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代玉器賞析

漢代玉器賞析

秦代雖有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兵馬俑但出土玉器寥寥可數,秦玉藝術面貌有賴考古新發現。漢代玉器繼承三代玉雕之精華,建構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可分為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漢代以寫實主義風格雕琢的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凝聚著漢代渾厚豪放的時代精神。

漢代玉器設計製作比前代更為精巧,結構上打破了對稱的格局,著意追求活潑流動、變化多端的效果,鏤空技藝精緻靈巧,玲瓏剔透,刻劃纖細如髮,自然流暢,顯示出很高水平。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為祈求屍體不配而製作的葬玉,以玉衣為代表,著名的"金鏤玉衣"是葬玉的典型。尤其是各種陳設玉,其雕琢精湛,構圖變幻莫測,設計新穎活潑而不囿常規,紋飾華麗卻不落俗套,整體形象充滿動勢和靈氣,充分顯示了漢代自由浪漫、雄渾豪放的時代風貌。今天,就請大家隨我一起,來欣賞一下漢代玉器那雄渾豪放、氣勢磅礴之美。

漢代 螭虎紋玉劍珌

寬7.4、高4、厚1.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淡青色,玉摽平面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斜收變薄,上端正鑽一直圓孔,兩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張口銜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從線刻至壓地隱起乃至浮雕,其過十分自然。

漢代 玉璧

直徑17.4、孔徑2.8、厚0.7厘米陝西省周至縣城東關出土,現藏於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白玉,溫潤純凈,形制規整,內孔緣和璧外緣均陰刻一圈壓邊線,璧兩面均浮雕排列整體的乳丁紋,除內外緣有部分乳丁不完整之外,其餘乳丁均飽滿完整,大小相同,間距勻稱,兩面紋飾相同。

東漢 玉辟邪?殘

高18.5、長18、寬6.7厘米陝西省寶雞市北郊漢墓出土,現藏於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青玉,有較明顯的黑色紋帶,圓雕,採用一塊較大的玉料雕琢而成,辟邪昂首挺胸,隆鼻鼓目,雙耳後聳,作張口怒吼狀,頜下有長髯,與胸肌相連,額後有一長方體榫座,背上還琢出圓筒狀孔,並與腦後一股長發相連,辟邪肩生雙翼,翼羽層層疊壓,後腿上也雕有羽毛。

漢代 玉豬

長11、寬2.6、高2.8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1對。青玉,兩件均有少量受沁白斑,圓雕,兩件玉豬大小,形制相同,風格均寫實,但眼睛額飾略有區別,均為葉形大耳,拱鼻,有淺淺的鼻孔,頭身渾然一體,以斜刀刻出腿部,並加飾陰線,呈曲腿伏卧狀,臀部渾圓,底部四肢浮雕成兩個「八」字形,一件玉豬為陰線菱形眼,並加有弧形陰線眼眉,額部有陰線菱形網紋飾,而另一件玉豬,在額頭上僅有極淺的菱形劃痕,眼部亦有不規則的劃痕。

漢代 熊紋玉劍首

長8.5、高6.5、厚2.2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白玉,有部分褐色沁斑,上部輪廓近似三角形,下部輪廓近似長方形,將其中內側一部分切掉,形成一個倒置的「L」形面,在其上端鑽有兩個圓形直孔,上部圓雕的螭虎在鏤空的捲雲上曲體爬行,另外,兩面還雕琢出猴子,尖嘴獸,螭虎等七種不同的動物形象。

東漢 玉豬

長13、寬2.6、高2.3厘米陝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中出土,現藏於華陰西嶽廟文物管理處白玉無瑕,玉豬呈長方體平卧狀,豬身,鼻盤,嘴端,臀部均呈方形或長方形,以斜刀刻出豬之四肢和耳朵,頭頂下斜,拱鼻翹起,鼻孔和眼睛未刻,尾部,頜下各橫穿一孔,腹右側留有斷茬痕。

東漢 玉豬

長10.8、寬2.2、高2.8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廟坡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白玉,光潔純凈,玉豬呈方體平卧伏,以細陰線刻出三角形眼,以斜刀刻出玉豬的四肢和雙耳,小腿壓於腹下,頭部上端斜下,拱鼻翹起,無鼻孔,方臀,尾部和頜下各橫穿一孔。

代 螭虎紋玉劍珌

寬7.4、高4、厚1.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紅旗機械廠基建工地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淡青色,玉摽平面呈梯形,中部較厚,兩側斜收變薄,上端正鑽一直圓孔,兩面均浮雕螭虎形象。螭虎張口銜一瑞草,瑞草的雕琢技法從線刻至壓地隱起乃至浮雕,其過十分自然。

西漢 玉人騎馬

高7、長8.9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羊脂白玉,純凈無瑕,圓雕,整體形象是玉仙人騎玉天馬。玉馬呈奔跑狀。肩部和胸側刻出互相疊壓的三層羽翅,前蹄踏在球狀物上,馬背上騎一羽人,一手摁在馬頸部,另一手握一雙靈芝草,羽人肩部和腰部均雕出羽翼,腳踏板下雕琢著的雲紋,寓意為天馬在空中行走。

西漢 玉熊

長8、高4.8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白色,玉色光亮,圓雕,玉熊圓頭,圓眼,長吻短尾,粗頸,雙耳後抿,呈蹣跚行走狀,憨態可掬,悠閑自在,造型生動,手法寫實,以極少量的陰線刻劃細部,通體拋光。

西漢 玉獬豸

長4.5、高3.7、厚1.6厘米陝西省西安市三橋鎮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商店白玉,玉質溫潤,圓雕,獬豸圓眼昂首,胸肌隆突,雙耳豎立,頭頂直立一尖角,長嘴短尾,前右腿摺疊呈跪姿,蹄足,其餘三條腿呈曲卧狀,以陰線勾勒體毛,線槽底部未拋光,留有毛茬,獬豸是古代傳說中能辨曲直,以角觸不正之人的神獸。

西漢 玉鷹

長7、寬5、翅寬7.1、尾寬2.6、高2.5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玉呈青白色和少量黃色及部分紅璞,圓雕,玉鷹展雙翅呈飛翔狀,雙腿爪部併攏,收於腹下,玉鷹圓眼勾喙,目光兇猛,碾琢出起伏並層層疊壓的雙翅,羽毛豐滿,再飾以長陰線和密集的短陰線,頭後和身背上陰刻出「V」形紋飾,以示絨羽。

東漢 心形玉佩

長10.2、寬6.3、孔徑1.8-3.7、厚0.4厘米陝西省華陰縣油巷新村大司徒劉崎墓中出土,現藏於華陰西嶽廟文物管理處白玉,表面多處夾有赭色,玉佩呈橢圓形,正面微鼓,中心部位為一橢圓形孔。孔邊緣鏤雕出三隻螭虎,螭虎頭上雕出長獨角,四肢彎曲,均呈正背連體的穿雲奔騰狀,正面浮雕的螭虎又用陰線裝飾細部。背面較平,以陰刻的曲線和短平行細線裝飾螭虎身軀和四肢。

