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獅子王」里的動物學

「獅子王」里的動物學

近日,美國迪士尼「真人版」或叫「真獅版」《獅子王》(The Lion King)掀起了暑假電影的一個小高潮,朋友圈已經被刷屏了。

2016年3月,也是迪士尼的電影《瘋狂動物城》熱映的時候,我曾經寫過《「瘋狂動物城」里的動物學》在國家動物博物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得到了很好的傳播。這也促使我應該再來一篇《「獅子王」里的動物學》。

1994年版的動畫片《獅子王》。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這個故事到底發生在哪裡?

我在觀影的整個過程中,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榮耀王國」(Pride Lands)到底在什麼地方?結論是,它歸根結底還是一部動畫片,很多東西都是混搭的,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地方的。

從地理環境、棲息地、生態景觀看,我們不難發現,影片中包含了東非大裂谷、乞力馬扎羅山、東非稀樹草原、非洲熱帶雨林、沙漠、火山熔岩地貌、河谷等等。主人公獅子辛巴(Simba)如果從一個生境到另一個生境,它必須要走上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才可能切換過來。更何況在它還是一頭幼獅的時候,更不可能與娜娜(Nala,或譯為娜拉),一起走那麼遠的路。

主人公辛巴(Simba)。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後來成為辛巴妻子的娜娜(Nala)。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我們接下來用動物的分布區域來推斷一下故事的發生地,即從動物地理學的層面來討論一下。

獅(Panthera leo),俗稱獅子、非洲獅。在歷史上分布廣泛,不僅非洲有獅子,亞洲也有,今天印度西部的吉爾國家公園還有亞洲獅(Panthera leo goojratensis),亦稱印度獅。而在非洲大陸,它們的家園也在不斷萎縮,分布區越來越破碎化、島嶼化;目前主要集中在非洲東部、南部、西部的大約25個國家的零星地區。

《獅子王》里的國王木法沙(Mufasa,或譯為木法薩)、其弟刀疤(Scar)、其子辛巴,它們的鬃毛比較短而稀疏,特別是刀疤的鬃毛更短,從這種形態上推斷,它們可能是馬賽獅(Panthera leo massaicus)。當然,刀疤鬃毛的特徵,也反映出他的墮落、頹廢和某種程度上的邪惡。

所以,從馬賽獅上猜測,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東非,甚至主要是肯亞的馬賽馬拉和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

辛巴的父親木法沙(Mufasa)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辛巴的叔叔刀疤(Scar)。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再如,以長頸鹿的斑紋來判斷。在影片中,長頸鹿的斑紋其實並不是十分顯著的,也就是說鑒定種或亞種的特徵不是十分明顯。我注意到有文章指出影片里的長頸鹿是網紋長頸鹿(Giraffa reticulata),這個判斷是錯誤的。網紋長頸鹿的「斑塊」顏色較為明亮光鮮,呈紅棕色,「線條」的部分白色顯著,有「橫平豎直」的感覺,不會呈現「彎彎曲曲」的樣子。

依據著名哺乳動物分類學家Colin Groves教授和Peter Grubb教授(兩位大師均已作古)的8種長頸鹿分類系統(2011),從幾個畫面來看,我覺得影片中可能混搭了3種長頸鹿,即馬賽長頸鹿(Giraffa tippelskirchi)、羅氏長頸鹿(Giraffa camelopardalis)和南非長頸鹿(Giraffagiraffa)。

所以,從長頸鹿上猜測,這個故事或許橫跨了東非至南非的遼闊地區。

馬賽長頸鹿。攝影·吳海峰

辛巴的朋友丁滿(Timon)是一隻細尾獴(Suricata suricatta),英文名為Slender-tailed Meerkat或者直接叫Meerkat,常被錯誤地翻譯成「貓鼬」;早年也常錯誤地翻譯成「灰沼狸」,其實這種動物屬於獴科,而非鼬科,更不是犬科或者靈貓科;有時也被叫做「狐獴」或戲稱為「獴哥兒」。細尾獴分布於非洲南部,即南非、納米比亞、博茲瓦納等國。

