁畫上描繪著宋江題詩的故事,靠勉強附會傳說來做賣點,已經失去了讓人登高吟詠的豪邁。

其實,有許多的歷史名地和潯陽樓一樣,要麼是假古迹,要麼被蒙上灰塵,失去了在文化傳承中的光澤,只能靠一些傳說維繫今生的名氣,讓許多奔著人文情懷而來的參觀者,難免失落。

究其原因,錯耶?悲耶?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人類的進化,太經典了!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能贏,全靠收服了這個人!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