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小城之夏·採訪手記」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走來

「小城之夏·採訪手記」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走來

「小城之夏·採訪手記」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走來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梅關古道

在江西西南與廣東交界的梅嶺之間,有一條始通於秦朝,主鑿於唐代的古驛道,因所處梅嶺之上故得名梅關古道。這條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驛道,曾經是溝通中原和嶺南地區最佳路線,亦是海上絲綢之路唯一的陸上通道。縱觀兩千年風雲,數不清的歷史人物行經於此,說不完的故事與它有關。在江西工作多年,一直想找機會去那裡看看,但礙於大余縣離省城車程需7小時,所以一直沒有成行。世人皆知過山海關而入東北,出玉門關則抵西域,但江西境內歷史更為悠久的梅關卻鮮為人知,它存在的意義可以與上述兩座雄關相提並論,甚至在歷史上發揮的實際作用時間更長,幸得這次採訪安排,終於能夠近距離的走近這座關隘,觸摸它的歷史脈絡,感悟它的滄桑變化。

梅關古道的兩端如今分別是江西省大余縣和廣東省南雄市,兩千多年前經古道向南越過梅嶺埡口就不再是普天之下的王土。一掃六合的秦始皇在北擊匈奴的同時發兵南越這片化外之地,五十萬虎狼之師途經梅嶺進入嶺南,並在嶺口設關。由此一條聯通東南地區的通道被打開,兵士商賈物資經由此路南來北往,嶺南地區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故地。

採訪過程中我有個疑惑,為什麼中原前往嶺南的最佳路線要翻越梅嶺經過梅關呢?大余縣史志辦原主任鄧思喜告訴我,因為古代長途運輸首選水運,從長江經鄱陽湖船隻可溯贛江而上抵達章水盡頭,此處就在梅嶺腳下。人貨下船,沿梅關古道步行幾十里翻過海拔四百餘米的埡口,就可抵達嶺南湞水岸邊,由此沿江而下可直通珠江進入廣州,因此梅關古道自然成為這條交通大動脈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我不禁聯想起許多歷史上的地名,當真正站在那裡的時候,你會發現它其實就是窄窄的一條通道,卻在歷史上承載了重要的歷史使命,溝通起文化傳承的脈絡。

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後來寫下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並成為一代名相的張九齡回到嶺南故鄉,此時的梅關古道雖然已是往返中原的必經之路,但由於年久失修,走起來非常不便,而當時嶺南地區的廣州已經成為唐帝國對外貿易的重鎮,廣州通海夷道甚至取代戰火不斷的西域絲綢之路,成為李唐王朝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這個國家需要一條暢通的交通大動脈來保障境內貨物的運輸,張九齡義不容辭地肩負起開鑿驛道的重任。在得到政府的批准後,張九齡親自勘探路線並主持了這項工程。歷時兩年,終於開鑿出一條長約十餘公里,路寬一丈有餘,路面用磚條和鵝卵石鋪砌的驛道。此後的梅關古道一片忙碌,出現了「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熱鬧景象,景德鎮的瓷器、東南亞的香料、阿拉伯的珍奇異寶在這條路上晝夜轉運,就連博得楊貴妃一笑的荔枝,據傳也是由此路運抵長安。海上絲綢之路唯一的陸上通道逐漸體現出自己應有的價值。

驛道的修成不僅有利於物資的運輸,也促進了人員的流動。每當中原地區發生戰亂時,許多北方的流民就會攜家帶口通過梅關古道遷徙到相對平靜的嶺南躲避戰亂,而許多被貶嶺南或者海南的官員也曾在此留下自己的足跡,如謝靈運、宋之問、韓愈、黃庭堅、蘇軾、湯顯祖等人都曾取道這裡並留下詩作。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敗,在從廣東被押解回北京的途中路過梅關古道,進入了自己的故鄉江西。雖是遊子歸鄉,但是山河已破碎,想到此情此景,他寫下了一首《南安軍》: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餓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陽明曾經作為南贛巡撫主政一方,範圍就是今天的贛州至大餘一帶,在此他曾討滅南贛盜匪、平定寧王之亂,並數次翻越梅關前往南方。明嘉靖七年秋,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在廣西平定叛亂後,由於身體不適請求告鄉養病,然而返程途中他的病情越來越重,當他從廣東翻越梅關進入江西南安府這塊熟悉的地方時,他已經非常虛弱了。他在此休養並接受當地官員和百姓的接待,但五日之後這位倡導「知行合一」的大儒客死異鄉,梅關古道留下了他最後的足跡。

再輝煌的歷史也總有褪色的那天,大余縣史志辦原主任鄧思喜介紹說,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逼迫清朝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多處沿海城市為通商口岸,中國門戶洞開。隨著堅船利炮橫行海岸線以及長江航道,海上絲綢之路慢慢失去了它的作用,作為路上通道的梅關古道自然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曾經時而金戈鐵馬、時而遊人如織的場景一去不返。

雖然如今的梅關古道已被闢為旅遊景區,亦不見當年的繁盛場景,但當自己的雙腳走在那凹凸不平的碎石路上,雙手觸及一千多年前被鑿開的山體,想像著張九齡、蘇軾、文天祥、湯顯祖曾在身邊的大石頭上歇息,我突然感覺歷史變得那麼的現實,離自己如此之近。目力所及的景色,吹過臉龐的微風都與千年之前沒有任何差別,倘若熟悉歷史甚至可以暢想一下歷代大儒坐在此處時的所思所想。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也在這裡被物化為一步一步的腳印以及可以觸摸到的關隘磚石。

古道兩端的城鎮如今都已發展壯大。離梅關僅十公里遠的江西大余縣,在1907年發現世界上第一塊鎢礦石,近百年時間裡為中國的出口創匯、特種鋼鐵工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雖然現在資源枯竭,但大余用最短的時間逆境突圍,成功實現了由依賴資源到超越資源的華麗轉身。

新材料、鎢精深加工、新能源、資源綜合回收利用、汽車整車生產及零部件配套五大領域快速崛起;經濟指標逆勢上揚,考核指標從以往的倒數躍升全市前列,成功實現經濟快速轉型高質量發展;入選「中國最美綠色生態旅遊名縣」「中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

千百年過去,梅關古道兩端依舊生氣勃勃。(記者李竟成 范存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