西漢 玉俑頭

高8.5、面寬4厘米陝西省咸陽市周陵鄉新莊漢元帝渭陵建築遺址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青玉,青綠色,圓雕,玉俑頭戴冠,五官端正,眉清目秀,鬍鬚稀疏,長眼直鼻,嘴巴微啟,雙耳較大,腦後髮絲精雕細刻,脖子下端有斷茬,冠頂有一可插發簪的穿孔,通體拋磨光亮。

西漢 高足玉杯

口徑6.3、高9.5、柄高3.5、足徑4.6厘米陝西省咸陽市西郊大泉村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現藏於咸陽市博物館青玉,有灰褐色斑,玉杯呈圓筒形,上侈下斂,有高足,柄下部呈實心喇叭狀,形制規整,但有部分殘尖,通體光素無紋。

西漢 螭虎紋玉劍格

長5.5、高1.9、厚0.3厘米陝西省長安縣郭杜鎮鄧店村漢墓出土,現藏於長安博物館玉呈青白色,表面附有鐵鏽痕,玉質細膩,拋磨光亮,玉劍格卡在鐵劍身後端和劍莖之間,玉劍格體近似「山」字形,中脊凸出,兩側斜收較薄,側面為菱形,中有長方形圓角穿孔,一面造型為高浮雕螭虎,另一面以脊部為中心陰刻獸面紋。

西漢 玉組佩

由上至下:鷹形玉珩,長9.9、寬4、厚0.25厘米雙鷹紋玉璧,直徑7、孔徑3、厚0.3厘米鏤空玉舞人,長4.4、寬2.2、厚0.2厘米鳳形玉觽,長10、寬3.2、厚0.25厘米陝西省西安市三橋鎮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商店白玉,有部分灰白沁斑,由鷹形玉珩,鷹紋玉璧各一,玉舞人和鳳紋玉觽各兩件所組成的一套完整的玉組佩,其絲綬已朽。玉珩雕琢成展翅飛翔的玉鷹形象,玉璧璧面內雕琢兩隻背向之雄鷹,玉人形象服飾相同,形態婀娜多姿,笑容可掬。鳳鳥形玉觽,圓眼尖長喙,頭頂有捲曲高冠,身尾相連呈弧形

西漢 猴紋熊紋玉環

西漢 七節獸頭弦紋玉帶鉤

長19.4厘米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六村堡西梁果村建章宮遺址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白玉,有部分鐵鏽沁色,它由鉤頭,紐和形狀不盡相同的玉管穿鐵芯所組成,鉤頭上的獸近似馬頭,呈回首狀,菱形眼,頸部多處陰刻纖細的網紋,一節圓管上有兩隻圓雕玉兔。

西漢 玉圭

前三件長9、寬2.5、厚0.5厘米後一件殘長7.3、寬2.5、厚0.5厘米陝西省長安縣茅坡村漢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4件。青玉,青灰色,扁平體,尖首長方形。其中一件底部略殘,兩面均有雕紋,可以清楚地看出,前三件是由蒲紋雙身獸面紋玉璧切割而成,後一件是由谷紋雙身獸面紋切割而成。

西漢 玉印

印面邊長2.1、高1.2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陳請士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青玉,呈青黃色。覆斗形紐,紐上有一穿,形制規整,印面方正,其上陰刻篆體「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拋磨光亮。

西漢 水晶印

邊長2、高1.5厘米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范南村陳請士墓出土,現藏於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透明,純凈無瑕,覆斗形紐,上有一穿,印面方正平整,陰刻篆體「陳請士」三字,字體規整大方,通體拋光。

西漢 玉璜

長12.2厘米甘肅省靜寧縣李店鄉王溝村漢墓出土,現藏於靜寧縣博物館。1對。青玉質,有侵蝕痕。形若半壁,近邊緣部飾陰刻線紋一周,內飾谷紋

東漢 瑪瑙珠

長2.3、直徑0.4-0.6、孔徑0.1-0.15厘米雲南省昭通市大關岔河崖墓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半透明,主體淡褐至褐色,棗核形,中間有一道白色條帶。

西漢 玉玦

直徑3.1厘米貴州省普安縣銅鼓山遺址出土,現藏於貴州省博物館墨玉,呈黑色,有少量褐色斑,不透明,玦口為平頭。

漢代 琥珀獸

長4、寬2、高2.6厘米雲南省昆明市羊甫頭墓地採集,現藏於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暗紅色。獸作伏卧,雕刻簡練,體中有一穿孔,可供佩系。

西漢 銅柄玉器

通長12厘米雲南省昆明市羊甫頭墓地11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淺黃色,琢制光滑,鏤空銅柄,前鑲尖錐形玉器。

西漢 瑪瑙葫蘆形珠串飾

長約1.2、底埠徑0.9、頂埠徑0.6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共10粒,其中紅瑪瑙珠3粒,白瑪瑙珠7粒。呈透明狀,光潔滑潤,器形如葫蘆瓶,中央有一穿孔直貫兩端,下埠圓平,上埠小如細頸瓶口。

西漢 綠松石鳥、獸形珠

左上:高2.2、寬1.7、厚0.7厘米左下:高2、寬3.1、厚1厘米右上:高1.9、寬2.5、厚0.5厘米右下:高1.5、寬1.1、厚0.8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13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4件。依其天然的形狀,略加琢磨修飾而成,均經拋光,表面平整光亮,左上有件,綠色閃藍,正面簡略刻劃,似一獸頭之側面相,背面平,有似衣扣的雙孔,且貫通,當為獸頭形扣;左下一件,翠綠色,整形似展翅飛翔的鳥,其因鑽孔自鳥首至尾,當為有裝飾作用的珠子,右上一件,淡藍綠色,正面經簡略刻劃,似向下俯瞰的飛鷹,背面僅有一孔,且不通面,其用途待考,右下一件,灰褐綠色,整形似狐首,因鑽孔自獸口至頂,為有裝飾作用的珠子。

西漢 方形玉石

左:長7、寬3.5-4.4、高4.1厘米右:長6.4、寬4-5.3、高5.6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12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2塊。灰綠色。玉體厚重,應為玉料。

西漢 玉珠擋

左:長2.2、寬0.7、厚0.4厘米中:長1.5、寬0.6、厚0.2厘米右:直徑1.3、厚0.1-0.2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3件。雞骨白色,左件作矩形,有豎直的四個穿孔;中件亦為矩形,有豎直的三個穿孔;右件為圓餅形,中間有一個穿孔,珠擋是用來節束串飾的,當將成串的珠子通過穿孔時,穿孔控制線繩,使細密多色彩的珠子組合成多珠串飾,因此,滇玉器中已有組佩玉飾了。

西漢 玉珠襦

復原長約150、寬80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如圖所示的串聯穿綴的式樣為發掘後經現場考古專家復原的。這些珠、管、扣往往出自漆棺內,珠管扣相連,縱橫有序地串連成一個整件,略近長方形珠衣,這種珠衣覆蓋於死者骨架上,因而斷定是古滇王室成員或貴族專門用於喪葬的珠襦。

