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腦癱兒子」玩遊戲花光父母積蓄,平台方拒絕退還這筆錢
近年來,由於智能手機、平板的普及,以及遊戲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孩子接觸到遊戲。隨之而來的,「熊孩子」刷爆家長銀行卡,花光全家積蓄,用來給遊戲充值的事情也已經是屢見不鮮。
BBC在7月15日盤點了這些外國「熊孩子」的故事,不禁令人唏噓。
BBC的報道
「腦癱兒子玩遊戲花光我所有積蓄」
蘇茜生活在英國南部的漢普郡,他22歲的兒子最近玩了一款尋找物品類的遊戲,玩家需要尋找各種物品,並將其與描述相匹配。
蘇茜的兒子情況很特殊,他患有腦癱,伴有複雜的癲癇以及自閉症,雖然他已經22歲了,智力卻僅僅相當於7歲兒童。他無法和人自如交流,因此非常依賴平板電腦來娛樂和學習。
就在2019年2月18日至5月30日期間,他玩這款遊戲,被收取3160.58英鎊(約合27181.元人民幣)的費用,這也經是這位辛苦的媽媽的全部積蓄了,並且遊戲的供應方不會退還這筆錢。
蘇茜表示,她聯繫了軟體營運方,但他們無法退還金額。隨後蘇茜又聯繫了應用程序開發商和該遊戲提供商。因為根據規定,用戶是可以在產生花費後14天內申請取消訂單的,但他們均未對蘇茜作出回應。
「像我兒子這樣的弱勢群體,成為遊戲的受害者是非常令人痛苦的。」蘇茜說道。
這一故事近日經過外媒報道,引發不小的爭議,各種「熊孩子」玩遊戲被付費的故事紛至沓來,到底是孩子熊,還是商家賊?
兒子玩籃球遊戲花了我近2萬塊
「我16歲的兒子在一款籃球遊戲中,用我銀行卡付費,花了將近2000英鎊(約合17201元人民幣)。」來自英國蘇格蘭的蘇珊卻一無所知,直到她買東西付款發現餘額不足,才知道這事。
蘇珊的兒子是通過某公司的應用商店下載了這款遊戲,但當她找到遊戲公司和應用商店所屬的公司時,這些錢並沒有被退還。
最後,蘇珊不得不拿出為兒子上大學存的錢,來彌補這一虧空:「這給我們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12歲兒子對銀行卡錢變少沒概念
「我是一名技術人士,但從沒想到孩子會在技術上栽跟頭,12歲的兒子最終花了大約700英鎊(約合6020元人民幣)。」
阿農,住在英國西薩塞克斯郡。幾年前,兒子用自己的手機下載了一款塔防類的策略手游,並且輸入了自己的銀行卡信息,購買大量遊戲裝備。
直到阿農檢查了兒子的銀行對賬單,驚訝發現餘額已經為零了。他才意識到,孩子對銀行賬戶里的錢變少是沒有概念的。
最終他們自然也是沒能要回錢,好在遊戲公司給他們同等的代幣金額作為補償。
我女兒一天安裝了三次同一個付費遊戲軟體
「我設置了阻止應用程序從我的帳戶中獲取資金,但最近他們改變了設置,以某種方式允許我的女兒未經授權地花錢。導致我11歲的女兒一天花了超過100英鎊(約合860元人民幣)的錢,購買3次相同的遊戲軟體。」直到朱麗葉發現銀行帳戶是空的,她才發現這件事。
來自英國愛丁堡的朱麗葉,氣得以欺詐為由,聯繫應用商店所在的公司索要這筆錢。
適合3歲以上玩家的遊戲騙我的自閉症兒子花了300英鎊
來自西約克郡的克萊爾為5歲的兒子患有自閉症,她為了給兒子解悶,給他安裝了一款高爾夫遊戲。她特地查看了遊戲評級,是「適合3歲及以上的玩家」,但沒想到的是兒子還是被「騙」著花了錢。
孩子知道不應該在遊戲中花錢,但這場比賽仍然成功地「騙」他花了300英鎊(約合2580元人民幣)。而這已經是克萊爾的銀行卡機構阻止了一部分交易的情況下了。
「當我的兒子意識到他花了真錢時,他告訴我他以為這些都是假錢。」克萊爾試圖申請退款卻被拒絕。遊戲運營商讓她去聯繫遊戲公司,遊戲公司表示,一旦購買的物品被使用,是不能退錢的。
這樣「熊孩子」的故事在國內自然也是少不了。只要百度「小孩,遊戲充值」關鍵字,出現的搜索結果就有一千多萬條,而類似這樣的案例以後只怕會更多。
國內「熊孩子」的故事也是屢見不鮮
一些國內孩子玩遊戲花光父母繼續的報道
中外熊孩子大比拼,沒有最熊,只有更熊。但是孩子玩遊戲花光父母錢背後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網路世界給孩子提供一層保障。
如何規避這類事件發生值得思考
一位英國遊戲分析師表示,預計2019年底,英國遊戲消費者支出的56%將用於微交易,即應用內購買和付費可下載內容(完整遊戲之外)。
作為應用商店的巨頭之一,谷歌公司發言人表示,建議家長建立家庭鏈接工具:「這使您能夠在家庭中為每個人設置各種類型的許可權。例如,您可以使用密碼保護,每次購買時都需要輸入密碼。」
「父母可以在手機、電腦、平板上使用控制項,來減少這些事件的發生。以及對遊戲內容進行年齡評級,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也希望看到這個行業自我調節,以保護年輕孩子避免過度玩網路遊戲。」發言人補充道。
(婧婧)


※去雪地上曬日光浴!俄羅斯「冰城」遇熱浪,居民大曬浪漫避暑照
※女兒趁媽媽不注意,在走廊上偷吃蛋糕,「厚臉皮」的吃相萌倒網友
TAG:獨角鯨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