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別唾棄養兒防老,他們可能是你最後的依靠

別唾棄養兒防老,他們可能是你最後的依靠

文/劉遠舉,評論員,專欄作家。

敲黑板:

·社保的底線是保證基本的生活,何謂基本的生活,卻可能會隨著社會狀況而變

· 不願意生孩子,其實是指望別人的孩子給自己養老,這是靠不住的

· 不敢生第二個,或者乾脆一個都不要,但是,這個說法只是中產群體無意識的樂觀

1.社保還該不該交

最近,一條新聞在網上熱傳。據2019年4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未來30年間,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後便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餘

按照這個數據,人們推算了一下,如果按照退休年齡60歲來算,到2035年,最早一批80後也只有55歲,沒有到達退休年齡。於是,結論就是——80後很有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有概率存在領不到養老金的風險,80後還需要繼續交社保嗎?

中國實行以現收現付為主兼具基金積累制的統賬結合模式。即工資的8%放到個人賬戶上,企業繳納的20%用於社會統籌,現收現付,支付給退休人員。但是,由於養老保險制度是從1992年才開始實行的,之前已經退休的老人和之前已經有工齡的人,都算作參保了,所以,當年收取的養老保險費(包括企業繳納的和個人繳納的)都用於支付當年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金還不夠,還需要國家財政貼補,所以個人賬戶中並沒有如制度設計的那樣真正存有資金,這樣就形成了空賬的問題。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發展,退休的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相對變少,正如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表示,上個世紀90年代,大概是5個人養1個人,到2018年底已經下降到2.66養1個人。撫養比下降意味著繳錢的人少了,領錢的人多了,現收現付制度就會維持不下去。所謂養老金耗盡,其實是指的現收現付制度無法維繫。但是,在現收現付制度之外,國家還有很多辦法,比如,更多的人交社保;中央調劑制度,在地區間轉移;財政補貼等。

所以,我們看到,隨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否定了「2035年養老保險金將要用光」的說法,並且強調:「我國完全能夠保證養老金的長期、按時、足額發放」。

無論你是否對這個結認有信心,社保肯定還是要繳納的。首先,這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選項:上班就要交社保,不交社保,你的工作單位要被罰款。之前曾經有一個信號是,根據《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即我們常說的社保)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雖然這項改革在引發了企業的恐慌後,暫停執行。但無論如何,對於企業來說,不交社保,是有風險的。

其次,交社保並不是30年後才有作用,而是有現實的、即刻的作用。社保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這幾個保險,不能分開交。失業保險有著繁瑣的規定,一般用不上,工傷保險有可能用得上,至於生育保險、醫療保險,用到的可能性就大多了。一旦生了大病,醫保能分攤掉很大一部分費用。

而且,在很多地方,交社保,與公民權利、居住便利息息相關。比如,辦理居住證,肯定是要有社保記錄的。最近,一些城市在「爭奪」人才,本科生應屆畢業生都要給2萬的補貼,顯然,這個錢不是一去就給,一定要求在當地工作,在當地交社保。還有些地方,孩子的讀書也與家長的社保有關,要連續交滿幾年以上,孩子才有資格讀書。而且,銀行在做房產按揭貸款的時候也要看社保。

所以,社保中的醫療保險部分,的確是可以用商業醫療保險、大病保險來替代醫保的作用,但是社保的其他很多作用,是取代不了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想在現在的中國過上正常、體面的生活,你一定得交社保。

而且,社保的發放,是用國家信譽作為擔保的,一定會發得出

但,能發出是一回事,發多發少又是一回事。

2.樂觀主義

2035年後的事,雖然是彈指一瞬,但感性中卻又那麼遙不可及,所以,輿論中雖然不是曝出類似新聞,但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樂觀的。雖然這種樂觀非常盲目。

或許有人會輕佻地說,我們根本沒想活到那個時候,最多70歲就去安樂死

說這個話的人,可能才20歲、或者30歲,他們會覺得40年後的事太遙遠,或者到了那個時候,自己已經沒有生存的興趣了。但實際上,不用說40年後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那怕今天的60歲老人70歲老人,都有著充分享受生活樂趣的需求。他們相約跳廣場舞;他們嘗試著各種新鮮刺激的社交方式;他們結伴去旅遊,足跡遍布東南亞、歐美;有些老人甚至還在繼續著自己的事業。所以,現在號稱能接受安樂死的人,到時候也可能說:「我都當了40年社畜,現在才應該開始享受人生。

還有些人不這麼輕佻,但卻很樂觀。如果讓100年前的人暢想今天的社會,樂觀的人也許能想像到這樣的情形:「那時生產一定高度發達,在自動化工廠里,機器自動生產出人們需要的一切,鰥寡孤獨皆有所養。」這個判斷其實並不離譜。現在國內最快的汽車生產線,引進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程度可達70%,產能已經達到一分鐘完成一輛汽車的出廠。與此同時,人類的福利社會也初步建立起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範圍也好,在一國之內也好,這樣巨大的生產力和福利體系,並不是公平地服務於每一個人的。自動化生產線會去生產汽車,但卻不會去生產給老人洗澡的自動洗澡機。指望機器或者人工智慧,是只看到技術飛速發展,卻沒有意識到社會規律對生產力的分配機制。這是一種幼稚的樂觀。

