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詩經》第2篇:和《關雎》齊名,講的是一個女子回娘家的故事

《詩經》第2篇:和《關雎》齊名,講的是一個女子回娘家的故事

就單純內容上來講,《詩經》所講述的非常簡單。比如說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實就是講的愛情追逐的主題。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之一,而在《詩經》當中,這樣一首古詩更是被賦予了很多社會倫理價值。包括弘揚夫婦之德,包括對於愛情的那種含蓄而真摯的表達,體現了古代先民們社會文化心理,一直影響到今天。

今天我們談到的《詩經》這首詩歌,和《關雎》齊名。就內容上來講也很簡單,說的是一個女子回娘家的故事。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這首詩詞就是《詩經》當中的《國風·周南·葛覃》,「葛」,指的是一種草本植物,經過加工後可以做繩子,還可以織布。「葛覃」就是葛草的藤蔓。詩歌的一開始儘力的在描繪這種草的生長茂盛。「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山谷之中到處都是。

植物的茂盛生長也吸引動物來到此地生活,此地「黃鳥于飛」,紛紛聚體在灌木群上「集於灌木」,發出非常婉轉清麗的鳴叫。詩歌的第一行就如同一首歌謠一般,描繪的是先民們生活的環境,謳歌了大自然的美麗,謳歌了大自然的和諧。

第二行詩句的一開始在極力地描繪這種草的漫天遍野的生長,(「施於中谷,維葉莫莫」)。不過詩歌重點放在了對於這種草的使用上,「是刈是濩,為絺為綌」,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就把這種草割藤蒸煮織麻,為了準備能夠做衣服,而且穿到身上非常舒適。

在這個女子忙碌的背後,第三行顯現出了她內心所思想的事情。「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表述的非常直白:她想回娘家。古代社會對女子歸寧有很多的要求,畢竟長期以來,女子的地位相對低下,即便是表露出了想回娘家的想法,也要忙完手中的事情。「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把穿過的臟衣服清洗乾淨,還要「害浣害否」,把洗乾淨的和沒有洗乾淨的分門別類,這樣才能夠回娘家去看望父母。

這樣的一首古詩,對比《關雎》,在普通人的印象當中流傳度要低了很多。但是我們在事中可以看得出古代一個賢惠的女子。古代社會對女子的要求很高,雖然她們長期處於附屬的地位,但是整個社會對他們的要求卻很高。

就如同這首詩中的女子這樣,看到漫山遍野的葛草,她們要忙著採摘,要忙著蒸煮,要忙著搓麻繩,要忙著做衣服,做好了衣服還需要清洗。在古代社會當中,女子的這些工作斷言是少不了的,而且要比這個要多很多。

正是因為女子如此的忙碌,對於各項工作非常熟悉,而且對家人真正做到了賢妻良母的角色。所以這樣一首古詩才會被後世的解讀者,認為是為了弘揚「后妃之德」。也就是以詩中的這個女子作為榜樣,來衡量現實生活中的女子。

《詩經》當中的詩歌有文學價值,有社會學價值。他們的內容承載著價值是非常複雜的。在文學之外,我們可以看得出一整套的社會價值規範。這首古詩當中的女子,就是規範的化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蘇軾寫給妻子的一首詞充滿深情,網友表示,我也缺少這樣的女朋友
20字送別唐詩真美,超越李杜王維,成就唐詩三百首名篇之作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