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四百年前,他從異國他鄉竊回一物,華夏人口從此進入九位數時代

四百年前,他從異國他鄉竊回一物,華夏人口從此進入九位數時代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不是每個人都會被歷史銘記。歲月長河中總有很多人被濤濤江水淹沒吞亡,但他們所行功績卻如同水底卵石,任它潮起潮落,我自巋然挺立。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中國歷史上走私的「番薯大王」,他是無論歷史風雲如何變幻,都抹之不去的豐功偉人——陳振龍。

說到陳振龍,多數人應該都是一臉懵,不知所謂者何人,但要說到番薯,估計基本都是吃過的。即便是對番薯這個詞不熟悉,那你一定也知道地瓜、白薯、紅薯,總之是同一種實物、不同的叫法而已。

而吃過番薯的人,不認識陳振龍,多少就有點「吃水忘了挖井人」的嫌疑。在了解陳振龍之前,不妨先介紹一下番薯,番薯什麼時候有的呢?源自哪裡呢?

中國歷史最早的番薯記載出現在明朝,是從呂宋(今菲律賓)進口的,這裡是西班牙大帆船往返太平洋兩岸的始發站,地理大發現之後,很多原產美洲的作物經由這裡,再推廣到全球各地。番薯來到菲律賓後,慢慢成為當地尋常百姓的果腹之物,但此時的中國正處於明朝中後期,華夏大地還沒有機會盼來它的光臨,因為西班牙殖民者為了經濟利益,並不允許它無序的外流,番薯之來中國,還需要一個機會,然而機會,始終是人創造的……

棄儒從商

陳振龍(約1543~1619年),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今福州市長樂區)青橋村人。家裡祖輩多是讀書人,是名副其實的書香門第。

在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陳振龍自小便勤奮好學,本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光耀門楣。可也許是天意弄人,他一直考到二十歲也沒有考到什麼功名,一氣之下遂做出了棄儒從商的決定。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不可想像的,當時的商人雖然有錢,但也只是空有錢資,社會地位遠比官宦人家低。在那個人人都希望靠考中功名光宗耀祖的傳統社會,他這種行為被扣上了離經叛道的帽子。

可能是受不了流言蜚語,陳振龍一家都從鄉間搬進了省城,而他也正式踏上了經商的道路。

陳振龍經常跟著一些商人一起前往呂宋(如今的菲律賓)經商,雖然他人遠在他國,但卻時刻掛懷自己的家鄉,而小時候所經歷的饑荒所帶給他的震撼更是難以忘記。他暗自渴望改變故土田園的饑荒現狀,但苦於無能為力,老天總會眷顧有追求的努力著的人,這話一點不假。

初遇朱薯

人生的轉機發生在他呂宋見到的一種特殊的植物,當時他在經商途中他發現當地居民都在種一種他從來沒見過的當地獨有的農作物,當地人把那個稱為朱薯,興趣大起的他在閑暇之餘經常一個人跑去看當地人種朱薯。

後來他觀察到朱薯十分耐旱,適應能力非常強,最主要的是產量大到令他咋舌。而且在嘗過朱薯以後,他發現這種新奇的東西不光味道甘甜,還尤其抗餓,不過吃一兩個就有飽腹感,而且「生熟可食」。陳振龍忍不住聯想到家鄉的饑荒了,如果有朱薯,又何愁會有饑饉年代!

此時的他已經逐漸萌生了把朱薯帶回祖國的想法。產生這一想法並不奇怪,這和他童年所經歷的有關。在他小時候,他親眼目睹自己老家十年九旱,許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在饑荒嚴重的時候總有人餓的瘦骨嶙峋,慘死路邊,當時這給他幼小的心靈帶來巨大的震撼。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尚且年幼的他渴望改變自己家鄉民不聊生的慘狀。

把朱薯帶回祖國的想法在他心裡一旦落地,馬上頑強滋長,生根發芽。他開始暗自琢磨要怎麼才能把朱薯種植技術學好,然後把它帶回家鄉。

所有事情都是這樣,能想出來容易,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偷學種植

一心想要把朱薯帶回家鄉的陳振龍,開始有意和周圍一些農民打好關係,這讓和他同行的商人十分不解,因為從那些土著農民身上是揩不到任何油水的,對於經商的人來說,眼裡最重要的就是錢。