所以,從細尾獴上猜測,這個故事也許發生在非洲南部。

丁滿。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此外,影片中有一個和辛巴一起吃蟲子的小動物,它叫黑紅象鼩(Rhynchocyon petersi),亦稱黑象鼩、黑褐象鼩、東非象鼩;英文為Black and Rufous Elephant Shrew或者Black and Rufous Sengi。象鼩的外觀酷似老鼠,或者鼩鼱,因為有個較長的鼻吻部,似大象鼻子一般,故名象鼩。它們「自成一家」,是單獨的一個類群,名曰象鼩目(Macroscelidea);該目現生有20種。黑紅象鼩生活在森林、灌叢之中;它們分布在坦尚尼亞的東北部、肯亞最東南端,而這個區域幾乎是沒有獅子的。也就是說,辛巴與黑紅象鼩幾乎是不可能見面的。

所以,從黑紅象鼩上猜測,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東非,甚至只能是坦尚尼亞的東北部。

黑紅象鼩。照片來自英文Wikipedia

在峽谷中,辛巴路遇大群的角馬,他的爸爸木法沙被叔叔刀疤所害,摔下峽谷,並被狂奔的角馬群踐踏而死。

如果按照傳統的分類,這種角馬是藍角馬(Connochaetes taurinus),亦稱黑尾角馬、斑紋角馬、黑尾牛羚等。影片中的場景復原的是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百萬之眾的角馬過馬拉河時的壯觀情景——儘管河谷是乾涸的,但奔騰的角馬群與實際場景無異。按照Groves和Grubb(2011)的分類,原來的藍角馬被拆分成了4種,即藍角馬、西白須角馬(Connochaetes mearnsi)、東白須角馬(Connochaetes albojubatus)、約氏角馬(Connochaetes johnstoni)。因此,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是西白須角馬,亦稱塞倫蓋蒂白須角馬。

所以,從西白須角馬上猜測,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東非,甚至主要是肯亞的馬賽馬拉和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

西白須角馬。攝影·吳海峰

而鷲珠雞(Acryllium vulturinum)與小辛巴、彭彭、丁滿、黑紅象鼩、嬰猴、犬羚一起吃蠕蟲,它的亂入又說明,與著名的塞倫蓋蒂沒關係。因為鷲珠雞隻生活在東非大裂谷的東部,分布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東部和南部、肯亞東北部和東部,以及坦尚尼亞東北部。

所以,從鷲珠雞上猜測,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東非,卻又與馬賽馬拉、塞倫蓋蒂無關。

鷲珠雞。照片來自全景

我們只要看到這些動物,就可以知道它們的分布範圍,但當我們把這些動物的分布區疊加在一起的話,您會發現「榮耀王國」簡直大得驚人!但如果想鎖定具體某一處位置的話,您會發現這裡矛盾太多,根本無法作出精準的定位。

辛巴的國度,被稱為「榮耀王國」,這裡許多岩石被喚作「榮耀岩」——實際上就是火山岩,或者火山噴發之後形成的岩漿岩(火山岩也屬於岩漿岩)。我曾有幸去過18次非洲,肯亞、南非、坦尚尼亞算是比較熟悉的,這幾個國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榮耀岩」最多、最典型的是坦尚尼亞。從我個人經驗和直覺,以及所看到的動物來說,我大致認為肯亞的馬賽馬拉和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是「榮耀王國」的主體部分;攝製組估計來過塞倫蓋蒂採風、取景,並且他們融入了一些不在這裡自然分布的動物種類,以及周圍並不存在的生態系統。

或許未來咱們國家也可以拍一部《熊貓王》,把大熊貓、雪豹、朱?、丹頂鶴、揚子鱷、亞洲象、綠孔雀、台灣猴、天行長臂猿、中華穿山甲以及北京寬耳蝠……放在一個王國里講述它們的故事。

大開場

在電影的開場畫面中,著實令人震撼!風光旖旎的景色、豐富多彩的野生動物不斷地映入眼帘,讓我們目不暇接。拉菲奇(Rafiki,又作拉飛奇)是一隻山魈(Mandrillus sphinx),他把辛巴高高舉過頭頂,最終形成了王國所有動物臣民向未來國王大朝拜的畫面。這樣的畫面太有儀式感和震撼力!

