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流傳一首詭異童謠,相士嘆道:不好,曹操要復活了!果然應驗

明朝流傳一首詭異童謠,相士嘆道:不好,曹操要復活了!果然應驗

在中國古代,曾流傳著一種特殊的謠言形式——政治童謠。區別普通的童謠,政治童謠往往以讖緯之術與現實相結合,對未來政治發展進行預言。藉助兒童之口,這種朗朗上口的謠言流傳極快,能以很快速度蔓延全國,造成群眾性的恐慌。

此外,某些政治童謠的預言非常準確,實在了令人驚嘆。例如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民間就流傳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謠。實際上,這個童謠玩得不過是個拆字遊戲,「千里草」實際就是「董」字,「十日卜」就是「卓」字。這首童謠的實際意思,就是詛咒董卓早死。

果然過了不久,董卓變為親信呂布所殺,印證了童謠的預言。

到了隋末,政治童謠又一次顯現了威力。竇建德,是隋末起義群豪之一。在出征虎牢關,與李世民對壘前,竇軍中突然流傳有這樣一首童謠:「豆入牛口,勢不得久。」結果竇建德行至牛口渚,果然慘敗於唐軍,不幸被李世民俘虜。

實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這種政治性的童謠還有很多,古代人對此深信不疑。因此,歷代朝廷都十分重視這種童謠,甚至會專門派官員去民間「風聞」,採集這些童謠,並讓方士和相士進行解讀,用以未雨綢繆。

天啟年間,朝政敗壞、外夷相侵,伴隨著嚴重的自然災害,曾經強大的大明王朝有土崩瓦解的危險。根據《明史·五行傳》記載,當時民間突然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

「鄴台復鄴台,曹操再出來。」

所謂鄴台,就是曹操稱魏王時,在鄴城建造的三座高台——冰井 、 銅雀 、 金虎 三台。其中 銅雀台最有名。這首童謠的含義與字面意思一樣簡單,就是曹操馬上要復活了。然而這裡的「曹操」到底是指什麼,大家一直有爭議。

有些官員和相士認為,這裡的「曹操」明顯暗指當時的大宦官——魏忠賢。早在南宋時,曹操就已經被官方視為亂臣賊子的象徵。明朝初年,當小說《三國演義》面世後,曹操的形象更是降入谷底。因此有人認為,在朝中或許已經出了一個像曹操一樣的「大奸臣」。從天啟朝的政治局勢看,此人肯定就是當時的「九千歲」魏忠賢。

在天啟時代,魏忠賢可謂是權傾朝野,天啟帝忙於木工,幾乎將所有朝政都交給魏忠賢處理。此外,天啟帝在賜予魏忠賢爵位時,竟模仿東漢獻帝頌揚曹操的「九錫文」,這不能不讓人生疑。同時,魏忠賢的姓氏與曹操的封爵一樣,都是「魏」,更是實錘了那首「曹操再出來」的童謠。因此東林黨在對抗魏忠賢與閹黨時,就曾拿這首童謠大做文章,說魏忠賢與曹操一樣,要謀權篡位。

然而事實卻證明,這個魏忠賢其實並不是童謠暗指的主人公,「曹操」實際另有其人,他便是有「曹操」這個綽號的大流賊——羅汝才。

在明末西北民變中,最出名的無疑是李自成和張獻忠,而緊隨其後的便是羅汝才。在明末農民戰爭中, 他的實力僅次於李自成、張獻忠而居第蘭位。他足智多謀、陰險狡詐、反覆無常,因此獲得了「曹操」的諢號。

在戰鬥中,羅汝才曾自領一軍,到處燒殺。其後,他的兵鋒為明將洪承疇所阻,被迫接受「招撫」。然而羅汝才並非真心投降,受撫不過是他的緩兵之計。崇禎二年(公元1639年),羅汝才再次反叛,他依附張獻忠轉戰四川、湖廣、河南。

但到了第二年,羅汝才再次背叛,他脫離了張獻忠,投靠了李自成,自稱「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與簡樸、不好女色的李自成不一樣,羅汝才好奢侈,光姬妾就有幾十個。除此以外,羅汝才胸無大志,他之所以起兵並非為了爭奪天下,而是為了滿足他對財富、美女的貪慾。因此,李自成非常看不起他,經常暗地裡罵道:「酒色之徒也」。

1642年,李自成突然發現羅汝才與明朝大將左良玉有所勾搭,似乎又想「反正「。為了解除後患,李自成設置了一場鴻門宴,將羅汝才及其親信全部誅殺。而羅汝才的四十萬大軍,也落入李自成之手。

總之,在《明史》看來,「曹操再出來」的童謠確實應驗了。因此才會評價:「賊汝才自號曹操,此其兆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陶陶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殺虎者為何被稱為英雄,而不是罪犯?只因古代有種可怕的災害
青海挖出數枚竹簡,解開歷史真相,學者:難怪諸葛亮必須殺死馬謖

TAG:陶陶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