西漢 玉覆面

復原長70、寬50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6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共166片。規整。有穿孔的玉片69片,包括與人眼,鼻,嘴部吻合的形狀特殊的10片,呈淺綠間白,淡黃綠等色,蠟脂光澤,半透明狀,玉片均光潔滑潤,其他玉片呈長方形,方形,梯形片,三角形等狀,角或邊均穿有細孔,孔徑1.5-2毫米,片體很薄,另有97片多呈灰褐綠,灰乳白色,為玉璧或其他玉器改制的玉片,邊角均無穿綴的孔洞,且大多斷口粗糙,形狀略呈長方形,弧邊三角形等的玉片,尺寸比有孔玉片略大一周。

西漢 玉觽

長10、最寬1.5、厚0.2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古墓群15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雞骨白色。形似獸角形,一端有穿孔

西漢 月牙形玉飾

最大件長3.7、寬0.2-1.1、厚0.1厘米最小件長3、寬0.2-1、厚0.1厘米雲南省晉寧縣石寨山6號墓出土,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11件。灰白至淡黃褐或灰綠,一面光潔滑潤,有玻璃光澤;另一面受土蝕出現褐色斑,似月牙形,上圓下銳,兩面磨平,多數兩端均穿一孔,也有下端無孔。

西漢 玉珠襦

復原長40、寬30厘米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47號墓出土,現藏於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用金、玉、瑪瑙、綠松石、琉璃質料的管、珠、扣、片等1047件,穿綴成許多行橫串,串串相連,縫綴在一塊白色帛布上,大致呈長方形,形成「珠襦」,宛如珠寶縫綴的「珠被」。

西漢 墨玉策子

高4.8、寬4.2厘米雲南省江川縣李家山47號墓出土,現藏於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色黑如墨,不透明。器形似馬具中的方形策子,兩側邊自下至上略收呈橢圓弧邊,弧邊中部突出一圓柱形條,截面半圓柱,環背面平,沿環正面中部有一凹槽由上至下邊兩側端形成向內捲雲弦紋。

東漢 玉印

高1.3、邊長2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新村32號墓出土,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青玉,呈黃白色,覆斗紐,正方形,印面陰刻繆篆「危息」二字。印面殘有印泥痕。

東漢 玉印

高1.1、邊長1.3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貴縣火車站74號出土,現藏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青玉,棕褐色,龜紐,腹下有穿,正方形,印面陰刻「呂萬年印」四字,繆篆。印文溝內殘有印泥痕。

新莽 玉嗲鉤、鉤環

左:長4、寬1.5右:直徑4、孔徑2.5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環城鄉黃泥崗出土,現藏於合浦縣博物館白玉,淺黃色,帶鉤為雁形,素麵,形態優美,鉤環圓雕一條蜷曲的蟠龍,龍頭和四肢高浮雕,軀體上的雲紋等則以細線陰刻,出土時,子鉤與母鉤相互鉤掛在一起。

新莽 「宜子孫日益昌」玉璧

高27、寬18.3、厚0.6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環城鄉黃泥崗1號墓出土,現藏於合浦縣博物館雞骨白色,璧飾谷紋,邊緣有斜向突棱,孔緣為平突棱。廓外上部透雕龍紋和文字,中軸線對稱二龍,龍身有雲紋繚繞,回首立足於吉祥語之上,吉語為「宜子孫日益昌」六個篆字。

漢代 金柄玉環玉環

直徑4.7、孔徑1.7厘米;金柄長2.5、寬0.8厘米廣東省肇慶市北嶺松山出土,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淺黃白色,內外有齒棱。飾雲紋,一面陰刻,一面為凸起的陽紋,金柄作長方形,鑲嵌於圓環上,柄端有銎,銎內裝三棱形銅條。

東漢 金星石獸

長1.1、高0.8厘米廣東省德慶縣大遼山出土,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黑色,光澤閃亮,形似獅子,伏卧狀,腰際有一小穿孔,為珠串飾之一件。

西漢 玉獸首銜璧

通長18.2、獸首長11.3、寬13.8、厚0.7、畀徑8.9、孔徑3.4、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淺黃色,有褐斑,大部分受沁嚴重呈白色,已失光澤,僅獸鼻及玉璧部分溫潤透亮,由整玉雕成,主紋為近方形的獸首(輔首),透雕,怒目橫髭。獸鼻中有銎孔,銜璧,獸首右側透雕一隻螭虎,立姿,頭朝下,獨角,尖嘴豎耳,尾部蜷曲。

西漢 六博棋子

長3.4、寬2、厚1.3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玉與水晶各六枚,同為長方形。玉質的六枚皆碧玉,深綠色,有黃白色斑,緻密堅硬。選料相同,大小一致,打磨平滑。

西漢 銅承盤高足玉杯

通高17、銅承盤高5、徑23.6厘米杯身高7.8、口徑4.2、底徑2、壁厚2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整器由銅承盤,玉托架和高足玉杯三部分組成,高足玉杯由杯身和座足兩節組成,接合面兩邊各鑽出小孔,塞入竹釘,把身與座貫連,杯為青玉,湖綠色,瑩潤有光澤,呈長圓筒形。杯身下部有一玉質杯托,為花瓣花萼形,中為有突棱的圓孔,高足杯即套入孔中。杯托由一個三條金頭銀身的龍形托架舉起,平置在銅承盤上。

西漢 銅框鑲玉蓋杯

通高16、杯高14、口徑7.2、璧厚0.2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直口,短把,圈足。帶蓋。杯體為上侈下斂的圓筒形銅框,分為八格,每格上下緣有淺曹鑲嵌玉片。構成一個圓口八棱筒形的喇叭足座杯,銅座上鑲嵌五枚花瓣形玉片。蓋框亦為銅質,中嵌圓形玉塊,碾琢成三層,逐級收縮如螺紋,有兩塊鑲嵌杯身的玉片缺失。

西漢 「帝印」玉印

高1.8、邊長2.3、印台高0.8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白玉,乳白色閃青,有光澤。螭虎紐,正方形。印面陰刻「帝印」二字,繆篆,有邊欄和縱格。印文的槽溝尚殘留有硃紅色印泥。印台四周減地刻勾連雷紋,紐上的螭虎匍匐於雲海之間,腹下有穿,可系帶。

西漢 龍虎形玉帶鉤

長11.8、寬6.2、厚0.6、環徑2.5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青白色,有褐是。緻密潤澤,鉤體扁形,龍虎並體,頸以下有一條窄縫相分,鉤部浮雕虎頭形,尾周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環。虎亦伸爪攫環。龍虎軀體及圓環都以勾連雲紋為飾,周緣有突棱。背面平素。中有扁圓形紐。

漢 玉舞人

高3.5、寬3.5、厚1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黃白色,閃透青綠,部分受沁,圓雕舞女,頭右側綰一螺髻,身著右衽長袖衣裙,袖口和下擺刻出捲雲紋花邊。舞女扭腰並膝,呈跪姿,輕舒廣袖,一手上揚,一手下甩,作長袖舞狀,舞女神情專註,口微張似在唱歌,從其髮髻看來,可能是越女踏舞的形象,出土時表粘有絲絹,中有一孔縱貫。