拉菲奇(Rafiki)。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大開場中的動物種類很多,我大約記得,包括前邊提到的長頸鹿、角馬、鷲珠雞;以及非洲草原象(Loxodonta africana)、黑犀(Diceros bicornis)、獵豹(Acinonyx jubatus)、普通斑馬(Equus quagga)、西湯氏瞪羚(Eudorcas nasalis)、肯亞綠猴(Chlorocebus pygerythrus)、非洲禿鸛(Leptoptilos crumeniferus)、小紅鸛(Phoeniconaias minor)、牛背鷺(Bubulcus ibis)、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灰冠鶴(Balearica regulorum)等等。

其中,作為瀕危級(EN)的非洲灰鸚鵡在這裡就是亂入的,它們生活在中非、西非的熱帶雨林或者棕櫚林、靠近濕地的樹林間,是不可能來到東非稀樹草原的。

非洲的火烈鳥主要是小紅鸛和大紅鸛(Phoenicopterus ruber),從快速的鏡頭但又可以看得到的喙來鑒定,應該是小紅鸛。它的喙整體上呈暗紅色,而大紅鸛喙的前端是黑色的,其餘部分很淡。

開場的時候,還有成群的長角羚,但現在長角羚分類變化也比較大。在東非,特別是肯亞、坦尚尼亞就有3種長角羚——東非長角羚(Oryx beisa),英文為Beisa Oryx;肯亞長角羚(Oryx gallarum),英文為Galla Oryx;穗耳長角羚(Oryx callotis),英文為Fringe-eared Oryx。這3種長角羚都曾經是南非長角羚(Oryx gazella)的亞種,後來Grubb(2005)先把東非長角羚提升為獨立種,再後來Groves和Grubb(2011)又把東非的肯亞長角羚和穗耳長角羚再次提升為獨立種。如果不仔細觀察細節,是很難判斷具體是哪一個物種的,因此,影片中的長角羚,實在不好說具體是哪一種。實際上,長角羚非常適應乾旱的短草草原及灌叢地帶,在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並沒有長角羚。

這裡再多說一句,南非長角羚,也叫南非劍羚、直角長角羚,它的英文是Gemsbok。我上中學那會兒,記得在北京新街口的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家服裝專賣店,叫「金犀寶」,英文拼作Gemsboh,其logo就是一頭奔跑的長角羚。

肯亞長角羚。攝影·吳海峰

大開場之中還有一類是捻角羚,原來隸屬於林羚屬(Tragelaphus),這個屬也已經被拆分。《獅子王》中出現的可能是大捻角羚屬(Strepsiceros)或小捻角羚屬(Ammelaphus)的種類,前者有4種,後者有2種。生活在塞倫蓋蒂的主要是南小捻角羚(Ammelaphus australis),英文為Southern Lesser Kudu。

南小捻角羚。攝影·吳海峰

不起眼兒的小老鼠

影片開始的時候,引出刀疤出場的是一隻小老鼠,給它鏡頭的時間還挺長——一旦鏡頭長,導演必有用意。它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它自由自在地竄來竄去,但誤入洞穴之中,差點兒成了刀疤的小點心;第二次,刀疤死掉之後,萬物復甦,小老鼠又可以自由地生活。小老鼠似乎不起眼兒,但這種前後呼應的效果很有用意。

這隻老鼠剛一出現的時候,我一眼認出了它,因為在東非、西非地區,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嚙齒動物。它的名字是斑草鼠(Lemniscomys striatus),英文為Typical Striped Grass Mouse。這種小老鼠背部棕灰色,有黑色的縱紋,背部中央的黑紋特別明顯,而且比較喜歡白天活動。

如果您有機會去東非看野生動物的話,說不定在公路中途的休息站停留的時候就可以碰到它們。

斑草鼠。攝影·孫忻

羚羊不都是Antelope

在我聽《獅子王》的英文對白中,多次出現Antelope這個詞,翻譯為羚羊,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畫面在我們眼前的時候,那些羚羊並不是Antelope,主要的卻是Gazelle。所以,我猜英語世界的人,可能也傻傻分不清。

