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關注班長帶兵壓力:有一種兵叫「別人班的兵」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作者:相雙喜?王鈺凱?陳萌
一些爭強好勝的班長,對自己班裡的戰士總是「恨鐵不成鋼」。在他們眼裡——有一種兵叫「別人班的兵」。
第76集團軍某旅上等兵鄔磊、龍虎在訓練場上進行翻輪胎比賽。李灰懿 攝
註:參與此次調查的有125名班長及451名士兵。受訪班長中,20%是80後,80%是90後;受訪士兵中,5.8%是80後,91.3%是90後,2.9%是00後。製圖:王鈺凱
「看別人班的兵那麼優秀,自己就感到有一種壓力」
特戰八連是旅里的尖刀連隊,優勝劣汰的氛圍無時無刻不裹挾著每名官兵。作為連里的一名班長,上士馬強也一直秉持著嚴格帶兵的作風。
「班裡最多的時候有11名兵,我對他們的期望都比較高。」馬強對班裡的士兵要求尤其嚴。
調查顯示,95.2%的受訪班長對自己帶的兵「期望高」,其中44%的受訪班長認為自己「期望非常高」。
「現在全軍上下大抓軍事訓練,班長要求高也是情理之中。」入伍第2年,楊瀟就擔任了新兵連副班長。新兵連訓練標準高,大多數班長都很看重成績。
不過,無論是高期望還是嚴要求,都是班長們真情愛兵的一種表現,畢竟「嚴是愛,寬是害」。「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他們好。」楊瀟坦言。
期望一高,班長們就難免產生比較心理。受訪官兵中,81.6%的班長稱,他們會拿自己班的士兵和其他班的士兵作比較。83.6%的士兵認為,自己會被班長拿去與其他班的士兵進行比較。
「這種比較,涉及方方面面,往往是出於一種不服輸的心態。」楊瀟結合自己的帶兵經歷說。他經常下意識地進行這種比較,比如帶隊出去就會比隊列、比作風;訓練考核就會比成績、比排名。但多數時候,楊瀟並不會當面說出來。
下士錢信宇說,上次比武考核時,他的班長突然提到了「別人班的兵」。當時,他就覺得,比拼落後丟了班長的臉。
對於「別人班的兵」這種比較,士兵們往往會呈現出不同反應。一些自尊心強、心理承受能力好的士兵會表現出不服氣,想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不爭上游也不墊底」的「佛系」士兵,則會產生「別人班的兵好,你去帶別的兵」的想法;一些經常比不過「別人」的兵,甚至會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很多班長愛拿「別人班的兵」為榜樣,給自己班裡的士兵樹立一個努力的目標。
一級軍士長楊發紅說,雖然大部分班長都抱有一種良好的競爭心態,但對於一些爭強好勝的班長來說,很容易出現「恨鐵不成鋼」的心態。
班長馬強說,「看別人班的兵那麼優秀,自己就感覺到有一種壓力。」不過,他更喜歡拿自己班的兵跟其他班的同年兵比,「在同一條起跑線,更有可比性。」
士兵的個體差異較大,尤其是新兵,處事能力、訓練水平參差不齊,過高的要求和盲目的比較不利於班內的戰鬥力提升。如果班長將「比較」表現得過於明顯,不僅不利於士兵的成長,甚至會導致一些進步慢的士兵對其他戰友產生厭惡。
「比較」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像加速器一樣促進士兵成長;用不好,就容易讓大家都「很受傷」。
班長們都希望,在比較過程中本班的士兵能得到有效的激勵。然而,這個度一旦把握不當往往會適得其反,不僅難以起到激勵作用,還會損傷士兵的自尊心、上進心,甚至影響士兵對班長的信任,導致彼此關係疏遠冷漠。
「十個指頭有長短,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士兵」
調查顯示,88%的受訪班長認為,這種比較有利於班裡凝聚力提升;84%的受訪士兵表示,自己能夠正視這種比較。
班長馬強喜歡暗暗地作比較,先找到差距,然後激勵大家進步。「誰訓練比較突出,要學習他的訓練方法,爭取下次超過他。」馬強很少在講評中說自己班的兵不如其他班的兵,他經常從側面講評班裡的士兵。
楊瀟覺得,對特別「傲氣」的士兵,有時候也需要適當「打壓」。他說:「有些士兵取得一些成績就飄飄然。通過比較,能讓他們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靜下心來抓訓練。」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下士錢信宇表示,自己當兵前兩年,沒少因為這種比較受刺激。「但這種比較也有好處——有時班長覺得我『不夠精幹』,但對比別人班的兵後,班長發現我其實也『還不錯』。」他說。
歸根結底,帶兵也是育人。75.2%的受訪士兵認為,班長能根據個性特點培養自己;94.2%的受訪士兵認為,班長能關注自己的個人成長。