西漢 人形玉飾

左:高1.9、寬0.7厘米中:高2、寬1厘米右:高1.9、寬0.8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3件。為組玉佩的飾件,據觀察為男性,皆以柱狀青玉雕制,造型大體相近,平頂,拱手,跪坐,上下有縱孔貫穿,左件面型橢圓,正面陰刻五官,領襟,側面及背面以陽線顯示,中件正面圓鼓,陰刻眼,鼻,嘴,雙耳外豎。衣袖,裙裾及背面發冠和雙足均用陰線顯示,右件陰刻五官,腦後有簡單陰線刻出垂髻和衣紋

西漢 橄欖形玉珠

長3.2、寬1.6、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西村鳳凰崗出土,現藏於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玉,黃褐色沁,橄欖圓形,兩頭對稱,中間為突起寬頻,上面浮雕渦紋,兩側細線陰刻小方格及圓渦紋,有一圓孔貫穿。

西漢 金鉤玉龍

長11.5、寬1.6,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黃白色,受沁嚴重,僅部分尚顯出光澤,整器由一玉龍與一虎頭金帶鉤套合而成,龍扁體如「S」形。兩面飾突起渦紋,龍尾原已折斷,斷口兩邊各鑽三個小孔,可用線聯綴,金帶鉤鑄成,鉤首,尾均為虎頭,鉤腹連一圓鈕,皆光素,出土時,玉龍尾部的下半截是套入金鉤的銎口中的,其斷口的兩邊都已摩擦平滑,顯然是玉龍折斷之後,專門設計製作虎頭金鉤與之配套。

西漢 雙聯玉璧

長12.4、通高7.6、璧徑6.2、孔徑2、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黃白色青玉,有白斑,背面受沁有剝蝕,兩圓璧外切並連,相連處有上下方均有透雕附飾。兩璧大小相同。飾渦紋,下方的附飾為兩隻透雕鳳鳥,展翅相對;上方為捲雲紋,造型別緻,為漢玉少見。

漢 玉璧

?直徑8.8、孔徑4.3、厚0.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青玉,湖綠色,有白斑,細潤透亮,孔內透雕一游龍,昂首挺胸,作奔騰狀,游龍健壯有力,造型優美,璧面飾浮凸渦紋,內外緣有斜向突棱。

西漢 玉衣頭套

高33、長21、寬20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人頭形,除正面有鼻子突起外,四面比較平齊,頂部漫圓,臉下有頸套。共用玉片265片,頭套又分為頭罩和面罩兩部分:面罩正面略鼓,當中有鼻子突起,以長方形和三角形玉片連綴合攏而成,頭套形如盔,圓頂以長方形,梯形玉片作圓環狀分三行用絲縷連綴,頂部以一璧收口,頭罩的枕部和兩側,即為罩體,呈由後向前圍攏的圓弧體,其正面空缺為了與面罩相接。

西漢 絲縷玉衣

長173、肩寬44厘米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現藏於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玉衣共由2291塊青玉片粘連綴接而成。外形與人體形狀基本一樣,分頭套、上衣、袖筒、褲筒、手套和鞋六部分。為便於穿著,各部分分別製作。其中頭套,手套和鞋的玉片均在片角鑽孔,以絲線連綴;其餘玉片用麻布襯裡,每塊玉片表面用窄絲帶作交叉粘貼,然後再用寬絲帶沿玉片的邊緣作縱橫粘連。由於整件玉片皆以絲帶綴連,故稱之為「絲縷玉衣」。

漢代 神獸紋玉樽

口徑10.5,通高10.5,足高2厘米湖南省安鄉縣黃山鎮劉弘墓出土,現藏於安鄉縣文物管理所玉質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帶紋,將紋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兩側鋪首銜環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龍,熊及乘雲仙人,平底下置三熊足,為漢代遺留之物。

東漢 玉璧

直徑19.2,孔徑2.75,邊厚0.6-0.7厘米湖南省長沙市桐蔭里1號墓出土,現藏於長沙市博物館青色,兩面雕刻蒲紋,近內,外邊緣各0.7厘米處陰刻淺弦紋一周,內外弦紋之間先刻30條交錯陰線組成菱形方格紋,方格內再減地半浮雕六角形蒲紋,六角形不規整,內,外邊緣打磨光滑,因打磨不規整,磨去圈內部分蒲紋。

東漢 瑪瑙劍珌

長3.6,寬2.8,厚2.7厘米湖南省永州市東門外文廟1號墓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呈白色和紅色。器作菱形,上部浮雕一蟠曲的螭紋,其巧妙地利用原料上的局部紅色,使螭的頭,足,尾呈現紅色,胸部呈淡紅色,與劍鞘相接的一端,中部有兩個小圓孔。

西漢 瑪瑙印

左:高1.6,邊長2.3厘米右:高1.3,邊長1.85厘米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號墓出土,現藏於長沙博物館2件。白色。印面呈正方形。二台式覆斗形紐,紐兩側斜直對穿紐孔,孔外粗內細,印面陰刻鳥蟲篆文「曹□」兩字。

西漢 玉貝

每件長1.6,寬1.1,厚0.3厘米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號墓出土,現藏於長沙博物館12枚,白色。一枚有黑色沁,器形呈貝狀,正面正中透雕一豎線鋸齒狀紋,上下各穿一孔,背面磨光。

西漢 龍紋玉牌飾

長8.8,寬4.3,厚0.3厘米湖南省長沙市咸家湖陡璧山1號墓出土,現藏於長沙博物館白色,局部有黑色沁,長方形,外周有寬0.3厘米的外框,框內單面透雕龍紋,龍昂首張嘴,鬃鬢捲曲,四足三爪,一足前伸,一足後蹬,余兩足按地,作行立騰飛狀,龍身及周圍雕刻雲氣紋,一端從背面鑽一圓而有缺的穿孔,背面無紋,打磨光滑,一側上下角磨薄。

西漢 玉印

長1.3,高1.8厘米湖北省荊州市紀南鎮鳳凰山出土,現藏於荊州博物館白色,無光澤,鼻紐,印面有一「遂」字陽文。

東漢 玉附

長2.3、直徑1.3厘米江西省修水縣查津坪上大隊267地質隊工地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黑色。圓柱狀,微束腰,中有一通天穿。其中一端孔沿有一鍋形凹面,稍殘損。

東漢 滑石佩

長5.2、寬5厘米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獺仔嶺5號墓出土,現藏於宜春市博物館滑石質。形近正方,每邊中間部位均有一鋸齒形缺口。正面四角各飾以雙線圈點紋一個,並用細線貫連,中部有一小穿孔。背面光素無紋。

西漢 象牙環

直徑7.5、厚0.7厘米江西省南昌市永和大隊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受沁呈灰褐色。扁平圓形,截面為八面形。每面稜線直挺、平緩,琢磨精細。

西漢 象牙璧

直徑9.8、孔徑4.7、厚0.4厘米江西省南昌市永和大隊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棕黃色。扁平圓形,中間有一小圓孔,兩面都刻有蒲紋,工藝精細。

東漢 辟邪形玉壺

壺高6.8,寬6,厚4.5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現藏於揚州博物館和田青白玉質,質地細膩,滋潤光潔,一跪坐狀辟邪,圓睜雙目,張口露齒,舌尖上卷,右手平托靈芝仙草,左手撐地,背負雙翼,腹腔掏空,頭頂開圓口,上置環紐銀蓋。

