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易經:「君子無位而有憂,小人有位而無憂」
文/文孟君
易經「觀」卦,其「上九」(如圖)爻辭說:「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其含義是,(被民眾)觀察其所生出,君子沒有咎難。《象傳》說:觀察其所生出,其志意未得安寧。
其中,「觀」,觀察,觀省。「生」,「出」之義。「咎」,咎難。「志」,志意。「平」,安寧。
易有六十四卦,每個卦由上下兩個單卦各三個爻構成,這六爻的爻位,自下而上依序是初、二、三、四、五、上。
易經符號陽爻「?」統稱作「九」;陰爻「?」統稱作「六」。觀卦由下上數第六爻序位是「上」,又是陽爻,就稱作「上九」。
三國時,曹魏經學家王弼,解讀此爻道:「『觀我生』,自觀其道也。『觀其生』,為民所觀者也。不在於位,最處上極,高尚其志,為天下所觀者也。處天下所觀之地,可不慎乎?故君子德見,乃得『無咎』。」(魏王弼,唐孔穎達《周易正義》)
王弼認為,「觀」卦中,「觀我生」,是自觀其道。「觀其生」,是為民所觀。雖不當位(「上九」以陽居於陰柔之位),處於上卦極端,高高崇尚其志,為天下民眾所觀仰。而處於天下眾觀之地,豈能不謹慎。所以,君子只有道德顯明,才會沒有咎難。
北宋大儒程頤,進一步分析道:「上九以陽剛之德處於上,為下之所觀,而不當位,是賢人君子不在於位,而道德為天下所觀仰者也。『觀其生』,觀其所生也,謂出於己者,德業行義也,既為天下所觀仰,故自觀其所生,若皆君子矣,則無過咎也;苟未君子,則何以使人觀仰矜式,是其咎也。雖不在位,然以人觀其德,用為儀法,故當自慎省,觀其所生,常不失於君子,則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於位故,安然放意無所事也。是其志意未得安也,故云『志未平也』。『平』,謂安寧也。」(宋程頤《周易程氏傳》)
在程頤看來,「上九」之爻,以陽剛之德處於最頂端,為下面民眾所觀仰。其不當位,表明賢人君子雖不在其位,而道德卻為天下人所觀仰。「觀其生」,即觀其所生出,是指出於自己的德業、行義。作為「上九」,既然為天下所觀仰,就更應自觀自己所生出者,若皆符合君子之道,就沒有過咎;苟若不合君子之道,又何以使人觀仰、敬重和取法,那就會有咎難了。「上九」雖不在位,然因眾人觀仰其德行,將其作為儀軌和典範,因此更當自我慎省,觀察自己所生出,言行如常而不失君子之道,眾人就會不失所望而被教化。因「上九」不能因不在其位的理由,安然而肆意,且無所事事,所以,其志向、意願未得安寧,於是說「志未平也」。這裡「平」,是「安寧」的意思。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也曾說:「君子身有用舍,志無用舍。上九以剛陽之德而居一卦之極,當無位之地而負達尊之望,故其志未嘗一日不反觀其德之出於己者。吾之德,其皆君子耶,乃無過咎,何也?吾之身不為天下之所用,而吾之德為天下之所仰,豈以身之約而志之安乎?故曰『志未平』也。……故君子無位而有憂,小人有位而無憂。」(宋楊萬里《誠齋易傳》)
詩人認為,對於君子來說,人身有用舍之分,志意無用舍之分。「上九」以剛陽之德,而居一卦之極,處於無位之地,卻負有至尊之望,因此,其心志未嘗一日不反觀自身,觀省出於自己的德行。自身之德,因均合君子之道,從而沒有過咎,何也?是由於,雖自己人身不為天下所用,而自己德行卻為天下人所景仰,豈能因人身之約束,而心志也安然呢?所以說「志意未得安寧」。
因此,詩人一語點睛:「君子無位而有憂,小人有位而無憂」。
這與早於楊萬里,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謂異曲同工。
君子之憂,關乎德,無關乎位;小人之憂,關乎位,無關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