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密|清官包拯足不出戶 十年仍有高收入

解密|清官包拯足不出戶 十年仍有高收入

解密|清官包拯足不出戶 十年仍有高收入

包公劇照

清官包公的高收入之十年宅男

在戲曲故事中,包公參加科舉考試很順利,最後中了狀元。 這個自然也不能當真。

元代以來,幾乎所有戲曲故事和話本傳奇的主人公,都能很輕易地考中狀元:今天還是個平頭百姓,連秀才都沒考呢,明天就能騎頭毛驢進京,然後三篇文章下來,就金榜高中,就騎著高 頭大馬,戴著彩綾紅花,滿京城轉悠著誇官去了。什麼童試歲試,什麼縣試府試,什麼院試鄉試,什麼會試殿試,中間程序一概省略。連考期都不固定,無須三年一試,無須恩科,無須春闈秋闈,只要想考,隨時就能考,考狀元就跟考駕照似的。像這種好事兒,肯定只能在故事裡發生。

按照包公的履歷,他是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參加的會試 和殿試【a】,而這一年,狀元是王堯臣,榜眼是韓琦,探花是趙概。 所以包公既沒中過狀元,也沒中過榜眼和探花。但他的確中過進士,曾鞏給包公作的傳上寫過: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在天聖五年中了進士【b】。

考中進士後,朝廷讓包公做大理寺評事。這個職位,當時是八品官,負責在「大理寺」中對重大案件進行初審,並寫出初審意見,交給上級處理,相當於現在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的助手。但是如前所述,宋朝官銜非常複雜,有散官勛官寄祿官職事官等區別,不能一瞧官銜,就斷言一個人負責什麼工作。朝廷讓包公做的大理寺評事,實際上只是一個寄祿官,意思是以後會按照這個官銜的級別和對應的薪水標準給他發工資,並不是要他去大理寺上班。真正安排包拯去做的工作,叫作「知建昌縣」,也就是去建昌縣當縣長。

建昌縣在今天江西永修,而包公老家在安徽合肥,兩地距離較遠,包公覺得不方便回家探親,請朝廷給換個崗位。於是朝廷又把他安排到安徽和縣做財政工作。這回包公居然還不滿意,他說:我爸退休了,我媽年紀大了,父母在,不遠遊,我還是別做官了,回家侍候父母吧。連和縣也沒去,直接回合肥老家去了【C】。 因為父母年老,就拒絕做官,這種做法,咱們現代人看了會 有些不理解——包公完全可以把父母接到任上去住嘛,這樣既不耽誤工作,又不耽誤侍候父母,既能給國家做貢獻,又不耽誤盡孝心。可是在宋朝,包括西漢以後的大多數朝代,不管皇帝多麼混蛋,都不忘提倡以孝為本(至少在表面上),一個官員可以沒有政績,可以搞不出任何惠民工程,只要表現得很孝順,就能贏得朝廷的好感和輿論的讚揚,所以就有很多古怪現象出現:父母一死,不管有多麼重要的工作,都得回家守孝三年(皇帝特許除外);在酒店裡吃飯,聽說某道菜的名字跟父母的名字相似就把它倒掉,然後趴在桌子上大哭;守孝期間不聽歌,不吃肉,不生小孩,每次想起父母,就嘔血一小盆之類。這些現象,真心實意的不會沒有,但虛情假意不痛裝痛、使勁從形式上放大悲痛以博取美名和政治資本的,恐怕會更多。

包公因為父母年老而辭官養親,應該是真正發自天性,真正出於孝心,因為他在合肥老家一連守了十年,直到父母都去世以後才出來做官,如果只是為了撈取政治資本而虛擲十年光陰的話,實在是很不划算。

宋朝慣例,官員守孝期間如果沒有皇帝特旨,朝廷是不會為其發工資的。所以包公在家做宅男這十年,不會有任何薪水。這期間他和父母究竟以何為生,暫時不得而知,推想起來,其父親包令儀做官時應該積攢下一些存款,他們包家在合肥大概也會有一些耕地,可以租給佃戶耕種,每年收租為生。當然,包公親自下田耕作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解密|清官包拯足不出戶 十年仍有高收入

a 參見孔繁敏《包拯年譜》,黃山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0頁3

b.曾鞏《孝肅包公傳》:「包拯字希仁,廬州人,天聖五年登進士第。

C.曾鞏《孝肅包公傳》:「初,拯以大理評事知建昌縣江西永修,辭以親年 高,改和州安徽和縣管庫,而親不欲去鄉里,遂解官就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周說宋 的精彩文章:

TAG:開周說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