這種樂觀,源於長期(被)形成的觀念

中國曾經執行過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這個政策是對養兒防老的挑戰,所以,人們被告知「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久而久之,許多中國人在潛意識裡樹立了對國家養老體系的充足信心。

曾經的計劃生育標語

不能說這種信心是盲目,就目前觀察所得,對於現在已經退休這一代老人來說,這個體系是有效運轉的。那怕是中國這樣的高積累、低福利國家,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靠目前的養老金,支撐現在這一輩老人的生活,並沒有出多大問題。再加上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資產增值,在這個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人,越來越傾向於相信,自己到了老年時,既有社會福利可以依靠,又有家庭資產積累托底,應該能不依賴子女活得很好。

經常聽到很多從70後到90後的年輕人表示,養兒防老的觀念過時了,這種觀念的改變,既是國家政策的宣傳深入人心的結果,又是時代變遷帶來的財富結構變化的結果,也是當前養老體系正常運轉帶給人們可持續的想像結果。

是的,在人口紅利的時代,當前的養老體系是行之有效的。

但遺憾的是,隨著老齡化的到來,支撐這一信念的人口結構基礎動搖了。

3.社會養老的本質

所有的養老,其實都是年輕人供養老人。

本質上,養老是一個「用自己的勞動換來儲蓄,再去購買新一代年輕人勞動成果」的過程:上一代人年輕的時候,把勞動變為錢儲蓄起來,一部分交社保,一部分變為資產放在那裡,到了年老的時候,或者把現金、社保取出來,或者把資產出租、變賣換成現金,最後,用這些渠道的所得,去購買年輕人生產的產品或服務。

在今天的中國,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一方面,居住需求會有所下降,相應地,房租會下降,房子也會變得越來越便宜。另一方面,由於勞動人口的減少,年輕人勞動的價格,各種養老所需的服務的價格也會不斷上漲。於是,老人年輕時準備的,現在看起來很值錢,租金很高的資產,比如房租收入等等,在飛速上漲的工資面前,換不了多少年輕人的勞動,其有效購買力都會大打折扣。這個時候的辦法,就是出去勞動。這一點,正是當下韓國與日本的現實。日韓老人高齡工作的現象並不罕見。

家裡有房,未必能保證你有尊嚴地養老

如上所述,正因為隨著老齡化,資產轉化為勞動的折損率很大,所以,儲蓄資產(包括動產與不動產)已經不是有尊嚴養老的保證。

那麼,能否讓那時的年輕人交更多養老金呢?

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人口趨勢陳說》預測,由於勞動人口的減少及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長,中國老年撫養比將從2015年的24%急劇攀升至2035年的50%也就是說,到2035年,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是18-65歲的勞動人口的一半。這就意味著,交養老金的人會更少。

那麼,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辦法:與其儲蓄資產再換為勞動,不如直接儲蓄「活的勞動」。

翻譯成人話,就是「養兒防老」。

從個人的意願上,你可能已經難以授受「養兒防老」這個觀念了。但是我們前面說過,養老的實質是「年輕人供養老人」,除非你移民離開,否則,只要你還在這個國度養老,哪怕你沒有孩子,或者不指望自己的孩子,為你養老的,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站在整個社會的高度想想,為什麼要鼓勵生育?

「活(養)的(兒)勞(防)動(老)」,這個人類使用了幾千年的老套路,作為最後的手段,遠未過時。

4.他們為什麼生孩子

我上大學的時候,一個來自鄉村的同學說,你們城市人經常抨擊落後地區重男輕女,但是你們有沒有想過,在城市裡確實生男生女都一樣,但在我們老家,沒有兒子的家庭,養老是大問題。

不能苛責那一代的農村家庭,其實上一代很多城市的家庭也是一樣。他們有的經歷過戰亂,有的經歷過六十年代的饑荒,他們養大孩子不易,但仍保持著較高的生育率,他們不敢指望福利社會,個人的資產儲蓄也有限,他們不知道世界會如何變化,他們只能指望孩子。

歷史數據真實地反映著人們的選擇:

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之前的1959至1961年,是一個極特殊階段,連續三年的困難時期,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

從1962年開始,中國進入連續8年的人口高增長時期——中國人開始猛生孩子。這8年中,人口出生率最高達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並逐年穩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這一階段的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達到27.5‰,年均出生人口達到2688萬人,8年時間凈增人口1.57億。

要知道,1962年,中國人剛剛經歷了三年的饑荒,之後八年雖然沒有饑荒,但是,計劃經濟之下,即便在城市,肉、糖、蛋、奶,仍然不是敞開供應的,要麼憑票供應,要麼就不怎麼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在改革開放前,很多中國人都是吃不飽飯,面帶菜色的瘦子。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值高嗎?並沒有。1966年,十年動亂開始,經濟凋敝、人心不穩,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稍稍吃飽的中國,人口連續進入高增長。

