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7期:美國轉基因小麥暫未流入市場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27期:美國轉基因小麥暫未流入市場

美國農業部:轉基因小麥暫未流入市場

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美國農業部查明了在美國華盛頓州一塊未耕作農地中檢出的轉基因小麥品種,並強調這些小麥未流入市場,不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

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局12日發布新聞公告說,調查表明,此次發現的小麥都是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小麥品種,品種名為MON 71300和MON 71800。「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有任何轉基因小麥進入商業銷售環節或進入食品供應鏈」。

公告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數年前完成了對MON 71800的自願性食品和飼料使用安全評估,結論是它與目前市場上的非轉基因小麥一樣安全。MON 71300與MON 71800擁有相同的抗草甘膦基因。美葯管局認為,「哪怕萬一有少量MON 71300或MON 71800小麥存在於食品供應鏈中,也不會有安全問題」。

上月初,美國農業部證實在上述未耕作農地發現轉基因小麥,但未透露更多細節。最新公告也未解釋這塊農地為何會出現轉基因小麥。

2013年以來,美國農業部陸續在俄勒岡州和蒙大拿州等地發現未經批准種植的轉基因小麥。相關事件後,農業部宣布對轉基因小麥田間試驗加強監管,規定2016年1月1日後,對轉基因小麥田間試驗實施更嚴格的申請許可制。目前,美國沒有轉基因小麥獲批上市銷售或用於商業生產。

美國是轉基因作物種植第一大國,轉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種植廣泛。不過,由於擔心國外市場不接受,加上一些民間組織反對,美國至今沒有批准種植轉基因小麥。

研究破解水稻雜種優勢基因

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研究組與上海師範大學黃學輝研究組、中國水稻所和福建農科院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Dissecting a heterotic gene through GradedPool-Seq mapping informs a rice-improvement strateg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的數量性狀(QTL)定位方法,並快速克隆到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基因GW3p6(OsMADS1),為雜種優勢育種和品種改良提供了新的策略。

水庫細菌群落分類組成與抗生素耐葯功能基因變化過程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建立了城市水庫高頻觀測研究站,選取杏林灣水庫連續1年每周取樣,採用高通量熒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測序方法研究了浮游細菌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組成的動態變化過程,多角度、多層次揭示了細菌群落組成與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關係。該研究共檢出197種抗生素抗性基因和10種可移動遺傳因子。

總的來說,該研究解析了城市水庫水體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高頻時間尺度上的變化模式及影響因素,揭示了低抗生素選擇壓力水體中細菌群落物種組成與抗性功能的解耦合現象,為水環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風險評估、控制和管理提供了基礎數據。

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預增10%至20% 凈利同比持平

7月12日晚間,華大基因(300676)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預告,整體業務規模實現了持續、穩健增長。數據顯示,公司預計上半年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0%至20%,預計上半年凈利潤為盈利1.97億元至2.18億元,與去年同期盈利2.08億元相比基本持平。

CRISPR「基因魔剪」技術再現突破 可擴大RNA編輯能力

繼利用CRISPR-Cas13編輯RNA的技術誕生後,一種名為RESCUE的全新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得直接編輯RNA單鹼基成為可能。這一研究成果出自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華裔科學家張鋒及其團隊,相關論文已於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科學家鑒別出新型肉瘤風險基因

大部分的癌症都是因細胞中的遺傳錯誤所引起,而這些遺傳錯誤通常會因生活方式或環境因素所誘發,但在某些患者中,致癌的基因常常會遺傳給下一代;這些家族性的基因通常被認為是癌症易感基因,其與大約10%的家族性癌症風險直接相關,而且如今研究者已經鑒別出了100多個這類基因,其與一小部分比例家族性癌症風險相關。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個此前與肉瘤並無關聯的新型基因,其中一個名為ABCB5,其與諸如黑色素瘤和白血病等其它癌症發病也存在一定關聯;另外一個基因則為C16orf96,其以16號染色體上的基因數量(96)來命名,該基因目前功能未知。研究者想通過深入研究嘗試尋找這些新型基因的功能以及其如何影響個體肉瘤發病的風險。

意外!病人對基因靶向藥物的反應竟取決於癌症類型

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具有相同基因缺陷的癌症對靶向藥物的反應因患者的腫瘤類型而異。這項研究將促使人們對精準醫療的思考發生改變,因為它表明,癌症患者的基因可能並不總是足以判斷其是否會對治療產生反應。

許多癌症具有相同的基因弱點,可以通過相同的靶向治療進行攻擊,但醫生以前已經注意到,這些藥物對不同腫瘤類型的人並不總是同樣有效。對肺癌、腸癌和胰腺癌細胞的新研究表明,不同腫瘤類型的癌細胞對基因靶向藥物的反應方式存在明顯的生物學差異。

植物防病基因至少4億年前已出現

有花與無花植物雖然繁殖方法大不同,但最新刊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顯示,這兩種基因關係疏遠的植物在遇到病原體時使用同一批基因保護自己,現實在遠古植物演化初期,相關基因早已出現並一直傳到現代植物身上。

該研究由劍橋大學植物病理學家Sebastian Schornack領導分析台網植物地錢(Marchantia polymorpha)與本氏煙草(Nicotiana benthamiana)這兩種共同祖先已要追溯至4億年前的植物基因,如何對付造成農作物果實、嫩芽腐爛的棕櫚疫黴菌(Phytophthora palmivora)這類卵菌網(Oomycota)引起的傳染病。

