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白岩松、蔡康永…這些大咖,竟然都是他的歌迷
【文/民謠故事】
多年前,《康熙來了》在中國台灣最火的時候,娛樂明星們爭破頭皮上通告,只為了能在這檔最具話題度的節目中亮相。
而蔡康永卻在這時邀請了一位和節目風格反差極大的嘉賓上節目:「我唯一一次用特權做了不適合《康熙來了》的事情,就是邀請了原住民歌手胡德夫。」
在為胡德夫《匆匆》專輯做序言推薦時,蔡康永又一次寫道了他對於這位音樂人的敬仰:「這幾年我見聞了這麼多人,結果當我再次聽見胡德夫,還是像初次聽見時那麼感動。」
無獨有偶,不僅是蔡康永,還有許許多多頂級「大咖」,都是胡德夫的資深粉絲。
先來看看音樂圈。1950年,胡德夫在中國台灣台東的卑南部落出生,作為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共同發起了民歌運動,掀起了華語音樂的創作熱潮。有人說,正是因為胡德夫,啟蒙了整個華語流行樂壇。
李宗盛將他視為台灣流行樂的重要起點:「胡德夫的創作與歌聲,是台灣流行音樂的一個重要開始,直到現在,他都具有令人靈動的爆發力。」
伍佰說,胡德夫創造出了觸及靈魂的音樂境界:「他發明了一種屬於自己的Jazz, 這個境界比Blues還高,因為它讓我看見所謂『靈魂解放』這個東西。」
陳綺貞也說,能夠在胡德夫的音樂中,聽到那個內心深處久違的自己:「突然想坐下來,看書,喝自己泡的紅茶。不用刻意讓出耳朵,就被這個音樂交換了那個好久不見,不給人壓迫感,安靜的我。」
不僅對於音樂屆影響深遠,作為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台灣文化界的親歷者,胡德夫的名字,也成為了寶島文藝界一個標誌性的存在。
龍應台曾在書中寫道:「胡德夫,他是一位原住民,唱歌寫歌的,長得像流浪漢,唱得像吟遊詩人,他是台灣文化史的一個標誌。當所有的人都在學唱美國人唱的歌時,他開始和幾個朋友譜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個『自己』,指的是他腳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東西,他習慣的語言。」
蔣勛甚至直接盛讚,胡德夫是台灣最美的聲音:「他的歌是台灣最美麗的聲音,他深沉豐厚的聲音,使我想起東部聳峻的高山,使我想起澎湃廣闊的海洋。」
而在大陸,胡德夫的影響同樣深遠。
2005年,胡德夫第一張專輯《匆匆》剛一問世,馮小剛就為他的電影《非誠勿擾》「求」來了一首胡德夫的《匆匆》。
這個飽含了人生歷練與情感的聲音,足以超越文化與空間,讓所有人都能從中聽到歲月留下的故事。白岩松的描述再貼切不過:「在他的歌聲中聽見歲月與山河,以及一個男人所走過的路。」
他還說,幸好自己是在已經「不年輕」之後才聽到了胡德夫的音樂:「你走過的路越長,越接得住胡德夫歌聲中的錯綜複雜。」
為什麼在胡德夫的音樂中,會構成這樣一個錯綜複雜、包含了歷史與文化、高山和大海的世界?
