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見山博物

關於宋代的官銜制度,一直有兩個說法。歷史學專家一致認為,宋代的官銜制度是歷朝歷代中最複雜的,沒有之一。

當時宋代的不少官僚,自己都搞不清自己頭上有幾個名號。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長話短說,下面簡單介紹宋代官員最常用的幾種頭銜。

第一種頭銜叫「散官」,用來代表一定的官品。

宋朝初年的官品共分二十九等,雖然分得很細,卻沒多少實際意義,只是用來決定官服的顏色。

按規定,三品以上穿紫色,四品、五品穿緋色,六至九品穿綠色,因為五品以上已經算職位較高了,所以有「滿朝朱紫貴」的說法。

第二種頭銜叫「寄祿官」,這個名頭你可千萬要記準確,因為它是用來決定你工資待遇的。

寄祿官按照文武各分幾十個等次,每個等次都有若干具體的官名相對應,這些官名只代表你可以享受的待遇,卻失去了官名的本義。

比方說,如果你有一天被朝廷任命為吏部侍郎,千萬別以為自己馬上就要到人事部當副部長了,因為這個「吏部侍郎」的頭銜只代表你可以享受文官第八等次待遇,而你要乾的工作可能和吏部沒有半毛錢關係。

你真正被分配去幹什麼工作,還是要看下一個頭銜。

第三種頭銜叫「職事官」,其實,這個名頭才代表你真正所從事的崗位。比如前面提到的三司使、轉運使、知州、知縣等官職。這些官名很有特點,在前面往往要加上「知、判、直、提點、管勾」等字眼,在後面則經常加「使、事」等字眼。

比如,建隆元年,趙普被任命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是他的寄祿官,樞密直學士是職事官,樞密直學士才是他真正的工作。

一個官員的「職事官」名稱還和「寄祿官」級別相關,如果他的寄祿官等次較低,卻要干比較高等次的職事官,往往要在前面加「權、守、試」等字,比如原來的「三司使」就會改成「權三司公事」。

這又是一套複雜的規矩,卻是每一個想了解宋史的人必須知道的,介紹某個官員的官職時,基本以職事官為主。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第四種頭銜叫「貼職」

貼職是個榮譽性的官銜,一般有「某某館(殿、閣、院)大學士、學士、待制、修撰」等稱呼。

別小看這個榮譽性名頭,能得到貼職,代表一個官員很有學問、威望,不但可以額外增加一點俸祿,還可以越級陞官。

名臣包拯就因為曾經擔任過龍圖閣直學士,故常被人稱為「包龍圖」。

除了以上幾種頭銜外,宋朝官員還會有祠祿官、勛官、檢校官、爵、食邑、食實封、賜等名頭,有的代表地位,有的代表經濟待遇,有的代表禮儀特權,官位越高的官員,頭上的帽子越多。

比如,名臣司馬光曾在書中列過自己長長的一段頭銜:端明殿學士(貼職)、兼翰林侍讀學士(經筵官)、朝散大夫(散官)、右諫議大夫(寄祿官)、充集賢殿修撰(館職)、權判西京留司御史台(職事官)、上柱國(勛官)、河內郡開國侯(爵位)、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

足足63個字,一口氣都念不過來,如果那時候也流行做名片,估計正反面全是字,要費點力氣才能搞明白,他真正是幹什麼的。

宋代官員的頭銜如此之多,給後來者研究這段歷史帶來了不少麻煩,也一度讓人非常頭痛。

相信官員自己是不頭痛的,名多不壓身,不管是否具有實際作用,多一個名頭總歸不是壞事,想戴上一頂官帽的人永遠不會少。

tips 1 清朝和珅的頭銜

一等忠襄公、文華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官、領侍衛內大臣、步軍統領

tips 2 元代宰相伯顏的頭銜

元德上輔廣忠正節振武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書右丞相、上柱國錄軍國軍事、監修國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萬戶府都總使、虎符威武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微信公眾號 JSBWZZ 見山博物,更多閱讀。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奎章閣大學士、領學士院知經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戶哈必陳千戶達魯花赤、宣忠干羅思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回回漢人司天監、群牧監、廣惠司、內史府、左都威衛使司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宮相都總管府、領太禧宗禮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鎮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宗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提調哈剌赤也不幹察兒、領隆祥使司事。

一共二百四十六個字,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官銜。

宋朝的公務員系統都有統一的制服。

宋代官服一個很大的特點,特別是相對中國其他朝代來說,顯得樸素、簡潔、線條不繁雜、看起來清爽、乾淨、幹練。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宋朝規定,紫色屬於三品以上才能用,而朱紅是五品以上,七品以上用綠色,像縣令這樣的九品芝麻官只能用青色。

就如神童詩里寫的那樣,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宋代官服基本承襲唐代的款式曲領(圓領)大袖,下裾加橫襴,腰間束以革帶,頭上戴襆頭,腳登靴或革履。官服圖案以等級分,一,二品的畫龍,三,四,五品是山水,以下是花鳥。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等。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而且政府也是會給公務員按時下發勞保用品的,按季節賜發給大臣衣物。上至將相王公,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這福利可以說相當好了。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宋朝官員。

