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其實明朝末年王在晉的八里鋪是對的,孫承宗的關錦防線是錯的

其實明朝末年王在晉的八里鋪是對的,孫承宗的關錦防線是錯的

我一直認為孫承宗是明末可以力挽狂瀾之人,修築了關錦防線來讓明朝抵禦後金進攻,但是我深入了解後,發現王在晉修的八里鋪其實是當時最好的辦法,下面列出原因。

王在晉任遼東經略後提出了一個八里鋪方案,實際上這個方案是解決遼東形勢的最好方案。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最好的防守地在山海關,但山海關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山海關有一段城牆修建在高嶺之下,如此可使敵人居高臨下俯視城內,王在晉給出了解決方案,那就是在八里鋪再修一道城牆將這些高嶺包括進來,如此就可以以最小的預算實現對山海關的防守。

後來孫承宗趕走了王在晉,和袁崇煥一起修建了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的防線,這條防線連綿四百里,且防線內城堡密布,又擴充很多人員,導致每年的軍餉就達四百萬,到了後期薊鎮防守薄弱,皇太極數次從薊鎮進入關內燒殺擄掠,導致這條防線名存實亡,我一直在想孫承宗和袁崇煥為什麼要把戰線往前推這麼多,我的回答是,他們急於收復失地,和搶功,然而關外的土地,在當時是非常貧瘠和危險的,每年後金軍都要來轉幾圈,能指望莊稼有什麼好收成?

有人說,那努爾哈赤不就打到家門口了嗎?頂不住怎麼辦?但是山海關這個關口,是努爾哈赤絕不會去碰的,因為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之間是沿海邊的燕山山脈走向,寧遠正是建在山脈上,但燕山山脈在華北平原前面向左拐了一下,給遼西走廊上了一個門,從而形成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山海關地勢奇偉雄峻,北面山河縱橫、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沒有海軍的大軍根本無法展開任何兵力,也無法長期駐紮,而山海關以南地勢開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守衛方可以隨時隨地的增強兵力裝備和各種防禦物資,這樣的地勢就決定了在冷冰器時代,從山海關以北永遠無法攻破山海關。山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也是從南面。

當年成吉思汗攻打山海關,成吉思汗用自己的幾個女兒賄賂了山海關前的幾個部落,發動對山海關的全力偷襲,強大的蒙古軍面對戰力幾乎是不堪一擊的金軍,仍然在山海關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人力再強,豈能與大自然的雄斧神工相爭,最後,成吉思汗終於明白,從正面凡人除了會飛,是無法攻破山海關的,於是成吉思汗繞道紫荊關,從南面攻擊,終於才拿下了山海關。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山海關被攻破,而且是從背面

下面就是說到最關鍵的問題了,說到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孫承宗和袁崇煥一手埋葬明朝也毫不過分,這個問題,就是錢。

王在晉經略遼東期間把漠南蒙古諸部調過來用幾個月了,花銷才一萬兩銀子,這不過是山海關幾萬部隊三四天的開銷,可孫承宗經略遼東後遣散了這些蒙古軍,導致蒙古各部心寒,最終投向叛軍。王在晉的意思是暫不擴軍,裁撤弱軍和富餘官員以節約費用,以薊鎮的中、東兩協作為山海關的預備隊,以山海關的五萬部隊作為防守主力,再拉攏蒙古諸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暫時穩住遼東局面,給朝廷財政喘息的機會,為以後的大舉力量進攻提供準備。

可以說王在晉這個計劃非常講求實用,圍繞這個計劃,王在晉修八里鋪的預算用度非常緊湊、節儉,整個八里鋪修建方案才九十三萬兩銀子,可就這樣一個節省軍費又實用的計劃卻被孫承宗、袁崇煥生生拆散,接著便是大規模營建寧錦防線,大規模擴軍,朝廷開始花錢如流水,對於重負不堪的財政無疑於傷口上撒鹽,結果到了崇禎朝,財政破產,崇禎只有厚著臉皮讓大臣捐款,皇帝做到這個份上真是難為他了。

廣寧失陷後,熊廷弼將關外能遷的百姓和士兵全部遷到關內,王在晉被撤職後,朝廷任命孫承宗經略遼東,孫承宗來到後,提拔袁崇煥修建了從山海關到寧遠、錦州的防線,也就是關寧錦防線,防線修好後,遼東局勢漸漸安定了。那麼大家一定認為關寧錦防線功不可沒,實際上錯。關寧錦防線就是一條廢物。此時的遼西已經成了無人區,還修防線幹什麼?最好的防守地就在山海關,而不是在寧錦,因為山海關比寧錦更險峻,修寧錦防線實際上就是拉長自己的補給去拉短敵人的補給,如果在山海關防守就是拉短自己的補給而拉長敵人的補給。熊廷弼在入關前已經把遼西變成無人區,努爾哈赤會來嗎?如果來的話他的後方怎麼辦?況且修建寧錦防線耗資巨大,將大量的軍隊駐紮在關外空耗餉銀。

另外,王同學也一直認為,財政問題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這比後金作亂還更可怕,所以他一擔任遼東經略,目標不再是費更多的銀子去滅了後金(反正當了褲子也湊不齊),他目標是要避免遼東問題成為尾大不掉之患,從而引發朝廷的心臟病。

基於這種判斷,王同學經略遼東的策略是盡量節約用度,憑險固守,每年以最小的消耗來穩定局勢。他首先要確保的是,大明王朝不會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其次才是等待條件成熟後將努爾哈赤一舉殲滅。其實,關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時刻亦然來臨,而明王朝存亡的關鍵,不是後金有多強,反倒是明王朝自身有多虛弱。

另外王在晉和孫承宗的那次談話《明史》和《三朝遼事》記載的截然不同,明史上王在晉啞口無言,三朝里孫承宗啞口無言,但明史記載中不合理之處甚多,王在晉早年討伐倭寇起家、長期擔任軍事要職,遼東戰爭中任登萊巡撫,在廣寧之戰中王在晉任戶、工、兵三部左侍郎長期調度遼東軍需,不太可能被只上任兵部尚書幾個月、沒有軍事及遼邊經驗的孫承宗問至啞口無言。

還有所謂孫袁一路修,後金一路拆,要知道,修城是要建築材料,物資的、每一座城池都是用錢砸出來的,後金拆房是不用成本的,可以說這一路被拆的都是大明的銀子,光一個離京城這麼近的八里鋪就要93萬兩白銀,再加上運輸成本,還要搶進度,成本更要增加關外要塞城池新建一座至少500萬兩白銀往上,拆一座就是在燒銀子啊,真是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萌小糸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萌小糸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