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獨立生存能力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獨立生存能力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家周國平曾經分享過他最欣賞的七大教育理念:

主要是關於教育、成長、課堂、教師、學生之間的聯繫,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國教育家懷海特的名言——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眼觀中國時下的課堂教育,大多時候更注重教而不是育。教是一個動作,指傳授知識;育則是一個過程,是讓孩子掌握方法以及提升個人素養。知識的細節是很容易忘記的,若要形成長期記憶就需要經常鞏固。試問爸爸媽媽對十幾年前的課堂知識還能記得多少?一旦需要某些知識,如今互聯網技術如此發達,掏出手機百度一下即可查到。因此,把精力放在記住知識的細節,不如教給孩子方法技能、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更有意義。假設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都忘記了,那教學便毫無意義。

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顯然古人已經意識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之外剩下的到底是什麼?用懷海特的話說就是完全滲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種智力活動的習慣,一種充滿學問和想像力的生活方式。不管以後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形成良好的學習、思考、研究的習慣和愛好,對完整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行塑造都有積極意義。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學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蘇霍姆林斯基一周兩次把孩子帶到野外,到」詞的源泉「去旅行,他把這稱為「藍天下的學校」「快樂的學校」。他曾說:「寧靜的夏天拂曉,我跟孩子們感覺和體味到朝霞、拂曉、閃爍、天涯這些詞在感情色彩上的細微差別。」教育的內容來源於自然環境和生活場景,孩子對這種直接參与的體驗式教育興趣更濃,不僅可以學習到相關知識,也能過學會在急劇變化的社會裡,能夠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主動的做出判斷和行動,有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具備能夠生存下去的健康體魄。這些素質和體能,就是我們理解的必備「生存能力」。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獨立生存能力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都希望孩子能夠順利長大

成為一個擁有健全人格的人

可成長的道路哪有平順

沒經歷過苦難的孩子

怎麼懂得勇敢和堅持

又如何承受未來的考驗和挑戰

但是往往我們用最深的愛

編織了最堅固的牢籠

不敢冒險的教育,沒有突破的經歷

孩子怎麼學會堅毅

怎麼認識世界

怎麼知道自己的潛能無限

怎麼發現信念和智慧的力量

還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和機會

在自然中——釋放天性,發掘潛能

在不一樣的經歷中

教給孩子終生受用的生存技能和價值觀

並學會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