東漢 「宜子孫」玉璧

高9,直徑7,厚0.4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現藏於揚州博物館青玉質,晶瑩溫潤,局部帶褐色沁澤,主體呈璧形,上面出廓,東漢時期典型出廓璧形態。通體透雕,出廓部分透雕仰身鳳鳥,璧面透雕一對相背遊動的螭龍,廓內外透雕「宜子孫」三字,構思奇妙。

東漢 玉具劍飾

首徑4,厚0.4厘米 格長5.6,寬2厘米 璏長6.5,寬2.4,厚1.5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現藏於揚州博物館劍首玉質呈乳白色,邊緣帶黑斑,圓形,外面琢刻谷紋,團雲紋,劍格為白玉,經鐵沁局部帶深褐色斑,一面淺浮雕獸面紋,另一面圓雕穿壁而過的螭龍,瑪瑙質劍璏,白中泛紅斑,長方形,表面淺浮雕螭龍紋,此玉具劍僅存三件,且玉質,雕工,紋樣不同,有拼湊跡象,並不多見。

東漢 玉翁仲

高4.1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質,局部略帶白斑沁,中年男性形象,臉形較長異於常人,神情嚴肅,頭戴高冠,寬頻博衣,衣領右衽,腰際橫對穿一孔,以系掛。

東漢 貼金箔玉豬

長10.3,寬2.3,高2.5厘米江蘇省寶應縣汜水鎮漢墓出土,現藏於寶應縣博物館1對。通體沁蝕,豬形,形體修長,四肢曲蹲,半蹲狀,東漢晚期常見玉豬形態,原全身貼有金箔,大小,形象相同,應為左右手握。

東漢 玉麒麟

高2.2厘米江蘇省徐州市土山東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玉質,沁澤較重,器表多有缺損,與玉天祿同一玉料雕琢,故色澤,沁蝕完全一致,蹲立狀,側首遠眺,神情安靜。

東漢 玉天祿

高2.1厘米江蘇省徐州市土山東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玉質,沁澤較重,器表多有缺損,蹲立狀,瞪眼嘶吼,面目兇狠,形態與工藝,與同墓出土的琥珀天祿,基本一致。

東漢 琥珀天祿

高2厘米江蘇省徐州市土山東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血紅琥珀,品質上等,表面帶沁澤,依天然形狀精雕細琢成蹲立的天祿,狀如熊,神態猙獰,是傳說中的神獸,多見於漢魏時期,身中穿一小孔,便於垂掛。

東漢 玉嚴卯

長2.2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和田白玉,潔白無瑕,方柱形,上下大小一致,中間穿一小圓孔,外壁四面陰刻豎行殳書,計32字,內容與文獻記載相符,為辟邪吉祥語,玉剛卯與嚴卯的區別,僅在第一句話「正月剛卯」與「疾日嚴卯」的語字之差,沒有形狀,質地之別。

東漢 玉司南佩

長2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和田白玉,晶瑩純凈,「工」字形,方柱體,器身以中間寬槽為界一分為二,下面有碗形小柱,上面出狀如下勺的司南,彷彿是一測向的司南,按漢禮制規定,玉司南佩需用白玉製作。

東漢 琥珀司南佩

長2.5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紅色琥珀,也稱血珀,內部脂質清晰可見,表面經土沁略為粗糙。「工」字形,為簡化司南佩,可以佩掛。

東漢 瑪瑙虎紐印

高3厘米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甘泉東漢2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黃色,透明光亮,潔純無瑕,盝頂方形印台,印面無紋,印紐圓雕一虎,半卧半立,虎視眈眈,神情並茂。

東漢 玉耳墜

長5.2厘米江蘇省徐州市土山東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耳墜由瑪瑙,玉石管,紅寶石三部分構成,以金絲串連,橢圓形的瑪瑙紋理自然,黑白分明。垂掛在下面的是紅寶石珠,琢磨光滑,中間以玉石管間隔,色澤艷麗。

西漢 鎏金銅架玉枕

通長37,高11.3,寬16.5厘米江蘇省徐州市後樓山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徐州博物館鎏金銅枕架,四角附飾四條行龍,枕芯用木,木枕芯外鑲貼玉板,並以銷釘固定在枕架上,枕上玉板上刻有兩條「S」形龍。

西漢 羊紐玉印

高1.6厘米江蘇省盱眙縣東陽3號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玉質,器表沁澤較重,方形印,羊紐,雕琢簡約,形象不失生動,羊身下穿有一孔,用於系掛,印面無紋,輪廓圓潤,系長期把玩所致,當為玉掛飾。

西漢 玉卮

通高11.6,口徑6.7,底徑6.1厘米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現藏於徐州博物館由蓋,身兩部分組成,一塊整玉雕成,青白玉質,溫潤光亮,局部有深褐色斑點,斑紋。圓筒形,器身口沿下飾一周勾連紋帶,外周壁通飾勾連雲紋,底部出三足,足上部各雕有一獸頭,精在器蓋,蓋面內圈透雕飾蒂紋,外圈飾翻滾浪花,富有想像力。

西漢 玉蟬

長6.2,寬3.4厘米江蘇省揚州市東風磚瓦廠漢墓出土,現藏於揚州博物館青黃玉質,表面帶灰白色沁斑,蟬體扁寬,雙目外突,蟬翼收縮成尖狀,以「漢八刀」技法琢刻背,腹蟬紋,工藝精緻。

西漢 玉豹

長23.5,寬13,高14.3厘米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質地淡青色,表面帶沁蝕,伏卧狀,頭前傾,雙目圓瞪,靜中寓動,嚴陣以待,豹頸上有鑲海貝的項圈,項圈上部有環形紐以繫繩。

西漢 心形玉佩

長4.5,寬3.8,厚0.3厘米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玉質,沁澤較重,造型特殊,主體部分呈心形,故稱心形佩,心形佩中間穿圓孔,兩側鏤雕抽象的鳳鳥紋,正,背面略有不同,正面呈圓弧形,背面內凹,一端平整。

西漢 虎紋玉觽

長9.9,寬2.1,厚0.2厘米江蘇省泗陽縣大青墩泗水國王陵區張庭意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白玉質,局部受深淺不一的褐色沁,系利用環狀邊角料依形施藝,雕琢一跳躍狀螭龍,挺胸翹尾,龍首高昂,不同於漢代常見龍紋玉觽形態。

西漢 螭紋玉璧

直徑8.2,孔徑3.8,厚0.25厘米江蘇省泗陽縣大青墩泗水國王陵區張庭意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白玉質,兩邊側帶深褐色沁斑,扁平圓形,內外緣出邊廓,璧壁主體部分,以鏤空技法,雕琢大小螭虎一對,呈「S」形遊動狀分布。

西漢 扭絲紋玉環

直徑5.5厘米江蘇省阜寧縣新溝合興村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質,晶瑩透明,帶褐色沁斑,設計巧妙,在扁薄的環壁上,以鏤空,起突等琢磨方式,雕成帶三對結的絞索狀雙重玉環。