廣義、籠統地,可以叫做Antelope,泛指所有羚羊;但在動物學專業領域裡,叫Antelope的羚羊其實並不多。一共只有6種,它們是四角羚(Tetracerus quadricornis),英文為Four-horned Antelope;倭新小羚(Neotragus pygmaeus),亦稱小島羚、王羚,英文為Royal Antelope;貝氏新小羚(Neotragus batesi),亦稱貝氏島羚、矮羚,英文為Dwarf Antelope或Bates』Pygmy Antelope;馬羚(Hippotragus equinus),英文為Roan Antelope;南貂羚(Hippotragus niger),英文為Southern Sable Antelope;羅氏貂羚(Hippotragus roosevelti),英文為Roosevelt"s Sable Antelope。

原來,我國的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曾叫做Tibetan Antelope,但現在英文名為Chiru。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羚羊是瞪羚,英文為Gazelle。原來我們常說的湯氏瞪羚或湯姆遜瞪羚,現在分為西湯氏瞪羚和東湯氏瞪羚(Eudorcas thomsoni)。西湯氏瞪羚亦稱塞倫蓋蒂瞪羚,英文為Serengeti Thomson』s Gazelle;東湯氏瞪羚的英文則為Eastern Thomson』s Gazelle,乞力馬扎羅山下,即安博塞利國家公園見到的瞪羚就是它。「東湯」比「西湯」體型更大,羚角也更長。這些物種的分化,都與東非大裂谷有關,巨大的鴻溝使物種之間減少了基因的交流,直至徹底沒有交流,使物種向不同方向發展,進而演化成新的物種。

西湯氏瞪羚。攝影·吳海峰

角馬、斑馬和瞪羚,是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三類明星物種,只要您有機會去東非稀樹草原,都有機會見到它們。

和辛巴有過一次對話,說他是「假獅子」的是塞倫蓋蒂黑面狷羚(Damaliscus jimela)。黑面狷羚是一類神經質的動物,在影片中也是如此,通常比較怕人;當您在東非看動物的時候,越野車一般很少可以接近它們。

小獅子與其他小動物

辛巴小時候與其他小動物快樂地生活玩耍,他與小獵豹一起奔跑,在水邊與小象戲水,還有小河馬、小黑犀、小長頸鹿。他為了躲避犀鳥沙祖(Zazu)的監護,混進了幼年的普通鴕鳥(Struthio camelus)的群體中,成群的條紋獴(Mungos mungo)也簇擁著辛巴。還有一大群織雀(Ploceus),把沙祖帶跑偏了;織布雀飛得太快,無法鑒定是什麼種。

沙祖(Zazu)。照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條紋獴。攝影·吳海峰

辛巴在吃昆蟲長大期間,他有了一批「飯友」。前邊提到了黑紅象鼩、鷲珠雞;此外還有土豚(Orycteropus afer),字幕居然寫成了「土豬」;若按照塞倫蓋蒂分布區算的話,那隻嬰猴應該是東非比較常見的塞內加爾嬰猴(Galago senegalensis),亦稱小嬰猴,不過它只在夜晚活動,白天則躲在樹洞里睡大覺。

蝠耳狐(Otocyon megalotis)亦稱大耳狐,它們的牙齒簡單,是一種以白蟻為主要食物的狐狸。不過,據研究,非洲東部的蝠耳狐85%的時間為夜行性,非洲南部的蝠耳狐只有在夏季才夜行性,冬季則晝行性。我去過多次非洲,見到蝠耳狐卻只有兩次,那還是太陽已經落山的時候。

犬羚也屬於亂入,居然也一起吃起了昆蟲的幼蟲。它們是一類小型羚羊,生活在稀樹草原的灌叢地帶。在東非可以見到湯氏犬羚(Madoqua thomasi)、卡氏犬羚(Madoqua cavendish)、史氏犬羚(Madoqua smithii)等。

湯氏犬羚。攝影·吳海峰

智慧、膽識、勇敢、忠誠

我非常喜歡的配角是山魈拉菲奇和黃嘴彎嘴犀鳥沙祖。拉菲奇是充滿智慧的老者,並且在最關鍵的時刻開導辛巴,給予他很大的啟迪和幫助。在辛巴和娜娜被斑鬣狗圍困的時候,在娜娜準備逃出去尋找外援的時候,沙祖都義無反顧地勇敢站出來,為他們解圍,掩護他們逃跑。這些行動足以體現沙祖的勇敢與忠誠。

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動物,但拉菲奇可能年紀比較大了,所以故意將他的形象弄得比較瘦弱。在自然界一頭雄性山魈的體重可達25公斤,其面部鮮艷的藍色和紅色,證明了它體格健碩和基因優良;發達的犬齒一旦齜出來,又看上去面貌猙獰,故有「魈」(鬼怪)之稱。靈長類動物都非常聰明,拉菲奇的智慧和膽識在影片中有了很好的體現。最後他拿出自己多年的「打狗棍」,痛打鬣狗們,也叫人稱快!