陳振龍把自己想將朱薯帶回去的想法告訴了自己同伴,可是他的同伴似乎並不能理解他那種心懷天下的寬廣心胸,反而一個個都嘲笑起他來,也有人勸他放棄這種很危險的想法。

的確,當時的西班牙殖民當局把朱薯歸類於管制農作物,不允許私自外流,在當時想把朱薯帶出呂宋(菲律賓)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但陳振龍始終忘不了童年的情景,始終堅定著自己的想法,也不管同伴們的冷嘲熱諷,只是自己一有空就一個人混跡于田間地頭,偷偷觀察朱薯的種植方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長期的觀察下,很快就掌握了朱薯的種植方法,這讓他很受鼓舞,感覺自己距離把朱薯帶回祖國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可歷史總是如此,成功面前總是樹立著一道道屏障,種植朱薯或許不難,把它帶出呂宋可是難於登天,西班牙人嚴禁走私朱薯,關卡把控檢查十分嚴厲。抓住了走私朱薯的甚至可能被殺頭。想走私朱薯帶回祖國無異於痴心妄想,痴人說夢。

想起家鄉因饑荒而民不聊生的慘狀,陳振龍寧願冒著被殺頭的風險也要試一試。

矇混過關

攜帶朱薯回國被認為是一件不可能達成的願景,西班牙人對此防範意識很強,對比之下,陳振龍發現朱薯藤也能種植出來朱薯,而且朱薯藤更雜亂無章,易於隱蔽,被發現的概率比攜帶朱薯被發現的概率小。

陳振龍選擇了攜帶朱薯藤過關,事實證明他的直覺是對的。

陳振龍在當地暗自購買了朱薯藤,之後便謀劃著如何攜帶回國。

第一次他把朱薯藤悄悄的藏在行李中的背簍裡面,經過關卡的時候他強裝鎮定,一副若無其事的模樣,希望能夠矇混過關。可不幸的是被藏在背簍裡面的朱薯藤在檢查關卡的時候被官兵發現了。當時他一時間冷汗直流,一口咬定不知道背包里有朱薯藤,他知道,只是咬牙不認他才有可能脫離危險,若是被查到蓄意走私朱薯藤那他就完了。

第一次的結果最終是有驚無險,陳振龍來不及害怕,迅速著手準備第二次「走私」計划了。

這次他特地採用了一根竹竿用來抬行李,而朱薯藤就夾藏在竹竿事先鑿好的空隙裡面,可是他運氣不佳,計劃又一次失敗了,在官差一絲不苟的搜查手段下,朱薯藤再一次被發現。

他沒有了上次的好運,在官差的羈押下鈴鐺入獄,身陷牢獄的他,不由得心生絕望。難道多災多難的故土田園,上天註定就無法享受到這種美食的眷戀?

這個時候的他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他有點動搖自己妄圖「走私」朱薯的想法了,但童年經歷過的一幕幕凄慘的情景恍如昨日一般浮現在眼前,他有些動搖的內心再一次堅定起來,開始積極謀劃怎麼出獄,他用身上攜帶的零碎銀子賄賂官差,讓官差幫忙聯繫在外的同行商人。後來在同行商人用了大把銀子賄賂當地官員以後,他得以重見天日。

出獄以後他立馬謀劃著下一次的「走私」朱薯的方法。當同行商人得知他在鬼門關回來以後居然不痛定思痛,反而是要再一次進行「要命的勾當」時,紛紛指責他:

「薯珍,亦乎父母雙親?命喪於此,何報育養?以孝為大,何故因此草木負罵?」

聽著同行商人的指責話語,他緩緩地說出了自己從小所見之一幕一幕:

「天降大旱,放眼百里,草木苦死,顆粒無收,野皮凈食,路有死骨。有薯如此,凈數何人?」

或許同行商人是被他的話所震撼,或許是被他的精神所打動,紛紛沉默下去,在他第三次走私朱薯時,同行商人選擇了齊心協力,參與了把朱薯運出去的宏偉計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他又暗自從當地農民手裡購買了朱薯藤。這次他秘密的把朱薯藤包上防水的油紙放在竹筒裡面,然後用繩子把竹筒綁在船舷上,讓竹筒浮在海水裡面(也有一說是他把薯藤絞入繩中)。在同行商人的提點下他一路賄賂沿路官差。