西漢 玉枕

復原規格為長29.6、寬7.66、玉板厚1.1厘米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濟北王陵出土,現藏於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一組。玉枕足為青綠玉。兼施透雕,凹面淺雕和線雕三種工藝,整體作變形獸面狀;玉枕底板長方形,青綠玉,一端沁為雞骨白、另一端有油漬狀污染。向下的一面有線刻裝飾,中間為弧邊菱形網格紋,兩側為捲雲紋;玉枕面板為幾何形薄玉片,沁蝕嚴重,沁色多為黃土沁,間有灰白,紅褐色和灰褐色斑,斷面皆為灰白色;側邊板沁蝕嚴重,均為灰白色;正面飾陰線勾連雲紋,背面無紋,均作長方形條狀。

西漢 肛塞、陰莖罩肛塞

大端直徑2.24、小端直徑1.69、高7.1厘米;陰莖罩內徑6.5、外徑7.4、凸棱徑7.84、高3.4厘米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濟北王陵出土,現藏於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肛塞為圓柱形,雞骨白沁,有青灰色斑;陰莖罩為灰白沁,有青灰色斑。圓筒狀,無蓋,估計原來應有其他質料的覆蓋。外壁有兩道凸棱,向內的一端有兩個對稱的小穿,應為斂葬時系綴而設。

西漢 龍形玉佩

長19.8、寬9.4厘米山東省曲阜市九龍山漢墓出土,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白灰色,沁色較重。作片狀弧形,兩端鏤雕精美的對稱龍紋,龍背隆起,龍尾交接,雙龍回首遙相呼應。

嵌玉鎏金銅飾 西漢

左:直徑8.3,厚0.5厘米右:直徑9,厚0.5厘米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1對。器為扁圓狀,銅鎏金作托,邊沿並鑄凸凹形鳥獸紋飾。鑲玉部分分內外兩區,內區飾渦紋,雲紋,外區分別有五個石榴形飾並均飾獸面紋,背面鑄四鼻。

玉盒 西漢

直徑11.1,高4.4,壁厚0.4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頭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圓形,由盒蓋,合身兩部分組成,上下紋飾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內鑲一圈銅箍,作子口,蓋微隆,頂面平,中心飾柿蒂紋,間以四乳丁紋和細網格紋裝飾,內圈素麵,外圈飾勾連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陰刻均飾十二個簡化鳳紋,蓋外壁飾勾連捲雲紋,盒身飾「T」形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

玉盒 西漢

直徑11.1,高4.4,壁厚0.4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頭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圓形,由盒蓋,合身兩部分組成,上下紋飾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內鑲一圈銅箍,作子口,蓋微隆,頂面平,中心飾柿蒂紋,間以四乳丁紋和細網格紋裝飾,內圈素麵,外圈飾勾連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陰刻均飾十二個簡化鳳紋,蓋外壁飾勾連捲雲紋,盒身飾「T」形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

瑪瑙璧 西漢

直徑7.9厘米山西省朔州市平朔露天礦倉庫區出土,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白色,泛黃,半透明,內有醬色斑。素麵無紋飾。

玉座屏 東漢

通高16.9,長15.6,寬6.5厘米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定州市博物館青玉,座屏由四塊鏤雕玉片插接而成。兩側以雙勝為支架,主體紋飾為透雕青龍,白虎紋,中間兩屏片略呈半月形,透雕人物,鳥獸紋飾,兩端有榫可插入架內,上屏片正中為「西王母」,分發高髻,憑几端坐,旁有朱雀,狐狸,三足鳥等;下屏片正中為「東王公」,亦憑几而坐,旁有侍者及熊,玄武等。

水晶劍首、劍璏 西漢晚期

劍首長3.5,寬2.3,高1.6厘米劍璏長7,寬2.1,高1.7厘米河北省邢台市北陳春劉遷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無色透明,光素無紋,劍首造型略呈橄欖狀,中間有一圓形凹槽。內有鐵鏽痕迹,當為劍柄鏽蝕所致,劍璏俯視為長方形,側視有扁方孔,邊緣稜角雕琢圓滑。

嵌玉馬蹄金 西漢

長5.8,寬4.7,高3.7厘米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馬蹄形,金質,頂面嵌白玉。上部邊緣裝飾一圈用金絲編綴而成的花紋帶,蹄面飾四條平行波浪紋,底部一側淺刻「三」。

金縷玉衣 西漢

通長172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玉片多數呈純綠色,夾有灰白,黃褐色,玉衣由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玉衣的前胸和後背用數塊大玉片經包鑲,粘貼等工藝製成,附有九竅塞,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

金縷玉衣 西漢

通長188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淺黃色。整體由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並附有九竅塞,玉衣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

玉簪 西漢?殘

長19.2,寬1.6,厚0.5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光潔無暇。首部透雕鳳鳥捲雲紋,上塗有硃砂痕迹,簪身線刻捲雲紋,末端已殘,器物玲瓏剔透,線條流暢。

玉印 西漢

高1.5,徑0.9里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圓形,印座為半球形,其上透雕一條蟠螭作紐。座緣下陰刻捲雲紋,印文篆體,陰刻「私信」二字。雕琢細膩,造型生動精美。

玉印 西漢

高2.3,長2.8,寬2.8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灰白色玉質,光潔明亮,方形,紐為一站立回首翹望之螭虎,其四肢粗壯有力,長尾卷於腹下,座緣四周陰刻捲雲紋,無印文,造型生動,琢磨細膩。

鑲玉鎏金銅仗頂 西漢

通高5.6,帽徑5.3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鎏金鑲玉,呈蘑菇形,圓帽頂中鑲玉,下有方形銎。圓帽周壁鎏金,浮雕四座對稱山巒,其間布列猴,狐等四獸,圓形鑲玉晶瑩潔白,中心鑽一孔。玉上高浮雕兩螭龍。

玉具鐵劍 西漢

鐵劍通長105.8,寬3.1厘米 劍首直徑5.7,高1.2厘米劍璏長9.7,寬2.3厘米 劍珌長3.8-5.9,寬6-7.2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劍身鐵質,細長。劍格為白玉浮雕,兩面分飾游龍和捲雲紋。劍首,璏,琕亦均為白玉浮雕,雕琢細膩生動。劍首圓形,中央突起,陰刻捲雲紋,周壁為二神獸,璏長方形,表面浮雕一隻雄健而修長的神獸,珌為不規則長梯形,上浮雕五隻嬉戲於雲海間的神獸,劍首,珌上均有小孔。

鑲玉鎏金銅枕 西漢

通長44.1,寬8.1,通高17.6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長方體,中空,鎏金鑲玉,枕兩端龍首高昂,龍身齊平形成枕面,下有兩對龍爪形矮足。枕上平面鑲嵌玉片,淺浮雕圖案式雲紋,前後側面為透雕怪獸紋。枕兩側龍身鑲嵌各式透雕玉片,出土時枕上殘存絲棉枕套,枕內填充花椒以抗菌驅蟲。