犀鳥也是一類聰明的鳥類,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非洲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彎嘴犀鳥,它們的體型普遍較小,嘴的彎曲程度比亞洲近親們要更明顯。沙祖是一隻黃嘴彎嘴犀鳥,現在分為2種,分布於非洲東部和東北部的是東黃嘴彎嘴犀鳥(Tockus flavirostris),分布於非洲南部的是南黃嘴彎嘴犀鳥(Tockus leucomelas)。

沙祖在教育小辛巴和小娜娜。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丁滿和彭彭

細尾獴丁滿和疣豬彭彭(Pumbaa)是最有喜感的兩個角色。他們與辛巴相識,正是一群非洲白背兀鷲(Gyps africanus)或黑白兀鷲(Gyps rueppellii)準備把辛巴當屍體吃掉的時候。這裡說的兀鷲,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禿鷲」;這兩種兀鷲現在都被評估為極危級(CR)。

彭彭(Pumbaa)。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丁滿和彭彭從此與辛巴成為了好朋友,可以說,在辛巴最失落、最無助的時候,他們出手相助,為「王子復仇」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細尾獴在前邊已有介紹,作為一種集群的社會性動物,成天跟疣豬混在一起,也是頗有個性的。

彭彭是一頭普通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除了北非撒哈拉沙漠、西非和中非的熱帶雨林之外,它幾乎在非洲大陸到處都有分布,足見其適應性很強。雄性疣豬上下頜均有外露的發達的犬齒,即獠牙,它們力量很大,一旦憤怒,其爆發力、攻擊力絕對讓獅子、花豹「望豬興嘆」!我有一次親眼見到一頭花豹(Panthera pardus)被一頭瘋狂的雄性疣豬頂翻在地,真是領教了疣豬的力量!所以電影中,彭彭背著丁滿將一個個鬣狗掀翻在地,這算是他正常發揮啦!

還有一種沙漠疣豬(Phacochoerus aethiopicus)生活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肯亞的沙漠或半沙漠乾旱地區。

辛巴和好友丁滿、彭彭。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鬣狗其實很可愛

《獅子王》里的反派人物除了刀疤,就是那群鬣狗了。他們的頭頭兒是一隻雌性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名字叫桑琪(Shenzi)。早年的翻譯,經常把鬣狗統一稱作土狼,但其實在鬣狗科中有一個物種確實叫土狼(Proteles cristatus),但它非常溫順,幾乎沒有攻擊力,主要以白蟻、螞蟻為生。

桑琪(Shenzi)。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土狼和其他鬣狗均隸屬於食肉目貓形亞目鬣狗科,換句話說,鬣狗雖然叫狗,但其實它們更接近於貓。除土狼和斑鬣狗之外,還有兩位成員:褐鬣狗(Parahyaena brunnea)和縞鬣狗(Hyaena hyaena)。它們其實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邪惡和可怕。相反地,很多人到了非洲見到鬣狗的時候,都會說它們看上去還是很可愛的,尤其是幼年鬣狗更加「萌萌噠」。

斑鬣狗是典型的母系社會,群體中地位最高的是一頭雌性,也就是桑琪那樣的女王,而且這頭雌性首領的體型也是最健壯的。

很多人覺得鬣狗不勞而獲、貪得無厭,其實這些都是誤解。研究發現,斑鬣狗並不主要以腐肉為食,相反,它們食物中近80%的組成都是自己捕捉而來。我在肯亞見過一次一大群斑鬣狗圍攻普通大羚羊(Tragelaphus oryx)的情況,那是在清晨;但一般在白天的時候,很難見到成大群的鬣狗,基本都分散開來,各自為營。

