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

#國潮上頭條#我曾經寫過一個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一個八百年歷史的古國,在戰火中沉埋入了地下。不過,那些古老而輝煌的文化,都有著異乎尋常的生命力。它們總是以各種方式,頑強地傳遞著自己的基因。事實上,兩千年之後,楚文化仍然以種種形式,流布在中國大地上。

楚式漆器髹飾製作技藝,是湖北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曾經在上海世博會「中國元素活動區」展館的傳習區內展示。

荊州是楚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漆器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精美的漆器基本都出土在楚國,「楚式漆器」是被中外專家認同的「漆器工藝的高峰」,這項民間工藝到今天在湖北都還有傳承人。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楚式漆器(網路圖)

在湖北恩施,至今仍然有一批靠割漆生存的人。楚國古老的髹漆技術則在荊州至今傳承。我在寫紀錄片時曾經專門前往考察,當時鄒成志和其父親這樣的手工藝人還在從事著漆木器的生產與加工。在他的加工廠,虎座鳳架懸鼓以及屏風之類的漆木器栩栩如生。隨著國內油漆的普遍使用,生漆市場萎縮,割漆和傳統漆器這門技藝逐漸沒落。目前恩施的生漆主要銷往日本,源於古老楚文化的荊州漆木器在日本也受到了普遍歡迎。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而楚式青銅器具尤以紋飾繁複、精美絕倫聞名。因此楚系青銅器是楚文化的主要支柱。

楚式青銅器具的一項重要工藝叫做鉛錫刻鏤技藝,我在考察發現,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荊州同樣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它製作技藝的關鍵是原模製作技藝。楚系青銅器鉛錫刻鏤技藝利用鉛錫的獨特性能,用打擊、扭曲、編織等手法,完成精緻的原模。這項技藝在荊州今天仍然傳承,他們依據傳統而全面的「心法」、「口訣」對這項技藝進行了精確的概括、總結;將無形的文化理念轉化為操作性強的實用技藝。用鉛錫刻鏤技藝鑄造出來的青銅器紋飾造型與出土的古代青銅器極為相似,利用這些技藝再現了精美絕倫的楚系青銅藝術,其細如髮絲的紋飾雕刻手法令不少專家折服。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端公舞,又叫「扛神」。(網路圖)

湖北南漳縣薛坪山區《端公舞》是巫舞專班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一個獨立的歌舞場面,就是表現楚文化中「苞茅縮酒」後供奉給神靈的場面。作法事者3至5人或5至7人手執法器,時而圍繞火堆轉,邊唱邊舞;時而面對大火,原地唱歌起舞。其主要內容是祭祀神靈,祈求它保佑人間或後生太平、為之驅災消禍、祈盼五穀豐登。

神奇的是,在韓國江陵端午祭中,有一個釀製神酒的環節與此非常相似。文化學家驚訝地發現,這個儀式幾乎是楚人習俗「苞茅縮酒」的翻版。韓國人把十小捆裹束整齊的菁茅與酒麴並放一起。製作神酒時,先將菁茅、酒麴和米飯攪拌在一起,使米飯發酵成酒,然後主持用菁茅過濾掉酒糟,把酒漿裝進大瓦缸,沾過靈茅的酒成為神酒。最後將神酒裝進小土陶瓶子里,在瓶口繫上一束茅草,以備用於祭奠山神、城隍等巫祝祭祀。

這一事實,說明崇尚神秘與瑰麗的楚文化,流布範圍是多麼廣泛。

歷經時間的淘洗,楚文化已經成為一隻不死的九頭島,它戰勝了時間,戰勝了歷史,它詭譎瑰麗的不朽精魂永遠生存在奇麗的湖湘山水和廣闊的東亞大地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