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本分事,持平常心,做自在人
人生是場修行,苦樂全在心境。
王陽明被譽為明清兩個朝代最一流的人物,他提出要將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
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方能成自在人。
01
干本分事
《圍爐夜話》中說:「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世間本分人太少,做本分人,就要干本分事。既不能胡作為,也不能不作為。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叫做: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就是說我們做事要有個度,該堅持的要堅持,該放棄的要放棄。
人都是不安於現狀的。往往手上做著一件事,心裡還要想著另外一件事,總以為當前要做的事是不得已而為之,唯有心裡想的才最適合自己。
殊不知,做好本分事,才是最直接、最靠譜的修行,王陽明說:人需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只有經過事的磨鍊才能有長進。才能在面臨重大挑戰時淡定從容、無畏無懼。
王陽明曾在《傳習錄》中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張,認為絕大部分人失敗並不是缺乏思考,而是因為顧慮太多,遲遲沒有付諸行動。
做好本分事,不推辭、不拖延、不妄求,理想才會有機會變成現實。
02
持平常心
作為當朝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
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
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
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他曾在詩中寫道: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
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鑽牛角尖,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3
做自在人
適意行,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困來時就向莎茵卧。日月長,天地闊,閑快活,—關漢卿《四塊玉·閑適》
生活中,總有人抱怨:壓力真大,似乎人人都受困於日常瑣事,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
所謂的自在生活到底是什麼,難道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么?不,無所事事能讓人清閑,卻不能讓人清心。
忙起來全身心投入,空閑時才能真正感到放鬆和快活。
生活中,總有人感嘆:活得真累,事實上,累人的不是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心。
人,一知足就快樂,一簡單就幸福。
俗話說得好: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與其負重前行,不如給心靈減負,讓腳步變輕。
心無掛礙,才是真正的自在。


TAG:禪定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