還有一些提及的動物

在這次「真獅版」《獅子王》電影中,還出現了藍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亦稱歐洲佛法僧。一隻雄鳥帶回辛巴的毛髮作為巢材,然而馬上被雌鳥滿臉嫌棄地扔了出來。肯亞還有一種國鳥叫紫胸佛法僧(Coracias caudatus),它們羽毛的結構折射出來的光線,使它們呈現了異常靚麗的青、藍、紫等顏色。

藍胸佛法僧。攝影·吳海峰

丁滿第一次見到沙祖的時候,誤認為他是Puffin,我看電影字幕里翻譯為「海鳥」,其實這個指的是海鸚(Fratercula)。

辛巴和爸爸提到的Impala是黑斑羚(Aepyceros melampus),但在電影畫面中好像並不多,然而在非洲它們卻是一種廣泛分布的羚羊。

小辛巴還見過變色龍捕捉蜻蜓。變色龍的正規名稱叫做避役,全世界200多種避役,僅馬達加斯加就佔了三分之二;東非也有60餘種。在東非比較常見的變色龍有皮瓣頸避役(Chamaeleo dilepis)亦稱噴點變色龍,細避役(Chamaeleo gracilis)亦稱雅緻變色龍,等等。

有些昆蟲就純屬亂入了。非洲沒有切葉蟻亞科(Myrmicinae)的種類,它們只分布在拉丁美洲,但畫面中多次出現過切葉蟻的鏡頭。我似乎還見到了小辛巴追逐的大甲蟲,可能是一頭雙叉犀金龜(Trypoxylus dichotomus),俗稱獨角仙,這也是中國、日本以及一些南亞、東南亞國家的種類。

最後聊主角獅子

在西方世界,獅子一直以來被尊為「百獸之王」;但是在東方,則將老虎尊為「百獸之王」。即使國人說起獅子,我們似乎也很了解,但《獅子王》里的獅子們卻不符合自然界中的真實所在。

一個獅群,一雄多雌。辛巴和娜娜,明明就是親兄妹,後來墜入愛河,違背常理;如果娜娜不是辛巴的親妹妹的話,木法沙早就會把娜娜殺死了,這是在獅子中經常發生的弒嬰行為,殺的不是自己的親骨肉,而是上一個獅王留下的後代。

成年辛巴。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成年娜娜。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辛巴戰勝刀疤,重新成為國王,但這事兒也很尷尬。獅群中的雌性通常會留在群體內,而雄性都要離開原來的家庭,重新尋找其他獅群,並去爭奪王位。

《獅子王》的故事來源於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也被稱作《王子復仇記》。故事在人的世界中很正常,當完全成為獅子的世界的時候,就會有各種違背自然的情況出現。

在觀影的同時,我們來了解一下野生動物的本身,會讓我們對大自然有更深刻的認識。

斯瓦西里語小知識

山魈拉菲奇經常說科薩語(Xhosa),這種語言是南非的主要語言之一,也是官方語言之一。而山魈僅分布在中非的喀麥隆、剛果、赤道幾內亞和加彭;一個生活在中非的山魈會說南非的話,就足見其十分了得!

凡是去過肯亞的朋友,我相信對《獅子王》中的斯瓦西里語(Kiswahili, Swahili)一定特別有共鳴和感覺。影片中充斥著斯瓦西里語,因為幾乎所有角色的名字其實都是斯瓦西里語。

歌曲中的「Hakuna Matata」就是「沒有問題」、「不必擔心」的意思。辛巴(Simba)是「獅子」;媽媽沙拉碧(Sarabi)是「幻影」;拉菲奇(Rafiki)是「朋友」;彭彭(Pumbaa)是「傻瓜」;桑琪(Shenzi)是「野蠻」……

沙拉碧(Sarabi)。圖片來自迪士尼公司

最後,請欣賞Beyond樂隊的斯瓦西里語歌曲《Amani》,歌詞Amani, Nakupenda, Nakupenda Wewe, Tunataka Wewe,就是和平,我愛你,我愛你們,需要你們。

致謝: 感謝吳海峰先生提供《東非野生動物野外手冊》(即將出版)里的照片;感謝王傳齊先生協助搜集劇照。

作者:張勁碩

編輯:蘇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的精彩文章:

海南坡鹿保護記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科學技術委員會第五屆委員代表大會成功召開

TAG: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