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機箱設計新升級!就要不一樣!鑫谷開元K1機箱體驗

機箱設計新升級!就要不一樣!鑫谷開元K1機箱體驗

沒錯,我又來折騰機箱了,這次我換了一個鑫谷開元K1機箱,也是最近鑫谷剛上線的一款機箱,生命在於折騰么,這款機箱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的內部設計和傳統機箱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風道設計、主板安裝方式都有不小的改變。

先來看一下大概,正面的設計並沒有跟其他機箱有什麼不同,其實我之前很喜歡右邊那個九州風神透明面板,能看到風扇的燈光,不過看了一年多,慢慢的還是感覺左邊這種簡簡單單的機箱設計比較舒服,簡約,左邊開元K1上面的兩個線條也比較有設計感。

頂部的設計,會很奇怪的發現,左邊開元K1上面的蓋子並不是鏤空散熱的,這個設計是不是非常奇怪?後面就知道了。頂部介面開元K1比我之前那個機箱多了一個USB2.0介面,有兩個USB3.0兩個USB2.0,對於日常使用完全夠了(其實我一直都是實用擴展塢)。

側透的設計,同樣都是鋼化玻璃,但是兩者的方向卻恰恰相反,開元K1的側透在右邊,也是跟大多數側透機箱相反的,其他機箱大多數是左側側透,在選擇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下,不然很可能放桌子上靠近你的那一側是黑黑的金屬板。

和其他側透機箱不一樣,開元K1的這個側透玻璃上並沒有螺絲開孔,而是只有兩側有兩個固定金屬,看上去是使用強力雙面膠粘住的,這樣就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因為螺絲原因導致玻璃面板爆裂的可能性(雖然我感覺一般不會爆裂)。

前進風口,兩個機箱都沒什麼差別,進氣往口都在正面面板的兩側。

背面的設計也很奇怪,左邊的開元K1背面只有散熱口,顯卡、主板介面等位置都沒有。沒錯,因為這款機箱的內部進行了重新設計,背面被設計成了散熱口,主板和顯卡介面都被設計在了別地方。

這裡就看出比較大的區別來了,開元K1的頂部蓋子打開之後,裡面有顯卡介面,也有主板介面,這款開元K1顛覆了傳統電腦機箱主板的安裝方向,把這些介面設計在了機箱的頂部。

硬碟槽設計,硬碟槽並不算多,下面有兩個3.5英寸硬碟卡槽,當然也可以安裝2.5英寸硬碟,上面還有兩個2.5英寸硬碟槽位,也就是總共可以安裝4塊硬碟,最多能夠安裝涼快3.5英寸硬碟,當然主板還可以安裝M.2 SSD。

另外我還換了一套鑫谷的水冷,把我之前的散熱給撤了,這個水冷規格和我之前那個規格是一樣的,都是240冷排,這個機箱也支持240以及360冷排。

為了統一機箱內的風扇燈光,我決定拋棄水冷上面自帶的2個風扇,全部統一換成了鑫谷光翼12,接上RGB之後,可以跟機箱一起隨動,可以通過機箱上的燈光按鈕統一控制。

準備就緒以後開始換機,這是我之前那個機箱,配置也不算高,現在來看只能算是中級玩家,i7 8700k、GTX 1060 6GB、500GB M.2 SSD、16GB內存。

跟別的裝機不一樣,主板的安裝方式有了非常大的改變,所有的介面全部朝上,可能安裝起來略顯彆扭,至少我在安裝的時候有點不太習慣,這樣安裝也是有好處的,後面講。

兩個硬碟的安裝方式是隱藏的,從後面安裝,通過機箱的側透是看不到硬碟的,其實很多機箱也都使用這種設計,我還是比較認可這種安裝方式的,從側透看過去,機箱內部比較整潔。

然後是安裝冰酷240s水冷,因為後面的出風口剛好是240冷排的設計,所以我就把冷排裝在了後面。其實按照說明書,水冷頭的logo應該是橫著的,因為我的強迫症原因,強行把水冷頭給調正了,水冷管有一個螺旋形狀的彎曲,但不會影響水流,另外和其他水冷都一樣,這款冰酷240s水冷都可以用在AMD以及Intel平台上。

安裝完成之後的機箱頂部,這個還是第一次見,因為我的台式機使用了無線網卡,需要外接天線,所以這個天線會比較高,其實是可以摺疊進去的,只是如果為了更好的接受效果,最好還是豎起來。其實我應該買一個外接的天線,把接收天線外接出來,效果會好一點。