「十個指頭有長短。」通信連班長吳小勇認為,對士兵的培養要因人而異,「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士兵。有人身體素質好,有人善於思考,要看到差異,區別培養。」93.6%的受訪班長都認同這一點。
楊瀟表示,沒有哪個成長模式適用於所有士兵,必須要有所區分,不能「一鍋煮」。他告訴記者:「對那些基礎較差、適應能力較弱的士兵,要多看他身上其他方面的閃光點,多鼓勵。」
因此,在通過適當比較,激發士兵力爭上遊的同時,還應注意方式方法。班長可以拿士兵這次的成績和上次的成績進行比較,或者拿士兵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來比較。如果確實覺得「別人班的兵」在某一方面特別突出,那麼班長最好先對本班士兵的優點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後再客觀分析別人的優勢。在此基礎上,班長可以進一步提出學習別人長處的可行建議。
下士吳家興剛入伍時,屬於班長眼中「訓練成績平平」的兵,常被班長拿來跟同年兵作「參照」。比訓練,他稍遜一籌;比專長,他卻略有優勢。吳家興有辦公軟體操作基礎,還有點文字功底,班長就幫他制訂了目標——當文書。現在他已經成為連隊文書,完全能夠勝任崗位要求。「班長幫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位置。」吳家興說。
在士兵的培養過程中,67.2%的受訪班長看重士兵的品行,僅6.4%的受訪班長看重士兵的身體素質。
楊瀟覺得,士兵思想上進是最重要的:「身體素質可以慢慢鍛煉,但如果思想出問題,各方面能力都會跟不上。」
連長吳小勇也認為,在兵的成長中,品性好、善於融入非常重要,「軍事訓練固然很重要,但不能要求每名士兵每個課目都優秀。」
「有些班長更看重集體。他們認為,兵要帶得像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該旅領導指出,班長應該更加註重對士兵進行個性化培養,改進帶兵方法,區分士兵特點,關注士兵成長。
「雖說班長就像家長,但帶兵不完全像帶孩子」
俗話說,「3年一小溝,5年一大溝」。在楊瀟看來,老班長和年輕士兵很容易產生「代溝」,畢竟他們的年齡差距比較大。
不過,調查顯示,68.8%的受訪班長認為「自己和兵沒有代溝」;70.3%的受訪士兵認為「班長能和自己打成一片」。
班長馬強認為,將訓練和生活區分開,班長和士兵就能相處得更好。「在班裡營造融洽的氛圍很重要。特別是訓練比較累時,活躍的氛圍有助於緩解和釋放壓力。」
兵與兵的比較,往往會升級為班與班的較量。58.8%的士兵認為,各班有各班的長處;39.9%的士兵認為,自己班才是最棒的。
偵察營士兵閆永濤覺得,每個班長都有各自的長處,所帶的班也各有優勢。
儘管對其他班的情況不太了解,下士吳家興還是認定自己的班最好。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他所在班的訓練和工作都走在連隊前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和班長相處時間久了,感情很深。
士兵錢信宇覺得,班長和兵之間的關係往往取決於班長帶兵的方式。「如果班長心態不好,那麼整個班的氛圍都會不好。」他坦言,對大部分士兵來說,他們軍旅生涯中最看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班長。雖然說班長就像家長,但帶兵不完全像帶孩子。
比較無處不在,班長也不例外。如果班長心態失衡,就會導致身心俱疲。調查中也發現,31.2%的受訪班長認為「帶班很累」。
「有些兵很難帶,讓人操碎了心。」楊瀟說,「用同樣的方法教,有人就是學不會。」一旦某個兵訓練跟不上,思想也會跟著鬆動。作為班長,遇到這種情況,心裡多少會有些不舒服。
很大程度上,班長的性格和帶兵方式往往決定著整個班的環境氛圍。士兵的表現與班長的帶兵能力直接掛鉤。
士兵梓傑的各項能力均比較弱,一度成了連隊的「吊車尾」。他所在班受到拖累,在大會小會上都成了「反面典型」。一向爭強好勝的指揮控制班班長楊琪,覺得面子上十分過不去。
「你看看別人!」「能不能自己爭點氣?」楊班長開始刺激梓傑,希望他能上進一點,提高快些。一段時間後,楊班長發現,梓傑對這種刺激並不「感冒」,反而是平時的一次表揚、幾句寒暄,更能燃起梓傑訓練的鬥志。
轉變思路後,楊班長開始主動調整帶兵方式,嘗試給梓傑制訂專屬訓練計劃、個人成長小目標。沒過多久,梓傑就有了明顯的進步。
對班長們而言,換一種眼光,多一些包容,往往能給士兵們打開一扇發現自我的窗戶,也為自己的成長進步開啟一個新通道。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今天,一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民兵隊伍成立了!
※驚呆了!讓兵哥哥告訴你,什麼叫真正的車技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