在很多人眼裡,古人想當官,就得參加科舉考試,但凡事都有例外。

如果你不想當一輩子書蟲,又非常想當官,也可以另闢蹊徑。科舉之外的當官門路也很多,有志於成為宋朝公務人員的朋友可以比照一下,看看自己能不能走得通。

第一條通道叫作「恩蔭補官」。

就是說,如果你家有人和皇帝有親戚關係(比如后妃、公主、宗室)或者是在朝廷當大官。恭喜你,你不需要把頭髮掛在房樑上,不需要拿把錐子扎大腿,大可以躺在椅子上安心曬太陽。

只要碰到皇帝生日、郊祀(皇帝郊外祭祀天地)、更改年號等重大政治活動,你的家人就有機會向朝廷推薦你做官。不久,一頂官帽就會從天上掉下來砸到你頭上,實在是太幸福了。

在宋朝,「恩蔭補官」這個口子開得特別大,除了上面講到的重大政治活動,中高級官吏在致仕(退休)或臨死前還可以向朝廷推薦自己家人做官,而且一次可以推薦好幾個。

更幸福的是,被推薦人的範圍也是很廣的,如果你和皇親國戚、高官顯貴攀不上血緣關係,只要你當過他們的門客、仆隸,他們又願意推薦你,朝廷也會發你頂官帽戴戴。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有人做過統計,宋朝每年靠「恩蔭」得到官職的人數達到 500 人,居然比科舉考試還要多,實在是價格便宜量又足。

由於「恩蔭補官」讓很多權貴子弟平白無故當了官,難免遭人非議,朝廷考慮到這點,做出了很多限制。

靠恩蔭上來的人通常只能獲得一個空有其名的寄祿官官階,只有通過考試,合格了才能擔當職事官。

即便正式上崗,開始也只能做些主簿、縣尉之類無足輕重的小官,而且仕途升遷要比科舉出身的官員慢得多,微信公眾號 JSBWZZ 見山博物,更多閱讀。至於成為高級官僚,那更想都別想。

因此,有些確有才華的官僚子弟往往不屑於靠家族關係得到官位,寧可參加科舉考試博取功名。

無論好壞,「恩蔭補官」的前提是你必須有良好的投胎技術,出生在有牛人的家庭里,否則,再美的事情都和你無關。廣大寒門子弟也別多想了,收好你的家譜,跟著我再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方法。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第二種當官的方法叫作「吏人出職」。

平常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官吏」二字,其實包括兩種身份的人。一是「官」,二是「吏」。

吏人是指行政機構中的普通辦事人員,吃官府飯,但又不算正式官員,主要干一些文書、差役之類的低級活,平常老百姓不待見,當官的又看不起,地位待遇都不怎麼樣。在宋代,吏被看作九品之外的「流外人」,與當官的相比,兩者實乃天壤之別。

在此,我們要麻煩知名人士宋江先生再來現身說法一次,他長期擔任的縣押司,其實就是一個吏的職位。管你是及時雨還是暴風雨,在官場依然是個被人看不起的小吏。

所以,宋代很多吏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得到一個官的身份。朝廷為了鼓勵吏人好好乾活,也為這個群體特設了一條通道,定期為吏人提供轉官的機會。

其實,這條路也真心不好走。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宋代對「吏人出職」是有嚴格的條件限制的,首先你必須干到一定的年頭才能有希望轉為官,這個年限規定經常變化,但總體來說都比較長。

如果你是縣、鄉級機關里的小吏,還必須混到州、路一級的大機關里繼續當吏,才能有機會爭取當官的資格。

就算你以坐穿板凳的勁頭熬到了一定年頭,你還要放平心態接受考核,先要看看你活幹得怎麼樣,上司的評價怎麼樣,微信公眾號 JSBWZZ 見山博物,更多閱讀。百姓的口碑怎麼樣,其間你還千萬不能犯錯,如果被發現有什麼污點,那就一夜打回原形。

可見,由吏轉官也確實不是件容易事,甚至有人等了三四十年,把小吏活活熬成了老吏,都沒等到出職那一天。

即使你工作努力、福星高照,衝破重重阻礙,終於由吏轉官,也不要過於高興,一般來說,你很可能只拿到個從九品的最低階官,而且你的吏人身份將嚴重製約你在官場的發展,運氣好點混到個從八品,頂到天也就是個正七品。也難怪,很多吏人都只能搖頭感嘆:一日為吏,終身為吏。

第三種當官,「進納補官」,又稱「納貲補官」或「納粟補官」。

根據這個政策,但凡遇到救濟災荒、修理河道、建築城池的時候,朝廷就會號召一些富家大戶主動出來捐錢、捐糧。

當然東西也不白給,作為交換,朝廷會封你一個官噹噹。而且官階的高低和你的貢獻直接掛鉤,給多少錢糧,就當多大的官。

比如,太宗淳化年間曾規定,請大戶捐糧救濟水災,捐五千石就可封個三班奉職(從九品),捐一萬石就可封個三班殿直(正九品)。

有時候,發放官位的高低還會根據供需狀況隨時調整,完全實現了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宋朝那些讓人頭暈的官銜制度

通過捐錢捐糧換來的官起點不可能很高,而且往往是個閑職,可好歹也是個官啊,照樣有機會升遷,還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等特權,也算物有所值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