接上鍵盤、顯示器之後的效果,後面有一個束線器以及出線孔,對於像我這種強迫症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能夠比較規整的整理機箱後面的電線。而且從圖裡也能看到,天線摺疊起來之後是完全不影響上面那個蓋板的,所以這個空間的高度還是很夠用的。

裝機後的效果,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顯卡,本來絕大多數顯卡都是橫置,到了開元K1上面變成了豎置,好處有兩個。一個是對於一些高端大規格顯卡而言,橫置顯卡時間久了之後因為重力的原因,會導致後半部分PCB板子變形,解決方法只有顯卡支架;二是優化了風道,現在的風道設計為水平,前面進氣,後面出氣,風道設計的更合理。

背面走線,這也是常規的表現,現在的機箱都能夠背部走線,沒什麼好誇的,多餘的線材也能夠塞到電源那塊。

點亮以後的效果,風格還是比較統一的,並沒有太過的光污染,只有主板、風扇的燈光,看起來不算高調,這些燈光也都可以通過機箱上面的燈光模式調節按鈕統一調節。

冰酷240s水冷,水冷頭的顏色是固定的,不能夠進行調節,但是風扇的顏色可以進行調整。

其實相比起機箱內的風扇色彩,我更喜歡機箱前面這兩個線條的設計,裡面也是RGB燈光,顏色是能夠跟機箱內的風扇進行同步的,這兩條簡單的點綴讓整個機箱顯得沒有那麼浮誇,比較低調。

最後再來簡單測一下大家最關心的機箱散熱問題,先來看一下開元K1的表現,因為溫度檢測儀會有一個響應時間,所以先把檢測儀放在沒有開機的機箱里,靜置十分鐘,數值穩定在24.6攝氏度,跟室內的溫度相差無幾,室內空調的溫度為23度。

然後我打開電腦,同時運行AIDA64和FurMark兩款軟體進行烤機,讓電腦以最大功率運行,其中AIDA64烤機為CPU和內存,為了讓溫度儀的數值更加準確、穩定,我設置的時間是40分鐘,30分鐘足以讓機箱內的風扇運轉起來,顯卡和CPU的溫度也相對達到峰值,留出10分鐘的時間足以讓溫度儀數值穩定下來,實際測得開元K1烤機40分鐘以後,機箱內溫度為32.8攝氏度,監測點在靠近出風口的位置,是在熱氣換冷氣的階段檢測,所以相對準確一些。

使用同樣的測試方法,也是同樣的環境,同樣的電腦配置,這是我之前用的機箱,測得靜止狀態下,機箱內的溫度為24.4攝氏度,和開元K1的靜止溫度相差無幾。

同樣是使用AIDA64和FurMark同時進行烤機,40分鐘之後可以看到機箱內的溫度為34.3度,相比起開元K1高了1.5攝氏度,兩者依舊拉不開太大的差距,而且這個機箱里的檢測位置也是放在比較靠近出風口的位置,同樣是熱氣排出的位置,所以兩者的測試條件基本一致,開元K1的散熱情況相對好一點。

從測試情況來看,水平貫穿的風道設計,還是有一定的優勢,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空氣在機箱內渦旋的情況,這種水平貫穿的風道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空氣流動的效率,從而提升散熱能力。即便是機箱中間有一個碩大的顯卡阻擋,並且顯卡的散熱方向是朝向CPU,但這對散熱並沒有影響,顯卡散熱方向不管怎麼安裝都會朝向CPU,這是主板設計緣故。而且顯卡上下和側面都有足夠的空間讓空氣流通,不會對氣流造成堵塞,況且顯卡的散熱方向本身也是這麼設計的,這在什麼電腦上都一樣。

最後來一張整體的裝機效果圖,這個開元K1機箱給我的感覺就是用料十分紮實,比我之前的那個九州風神以及前段時間體驗過的刑天機箱用料都要紮實,從機箱重量上就能非常明顯的感覺出來。其次就是它的全新設計,讓顯卡可以擺脫顯卡支架,風道設計也更合理,還是一款比較值得選擇的機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窮咖說 的精彩文章:

一圈四鐵入耳式耳機,TFZ S7的旗艦之聲
時尚和功能兼具的攝影雙肩包,宜麗客S037上手體驗

TAG:窮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