跽坐形玉人 西漢

高5.4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玉質潔白晶瑩。圓雕。玉人臉形瘦削,長眉短須束髮於腦後,頭戴小冠,冠帶扎於頷下。身穿右衽長衣,寬袖,腰間系斜格紋帶,憑几而坐。雙手置於几上。底座下面陰刻銘文五行十字:「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鑲玉鎏金銅鋪首 西漢

通長12.4,鋪首寬9.4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獸面銜環,通體鎏金,獸面呈長方形。兩側有二龍攀附。獸面中央鑲嵌白玉,雕琢對稱的捲雲紋,組成象徵性的獸面,額,眉,須處有細如毫髮的紋飾。琢工細膩。

玉竅塞 東漢鼻塞

高1.7,直徑1.2厘米,琀長3.7,寬2.4,高1.2厘米天津市薊縣東大井墓葬出土,現藏於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此組玉件所餘3件,鼻塞一對。玉灰綠色,純凈光潤,鼻塞作小圓柱體,琀一個。玉質較純,溫潤。圓雕作簡化蟬形,刻畫手法介乎寫意與寫實之間。體扁平,正面微弧,無細部刻畫,只以簡練粗線刻出各部位輪廓,雙目鼓凸,抿翅,上端略寬,下端漸收圓弧出尖表示尾部,為典型漢八刀作品。

鴿形玉飾 西漢

長1.2,高1厘米北京市丰台區大葆台2號漢墓出土,現藏於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1對。白玉質,色澤濕潤,扁平圓雕作鴿形,小巧寫真,胸部有一圓孔,可知為垂飾。

漢墨玉蟬

漢白玉蟬

長5.2、寬 2.6厘米。白玉,有米黃色沁斑,質地純凈滋潤。琀件。頭部端面平齊,近尾作弧尖形收縮,背脊線隆起,兩側漸薄,用減地法琢出雙目及兩翼,,立體感較強。製作規矩,拋光精細。為玉蟬之精品。

漢碧玉豚

長11.5、寬3、高2.9厘米。碧玉,有赭色沁斑,質地溫潤。握件。長方柱體,卧式,脊背微呈圓弧,一端略小。用「漢八刀」法刻出各部位特徵,尾部鑽一孔,用於系綬。風格樸實簡煉

漢鑲玉鍍金帶鉤

長20.5、寬4厘米。白玉,玉質細膩,稍帶淺黃沁色。鑲玉梯形上窄下寬,正面弧形微凸,用斜挖法和陰刻線構成雲紋,其間飾有二字紋及網格紋。背面內凹與鍍金鉤身相連接。

青玉卧羊

?漢長5.5厘米 高3.2厘米 重82克青玉,圓雕。呈跪卧狀,四肢收於腹下,尖嘴,碩大彎曲的雙角,臀部豐滿,刀工剛勁有力,底部呈菱形狀。

東漢 玉佩

直徑7.6厘米 重39克白玉,褐色沁,隨身佩帶的玉飾之一。形若璧,透雕盤龍紋,另面光素,遺有切割時的臺痕。其龍身陰刻線,寥寥數刀,簡潔隨意,不多修飾。相類佩飾見於一九六九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四十三號東漢墓出土實物,可證其作品年代。

谷紋玉璧

公元前2世紀直徑14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青白色,用名貴的新疆和田玉製成,玉質溫潤。玉璧正面滿飾谷紋,排列有序,背面素麵。谷紋玉璧在戰國時期就很流行。戰國玉璧上的谷紋,穀粒似旋渦,排列緊密。漢代的谷紋璧則不同,穀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這類谷紋玉璧,最初出現於戰國時期長沙地區楚墓。該玉璧雖然雕琢精細,但背面無紋飾,作為佩戴玉璧的可能性較小,可能是楚王斂屍用璧,也可能屬禮玉。

玉握

公元前2世紀通長12、寬2.9、高4.4厘米1992年韓山劉口墓出土玉握為死者手中的握物,2件,均為豚形,大小基本相同,由主體和梯形附件兩部分組成。主體黑玉質,以直線和弧錢部分表示豬腿與眼、鼻、底面前部有一直徑0.3,深0.3厘米的小孔。梯形附件青玉質,頂面後部有一直徑0.3、深0.3厘米的小孔。出土時孔內仍存有朽木痕迹,因此,主體底面與附件頂面的的孔應用木質棍狀物相連接。

玉眼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

長4.4,寬2.3厘米徐州博物館藏。

玉琀

公元前2世紀長4.8、寬2.5厘米2002年陶家山漢墓出土放置於死者口中的含物。

鑲玉漆棺

公元前2世紀]長280、寬110、高108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館出土時已散亂,棺木朽毀,剩下大量原來鑲嵌在棺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盜洞、甬道、等都有發現,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鞭形、長方形、正方形、窄長條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麵、帶孔和帶玉璧圖案三種,絕大多數玉版背面都有朱書文字,內容為其尺寸和方位等。鑲玉漆棺局部保持鑲貼原狀的僅有六組。1998年徐州博物館對鑲玉漆館進行了成功修復。復原後鑲玉漆棺實際使用玉片的總數達2095片,多為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的碧玉。鑲玉漆棺由棺體和棺蓋兩部分組成,棺蓋由六排大玉版成行排列。兩側面的棺蓋部分由菱形玉片及三角形玉片組成橫菱形圖案,四周以五孔長方形玉片鑲邊。棺體側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組豎菱形玉片分割成三個平面,中間平面以五個飾玉璧的玉版組成對稱圖案。五個玉璧圖案與東漢畫像石中五星連珠的畫像似。兩側平面為豎長方形、三角形玉片滿貼,中間留橫長方形空白。四周亦以長方形玉片鑲邊。鑲玉漆棺的頭、足檔鑲貼的圖案相同。上部棺蓋部分玉片排列與側面相同。棺體高度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兩側為兩組豎菱形玉片排列,中間由弧形玉片組成圓形圖案,下部裝飾亦與棺側面下部裝飾相同,中間留橫長方形空白,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有髹漆。棺蓋四周的長方形玉片的五個孔原都嵌飾小金釘,每個金釘重約6克。棺側璧形圖案玉版間的小孔每側14個,兩側共28個,都嵌飾大金釘,每個金釘約13克。棺上鑲嵌玉璧的好孔直徑大小不一,用玉鉚釘、鑲綠松石玉鉚釘、貼金箔玉鉚釘、帶銅弧形框玉鉚釘等把玉璧鑲嵌在棺板上。在鑲玉漆棺的側面各有兩個形制相同的豎長方形和一個橫長方形髹漆空框;頭足檔各有一大圓及一個橫長方形髹漆空框。根據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彩繪漆棺兩側擋板均有格子門,門兩側有執戈戟武士守衛的情況,鑲玉漆棺側面兩個空白也應是門的象徵,其寓意為供墓主靈魂出入。整個鑲玉漆棺為髹漆木棺,除底外,表面鑲滿玉片,組成各種複雜的幾何紋圖案,布局又依據一定的規律設計排列,匠心獨運,是目前形體最大、最為華麗的西漢鑲玉外棺。從尺寸和出土情況看,該鑲玉漆棺為外棺,其中還有一套木棺。

