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武王要成就霸業,夫差,智伯瑤的做法不可取,這番說辭就是見證

秦武王要成就霸業,夫差,智伯瑤的做法不可取,這番說辭就是見證

當秦武王率兵攻佔了宜陽,奪了三川之地,可謂勢頭正盛!楚國便乘機援助韓國,秦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關鍵的時刻,楚國的說客,來到了秦國。

這位說客對秦武王的建議,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深思。

這位說客,給秦武王的建議,是有理有據,通過智伯瑤、夫差和梁惠王的實例,讓秦武王能夠切實地認識自己當前的處境。

說客的本意,就是希望秦武王能夠做到有始有終,量力而行!

說客的做法很有條理性,他首先從秦武王的個性說起,從而能夠引起秦武王的共鳴。

要建立霸王的功業,秦武王的很多的做法,是值得深省的。

譬如對待齊國、楚國和韓國的態度。很輕視齊國和楚國,而對韓國就像對待奴婢。

秦國雖然強大,但是,這不是一個霸主的應有的作為。

作為霸主,要勝而不驕,敗而不忿!

當取得宜陽大捷以後,就開始疏遠楚國,這是忿怒的原因,而淡薄與齊國的交往,是驕傲的表現,驕忿是難以成霸業的。

所以,這一點,大王是應該值得深思的。

謂秦王曰:「臣竊惑王之輕齊易楚,而卑畜韓也。臣聞,『王,兵勝而不驕,伯,王約而不忿。勝而不驕,故能服世;約而入不忿,故能從鄰。今王廣德魏、趙,而輕失齊,驕也;戰勝宜陽,不恤楚交,忿也。驕忿非伯王之業也。臣竊為大王慮之而不取也。 《戰國策·秦策五》

說客將秦武王行為中的弊端,指出以後,緊接著引經據典,通過歷史上的例子,來例證秦武王要成就霸業,希望能夠做到善始善終。

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智伯瑤、夫差和梁惠王。

他們三者的結局都是很悲慘的,主要在於不能將謹慎慣於始終,才招致後來的慘敗。

當年智伯瑤是何等的氣盛,滅掉了范、中行氏,又圍困晉陽,希望能夠滅掉趙國,結果呢,卻被韓、趙、魏三國所滅!

吳王夫差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山上,又在艾陵一役中,大敗齊國,後來在黃池主持諸侯會盟,最後還是被勾踐所擒,死於干隧!

而梁惠王呢?當年更是盛極一時,伐楚勝齊,使韓、趙屈服,而且還邀請十二家諸侯朝天子於孟津,最後還不是素衣布冠為秦所囚!

說客強調的重點,就是做到善始或許很容易,但是能夠做到善終,卻是很難的,這也是需要時刻警醒的。

昔智伯瑤殘范、中行,圍逼晉陽,卒為三家笑;吳王夫差棲越於會稽,勝齊於艾陵,為黃池之遇,無禮於宋,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梁君伐楚勝齊,制趙、韓之兵,驅十二諸侯以朝天子於孟津,後子死,身布冠而拘於秦。三者非無功也,能始而不能終也。 《戰國策·秦策五》

緊接著,說客一語擊中了秦武王的痛點。

假如秦武王慎始而不能克終,勢必會步夫差、智伯瑤的後塵。

說客將這一沉重話題,將秦武王的行為和夫差、智伯瑤的所作所為,有機的結合起來,可謂心計周全,同時也引發秦武王能夠做到周全的思考,以備不虞!

說客希望秦武王能珍惜已經取得的成就,做到兢兢業業,謹慎到底,王霸之業是指日可待的。

並且說客在說辭之中,不乏讚美之詞。如果秦武王能夠善終的話,三皇就能達到四皇,而五帝就能達到六帝。

王若能為此尾,則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為此尾,而有後患,則臣恐諸侯之君,河、濟之士,以王為吳、智之事也。 《戰國策·秦策五》

說客可以說有備而來,同時又對天下的局勢做了分析,讓說客的這番說辭,更加具有分量。

秦國援助魏國以達到抵抗楚國的目的,而楚國援助韓國,來抵抗秦國的進攻,由於四國的勢力是勢均力敵,所以就處在相持不下的局面。

要打破這種僵局,必須要爭取置身四國之外的宋國和齊國。

因此可以斷言,只要誰先爭取到宋、齊的援助,誰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才能笑道最後。

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復戰也。齊、宋在繩墨之外以為權,故曰先得齊、宋者伐秦。秦先得齊、宋,則韓氏鑠;韓氏鑠,則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齊,則魏氏鑠;魏氏鑠,則秦孤而受兵矣。若隨此計而行之,則兩國者必為天下笑矣。」 《戰國策·秦策五》

這位說客的言辭,是很周祥的。有理有據。

首先說客指出了秦王個性上的缺陷,要成就霸業,必須要做到「勝而不驕,敗而不忿」!並且要做到謙虛謹慎,要貫徹始終,這樣才能跳出夫差、智伯瑤的窠臼!

其次說客又在外交上,給秦武王獻上了計策,四國之戰,其實是秦國和楚國的決戰,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在於第三方的參與,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參考文獻: 《戰國策·秦策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霞綺江練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齊國攻打楚國,陳軫獻計與秦惠王,秦國就能做到坐收漁翁之利!
公孫衍本來可以成為宰相,怪秦武王做事不周,讓甘茂抓到了把柄!

TAG:霞綺江練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