這其中最重要的根基,便是他深深紮根在自己故鄉土壤之中的情感。
幾年前,因為綜藝節目等因素的推動,讓「民謠」一時間成了時髦的事物。可到了現在,許多年輕的音樂人卻紛紛急於和「民謠」劃清界限,其中不乏這樣的心態:他們認為這種音樂形式,不夠「洋氣」,甚至有點「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胡德夫卻恰恰始終在強調著:自己的音樂正是來源於這片土地的,最本真的民謠。
「民謠就是生活,它不是編撰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長出來的,那個聲音直接來自心裏面。」胡德夫說,「民謠是令人和人隔閡縮小,人和人之間真誠的一種對話,就像我們和鄰居打招呼,是最自然的語彙言辭。」
60年代,胡德夫進入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一進校門,他就和許多年輕人一樣,愛上了英國民謠和西洋音樂,一度也曾是只唱外文歌的「時髦」青年。
可到了1970年,胡德夫認識了李雙澤。李雙澤勸說胡德夫少唱英文歌,多唱唱卑南族自己的歌,用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文化。
一語驚醒夢中人,李雙澤的建議讓胡德夫對音樂有了重新的認識。於是,《牛背上的孩子》等等民歌應運而生,這些創作無一例外都源自於腳下的土地,無一例外是從我們的文化中生長出來的結果。
民歌運動深深地影響了華語樂壇的創作,山谷的歌聲、天空的鳥兒、腳下的泥土、田間耕作的農人,都成為了歌唱的對象:
「曾是那牛背上的牧童,跟著北風飛翔跳躍,吃掉那山坡坡上那草原,看那遨遊舞動的蒼鷹,終日赤足腰系彎刀,牛背上的小孩仍在牛背上嗎……」
這樣的音樂,的的確確一點也不「洋氣」,但它的「土生土長」,卻生長出了任何外來文化都無法給予的能量。
去年,胡德夫在北京開了一場演唱會,那天,我也坐在台下。坐在鋼琴前的他一開口,彷彿就將整個劇院都搬到了遠方的山谷,想起余光中說的,胡德夫的身體里住著一個巨大的風箱,悠遠的聲音和耐人尋味的旋律詞曲,自然與歷史交織的一幕一幕便自然地在面前鋪展開來。
69歲的胡德夫早已滿頭白髮,但你卻絲毫不覺得眼前的是一位老人。那天恰逢「520」情人節,一位年輕的觀眾借演出之際,想要向和他一同來看演唱會的女友求婚。胡德夫欣然答應了他的請求,並做了一回「月下老人」,在現場見證了浪漫的一幕。胡德夫與一對年輕的新人從不相識,但因為音樂,讓彼此之間彷彿早已相識的摯友。
一年過後,70歲的胡德夫即將再次在北京開唱,音樂會取名為《山谷再呼喚》。除了還惦念著那對新人,胡德夫還希望,能夠和更多年輕的朋友相識:「這個『再呼喚』,一方面是呼喚老朋友們,能在北京再見面,再來就是呼喚年輕的朋友們來聽聽,來看看,一個年級已經70歲的演唱者,在短短的時間裡面準備了什麼東西。」
除了經典的作品外,70歲的胡德夫又一次創新,將許多新的歌曲融入了音樂會曲目:「希望能聽到從自己的文化裡面變成歌的曲目,尤其是喜歡詩的朋友,來聽聽我怎麼把詩譜成曲後中國的古詩所展現出來的張力。還有台灣原著民族本土的詩篇,其他的期待想在現場,想在歌裡面告訴大家。」
記得在紀錄片《未央歌》里,有這樣一幕:白髮的胡德夫重回故土,依靠在樹下乘涼,幾頭黃牛就恍在他身邊,悶著聲吃草。
「看我穿皮鞋很怪吧?」胡德夫對著牛群說。
緊接著,他把腳上的皮鞋拽了下來,仍在一旁,把襪子也順手全脫了,光著腳,緊緊踩著一小片土地。他還像剛才那樣依靠著,只是這次在哈哈大笑。
每每在城市中走得疲憊了,總讓我想起這一個細節,也總想脫掉皮鞋,踩進綿軟踏實的泥土裡,感受盤旋在天空的蒼鷹、滿山的桃花、飛舞的蝴蝶、潺潺的溪流……即便坐在北京的劇院中,閉上眼睛,伴著胡德夫的音樂,便立刻嗅到了芬芳的泥土,觸到了寶島海岸線溫熱的氣流,也踏踏實實地,真切感受到了腳下的土地。
【文/民謠故事】


※今年還有兩個《樂隊》節目要播?「破圈」這麼有誘惑嗎?
※劉愷威公開帶小糯米登台:父女舞台上親親,女兒長相像媽媽
TAG:故事君Mr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