「食官監」玉枕

公元前2世紀長35.5、寬7.8、高9.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食官監」陪葬墓出土這件玉枕出土於獅子山楚王墓內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該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銅印,印文為「食官監印」,而取名為「食官監」玉枕。玉枕呈板凳狀。由枕足、枕板、獸頭飾三部分構成。枕板內為一長方形木枕芯,上面鑲飾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龍形、長方形、「亞」字形等玉片。枕板兩端為獸頭狀玉飾。枕腿略呈「工」字形。這種形制的玉枕還出土於獅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側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應是楚王及殉葬寵妃。整個玉枕雕琢精細。華貴典雅,彰顯著使用者高貴的身份。

雙聯玉管

公元前2世紀長26.2、寬2.9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管為兩根同樣的細長圓管並聯而成,兩端連接處各以淺浮雕技法雕出一獸面紋。首面雙目圓睜,兩條長長的眉毛彎曲上卷,鬍鬚在鼻端對稱分布,須尖下彎,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狀飾,顯得十分威嚴。玉管中空,一端封閉,兩端均飾有勾連雲紋,中部磨光,素麵。雙聯玉管由一端封口,兩端留出連接部位,設計巧妙,琢磨精細。迄今尚未發現類似的玉管,這件玉管作何用途,仍待研究。

玉沖牙

公元前2世紀長14.3、寬4.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沖牙出土於西側第5室,以新疆和田青白玉製成。沖牙略呈半月形,整體造型為一尖尾虺龍,龍身上拱彎曲,方吻,巨口,口中有獠牙。龍身飾細密的勾連渦紋,頗類鱗甲。龍身的下緣透雕出變形龍鬚,後部飾疾行而回首的游龍,體態舒展流暢,使整器造型充滿動感。龍唇、脊部有沁斑,尾部有沁色。玉沖牙在漢代已經較為少見,一般用於組玉佩中。這件玉沖牙的龍額頭上有一圓孔,用於穿系懸掛,應為組玉佩中的一件。其尺寸較大,造型莊重典雅,是玉沖牙中的精品。

凸字形玉衣片

公元前2世紀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這些玉衣片出土於主體墓室和墓道中。1954年北洞山村民曾進入主體墓室,取走大量玉衣片。現存的玉衣片共計有73枚,以凸字表玉衣片為主體,每片上都有7個鑽孔。還有少量的梯表、長方形、半圓形、刀形等不規則形狀。玉質上乘,有白玉和青玉兩種。玉片多為素麵,表面打磨光滑,並經拋光處理,光潔細潤,呈半透明狀。有些玉片上有谷紋或蟠螭紋,系用谷紋玉壁或蟠螭紋玉璧改制而成。根據玉衣片玉質、厚度等可以推斷這些玉衣片原先應用金絲綴合而成,表面呈鱗片狀。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縷玉衣形制特點,工藝水平很高。在已出土的玉衣中,僅此一例。

夔龍紋玉璧

公元前2世紀直徑22.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青玉質,璧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外區為變形夔龍紋。龍紋結構奇特,刻畫正面龍頭四組,龍頭雕出額頭及鼻樑,嘴不明顯,鼻下部兩側各有兩條粗陰線,粗陰線較寬,龍頭上有兩個飄帶狀角向兩側延伸,與細而長的飄帶狀龍身纏繞。這類玉璧在內區也多刻飾有蒲紋,是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表面分割為似蜂房狀排列的六方形。

龍鳳紋玉璜

公元前2世紀長21.1、寬4.2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出土於甬道中,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眾多玉璜中最為精美的一件,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體上下兩側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而中部較大部分減緣則與一般玉璜不同。玉璜兩面紋飾相同,每面以穿孔為中心,中間為一獸面紋,兩側各雕一龍,龍首一側為鳳喙,龍身旁布滿鳳羽。龍身外各雕四條相互虯曲蟠繞之龍。整件玉璜全部採用淺浮雕,兩面共雕飾20條龍、4隻鳳鳥和2個獸面,即使穿系孔的周邊亦浮雕出圓郭,不留空白,但構圖飽滿,密而不塞,給人以龍鳳呈祥、龍騰萬里之感,構圖奇妙,工藝精湛,令人叫絕。玉璜自新石器時代出現後,造型變化較小,出郭、兩端雕出龍首,璜體一般飾蒲紋、谷紋、捲雲紋等。雕刻技法多為局部透雕或浮雕,也常使用線雕。

玉龍

公元前2世紀長17.5、寬10.2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龍出土於西側是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瑩潤有玻璃般光澤,法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為單體龍,身體捲曲,呈「S」形,又稱「S形龍」。張須露齒,雙目圓睜,鬣毛向兩邊捲曲,頸部以陰紅刻出一圈絞絲紋,前肢曲折,爪趾銳利,呈尖鉤狀,龍尾上卷並平削,通體飾勾連渦紋。這件玉龍繼承戰國玉龍的雕琢風格,採用陰線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龍潛深淵、蟄伏待時的意蘊刻劃得淋漓盡致。玉龍眼睛下方有一鑽孔,為佩戴時的系穿用孔,表明這件玉龍為佩飾。

漢 青玉鏤雕龍紋飾

漢 青玉鏤雕龍紋飾

神獸紋玉樽?東漢(公元25年—220年)

高10.5厘米1991年湖南省安鄉縣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湖南省安鄉縣文物管理所藏玉質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帶紋將紋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設一對鋪首銜環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龍及乘雲仙人。下部紋飾分成三組,分別以仙人與龍、虎與螭,龍與熊相對爭鬥為題材,平底下置三熊足。該器紋樣繁密,神獸的形態亦多有變化,或引頸昴首,或怒目對峙翻轉起伏,其間以流雲作襯托,氣勢生動。此器出土於西晉荊州刺史劉弘墓。但從雕刻題材、碾工和藝術風格看,當為東漢時期的遺物,是當時玉雕工藝中的一件代表作。

蒲紋「宜子孫」玉壁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20.8厘米1982年山東省青州市馬家冢出土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壁扁圓形,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鐫隸書「宜子孫」三字。壁身飾蒲紋一周,外飾蟠龍紋。線條剛勁有力,高紐碾琢精工,為玉器中難得的佳品。

蒲紋「宜子孫」玉壁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高20.8厘米1982年山東省青州市馬家冢出土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壁扁圓形,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鐫隸書「宜子孫」三字。壁身飾蒲紋一周,外飾蟠龍紋。線條剛勁有力,高紐碾琢精工,為玉器中難得的佳品。

青白玉角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

通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出土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玉色青黃,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斑。杯形如犀角,杯體和底雕捲雲紋。

西漢青玉盒

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玉質青翠,略顯黃色。圓形,小圈足,蓋面隆起,頂端連橋形紐,紐內綯紋圓環。造型優美。蓋面上分三組紋飾,中心環鈕處隱起八瓣柿蒂紋,向外兩周飾變形勾連雲紋。蓋內以單線勾勒兩隻相對的鳳鳥,線條流暢。器身花紋與蓋相似,近足處飾綯索紋一周。此盒精巧別緻,紋飾華麗,碾琢精細光潔,是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特別聲明: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往期導讀

↓↓或點擊左下方「」,進入大拙微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