世事難料,他們那一代人生下的孩子,為今天的中國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加上新科技的發展,基礎的、普及的社會福利漸漸不再遙遠。

——歷史好像開了一個玩笑:不敢指望能靠社會福利養老的一代人,卻能得到相對充足的社會福利養老;而在福利社會長大一心指望靠社會養老的人,卻面臨著社會福利不足以養老的殘酷現實。

這既是歷史的玩笑,也是殘酷的、真實的、人類的生育策略。

5.他們為什麼不生孩子

窮的時候,拚命生孩子,有錢了,反而不願意生孩子了。

一個很明確的事實是,生育率是因為經濟發展而降下來的,或者說,是因為福利社會的出現而降下來的。生活水平高了,嬰兒夭折率下降了,母親因為難產死亡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了。比起過去,所謂的養育焦慮不值一提,當下是人類歷史上生孩子、養孩子,最容易,最安全的時候。

很多人會說,現在養大一個孩子太難了。一個孩子就是一台大功率碎鈔機。從幾個月大開始,需要花錢的項目就層出不窮:除衣食住行玩具醫療等固定花費外,還有嬰兒游泳、滿月寫真、早教……再大一點,幼兒園要進最好的,花錢不說,還要找關係;然後是小學初中,奧數、鋼琴、足球、籃球、夏令營、出國遊學;到了高中,集中於高考,各種花樣繁多的招生計劃,比拼著家長的各種能力,有些孩子,則一開始就計劃要出國留學,那又是一筆不菲的花銷。

於是,大家都說:不敢生第二個孩子,或者乾脆一個都不要,丁克。但是,這個說法只是中產群體無意識的矯情。

不願意生育更多的孩子,對獨生孩子願意高投入,是因為現在的家長們相信一件事,他們的晚年,也就是孩子的青壯年,一定生活在一個比現在更文明、更富足、經濟不斷發展、社會階層不斷上升的過程。所以,孩子需要會優雅地彈琴、需要有各國的閱歷,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他們的體面生活。而且很重要的是,有的人確信一件事:自己的老年,一定不需要孩子來養老。

因此,許多人採取了高質量、低數量的策略,進行家庭的代際傳承。

這不是因為焦慮而不願意生,而是因為潛意識裡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不願意生。真正對未來焦慮、無望的人,採取的不是這樣的家庭代際傳承策略。

6.社保會不足,儲蓄會縮水,你能指望什麼

雖然我們不需要擔心「國家發不出社保」的情況,但一方面,如果你熟悉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就會明白,社保的多少是隨著時代變化的,與時代發展掛鉤的。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清楚,社保的底線是保證基本的生活,而不是保證你過上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養老金的計算方法,看不懂的舉手

所謂有尊嚴的養老,其實應該指的是:有樂趣、有尊嚴的生活,並獲得成熟技術的治療。這一點的前提,是充足的養老資金,社保無法覆蓋。

2016年各城市平均養老金標準

而且,即使「基本的生活」,也可能會隨著社會狀況而變。比如,現在普遍呼籲癌症葯進入醫保,但是,如果出現整體性的醫保吃緊,連基本的老年病都無法保證,這個呼聲自然會小下去。社會觀念也會跟著變,那個時候,或許老人一旦患上某種絕症,就會被認為應該放棄治療。除非個人有充足的養老資金,願意繼續治療。

養老資金的三個來源:1、社保:本身額度就是社會均值,還有支付不足的風險;2、個人儲蓄:在未來的老齡化社會裡,可能面臨資產的縮水和勞動價格的提升,也有風險;3、最後一條路:「活(養)的(兒)勞(防)動(老)」。

鑒於以上所有事實,一個簡單的推論是,號稱「不生孩子」的家長們,對自己的未來實在很樂觀。如果你想問:不需要孩子的養老,需要多少資產儲蓄?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一個殘酷但現實的結論:對於「家裡沒礦」的普通人來說,與你有情感聯繫的孩子,是你晚年最好的依靠。他們可以補貼你日常的支出;可以在你賣了房子仍然湊不夠治病錢的時候,成為你的後盾;那怕你最終選擇住在養老院,孩子能每周來看你一次,護工對你的照顧也會好得多;他們還會帶你出去旅遊……至少,有他們在,你不會輕易陷入老年孤獨的境地,不會輕易地被詐騙犯用情感騙走血汗錢;即使你選擇了老年之後仍然出去工作,他們也能幫你更好地學習使用最新的電子產品工具,更好地融入社會……

最後說一件重要的事,從「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的時代,到需要鼓勵生育應對老齡化的時代,國家生育政策放開了,但配套政策的福利還在路上。不管是生育保障,幼兒看護,還是教育資源分配,教育質量提升,甚至房貸優惠,都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曾經流行過的計生標語,已經不適應時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一座太監家廟裡的五百年國寶流離史
曾經「黃種男人催眠白人女孩」的怪論十分暢銷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