健康保險獨角獸要研發新葯了!與羅氏達成合作協議

日前,健康保險獨角獸公司Clover Health宣布成立Clover Therapeutics——生物醫藥附屬子公司,旨在利用保險數據開發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的新療法。且該公司已與羅氏集團旗下基因泰克(Genentech)簽署了研究合作協議,雙方將重點關注增加個體患黃斑變性等眼部疾病的相關基因組信息。Clover Health成立於2012年,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主營業務是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Medicare Advantage(聯邦醫療保險優良計劃)保險計劃,並基於數據分析技術進行慢病管理。Clover Health已經開發出機器學習模型,使用EHR數據、索賠數據和社會人口統計信息來幫助識別高風險患者。該公司認為,使用這些技術(以及現實世界的基因組和定量分子數據)來建立患者亞組,有助於相關治療藥物的開發。

探秘癌症基因「沉默」機制

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已經保存了4億多年的表觀遺傳變化,可以使人類發育後期與癌症相關的一些基因失去活性。表觀遺傳變化是由DNA控制的一種形式。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人類某些癌症的基因也存在於斑馬魚體內,但在受精後幾小時內就會「沉默」下來。這項研究為人們了解表觀遺傳學如何在進化歷史上調控基因提供了新線索。它還揭示了斑馬魚和人類胚胎中表觀基因組「自我重置」的顯著差異,並將指導未來表觀遺傳研究。

你家寶寶的基因,到底能保存多少年?

在科幻電影里,經常會看到通過基因技術復活史前生物的情節。

比如《侏羅紀公園》里,通過琥珀里吸飽了恐龍血液的遠古蚊子體內,提取出恐龍DNA,就將已經滅絕6500萬年的恐龍復活。

今年6月份上映的電影《侏羅紀世界2》,擁有超級速度和力量的反派大boss暴虐迅猛龍,同樣是通過基因工程改造誕生。

而現實中,也經常有這樣的新聞,某地挖掘出了某古生物化石或骨頭,想要通過化石中殘存的DNA復活。比如一直炒得火熱的猛獁象復活計劃。

這些新聞和電影總給我們一種錯覺,DNA就像是永垂不朽的,只要找到化石或遺骸,就能夠提取出DNA復活古生物。

然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簡單,不然科學家們也不會努力了這麼多年,也沒復活出猛獁象。

因為,DNA也是有「壽命」的。

有誕生就有消亡,DNA也不例外。生命所需的要素氧氣、陽光、溫度、水都會讓DNA分解,此外細菌也會使DNA分解。

因此,讓DNA保存更久的方法,就是隔絕這些要素。理論上,科學家們認為,DNA保存的最長時間是100萬年。

這個數字是怎麼推斷出來的呢?

哥本哈根大學的Morten Allentoft等人通過研究鳥類骨頭裡的DNA發現,DNA的半衰期為521年,也就是說過521年後,一份DNA里的一半都分解了,剩下的一半也會隨著時間分解。

就算在-5℃的理想條件下,最多經過680萬年,DNA就會分解得連渣都不剩。而且,過100萬年後,因為DNA被分解得太短,也不能用來做DNA分析了。

所以可用的DNA最長保質期100萬年,要復活6500萬年前的恐龍,幾乎沒可能。

如何讓DNA保存更久?

首先,我們來看看DNA在不同條件下,能夠保存多久?

DNA暴露在環境中日晒雨淋,保質期大概只有幾周;

不日晒雨淋,但會接觸空氣,2-3年就沒有用了;

如果埋在凍土裡,DNA可以保存數千年至數萬年;

如果是在南極的凍土裡,DNA保質期可以數十萬年。

實際上如果要DNA保持穩定,儲存的條件就需要非常嚴格。前面提到水、氧氣、溫度、細菌等都會讓DNA分解。所以最好的保存方法是隔絕這些要素。

有一種方法是把DNA乾燥後真空包裝,放到零下80度的環境里冰凍,但這種方法成本較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保存DNA呢?

恩氏基因研發的固相吸附技術,利用細胞裂解液裂解有核細胞,釋放細胞核中的DNA,然後加入有能夠吸附DNA的固體顆粒(如玻璃珠,硅珠等)。

通過離心沉澱收集結合DNA的固體顆粒,同時反覆洗滌沉澱去除影響DNA純度的蛋白質和RNA等雜質,獲得高純度的DNA。

再把DNA乾燥後密封保存在充滿氮氣的安瓿瓶中,經過避光處理、防潮保護、抗震設計等處理,使DNA能夠在低於35℃條件下長期穩定保存。

2019H1:730個項目融資超2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2019上半年,全球醫療健康產業共發生730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達到206.3億美元,如果以此為基礎,預計2019全年融資額將超過400億美元,融資事件數將接近1500起,雙雙創下歷史新高,醫療健康產業將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在醫療健康細分賽道上,生物技術和醫藥依然是投資機構最為關注的領域,這兩個領域上市的企業數量最多。再生醫學、基因工程、生物材料等成為醫療健康產業創新的代表,驅動整個產業向前發展。

醫療投資升溫:基因治療受捧,新勢力持續出現

根據投中研究院的數據統計,今年一季度醫藥行業、醫療服務、醫療企業共同佔據醫療健康行業融資數量和規模的較大版圖,其中,醫藥行業PE/VC融資數量佔比達30%,融資規模佔比達46%。

2015-2025年是中國本土式創新迅速崛起的時期,天時地利人和可以養活更多的企業。2025年之後整個行業將迎來整合和洗禮,通過併購整合,本土將出現更多的全球創新葯企業,甚至能參與到整個國際創新的競爭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靠賣車「上位」的特斯拉,居然打算不賣車了
花唄分期的真實利率99%的人沒算對過,原來這麼高!

TAG:前瞻經濟學人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