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這次的阻力小了很多,船隻終於載著小小的薯藤和陳振龍們的夢想穿越茫茫大海,駛向了華夏故土。

陳振龍未必是把番薯和種植技術帶回中國的第一人,與他同期,在呂宋(菲律賓)島的另一端,也有一群人在蓄謀著「走私」朱薯,但這群人卻是職業商人,走私不為國不為民計,出發點僅僅是為了私利。登陸中國後,沒有史料記載他們將精力用於種植推廣方面。

而陳振龍則把餘生精力用於它的推廣。

推廣種植

在經歷了7天7夜的海上航行之後,陳振龍在農曆五月終於帶著朱薯藤安全抵達了福州。在六月初旬,由其子邑庠生陳經綸向福建巡撫金學曾稟述朱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穀」,請求官府大力推廣栽種。

巡撫金學曾當時心裡也是沒譜的,畢竟是一種全新的農作物。陳振龍在看到金學曾的猶豫以後,心下憤然,這可是自己拼了性命好不容易帶出來的。如果無法推廣種植,那自己的心血豈不白費!

於是他頻繁向金學曾強調朱薯產量高、易種植、能抗餓的諸多特點,在他一系列的進言下,金學曾最終下定決心同意大面積試種。陳振龍父子倆就在自己家後門「紗帽池」(今福州台江達道)邊隙地試種。

「不及四個月,啟土開掘,子母鉤連,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棗,食可充饑」。

當年十一月,陳振龍之子陳經綸將朱薯呈上去驗視,最終的結果大快人心。金學曾批表:

「准飭各屬,依法栽種。」

萬曆二十二年,當地大旱饑荒,金學曾下令大面積推廣朱薯的種植以此抗災,當時福州各地百姓開始普遍栽種朱薯。朱薯在當年的抗災度荒中做了落下了偌大的名聲,至此福州乃至全國各地開始接受這異國他鄉來的農作物。廣大人民百姓將朱薯名為「金薯」,既為金貴保命之意,又有感念推廣人金學曾之意。

番薯在福州得到成功試種以後,順其自然的就被推廣給全國各地,先是到了杭州、南昌、武昌等地,而各地也同樣獲得試種成功。

番薯不負眾望,為當時饑荒年代做出巨大的貢獻,它的引進也被人所津津樂道,在朱薯的傳播中,名字也漸漸從「朱薯」「金薯」變成了我們所熟知「番薯」,意為番國之薯。

出於各地的文化差異,番薯一開始時並沒有被長江珠三角等地區所接受,至於是何原因,史書上也語焉不詳。而作為番薯的推廣人陳振龍自然是心有不甘,最後他聯合巡撫金學曾二人多次上表朝廷強調出番薯的好處。在時間的推移下,以及朝廷的推波助瀾下,番薯終於得以被更大範圍推廣。

番薯盛世

可惜直到明末,北方地區的推廣種植一直沒有得到深入,我們很難想像大西北的前驛卒李自成能忽悠起一幫吃飽了飯的人民揭竿而起。

一晃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河南、河北等地也開始栽培了。乾隆皇帝於甲午年(1786年)向全國下了「廣栽番薯以為救荒之備」 的詔書。從此,中華各地更加廣泛種植朱薯,而朱薯也不負眾望成為了我國的重要糧食作物。

事實證明陳振龍是對的,番薯的優勢在一次次天災里展露無疑。明末,農學家徐光啟在曾經在研究了番薯的種植技巧和產量以後也總結了番薯「十三勝」。而做為番薯引進人陳振龍的家鄉長樂,當地不但引種番薯最早,而且種植,生產、栽培手段先進,加工歷史極其悠久。

大約在康熙年間,長樂的東山村陳朝范母某氏,發明出了「鐵卷薯刨」,也就是老一輩人熟知的「番薯擦」,番薯擦主要作用是把番薯刨成薯絲,晒乾成「番薯米」貯存。使得一年四季番薯都有存儲,為冬天裡的人們增加了一道美味的食糧。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陳振龍的孫輩陳世元繼承了先祖的遺志,把番薯傳入、試種、示範、推廣和栽培、防蟲、貯存等技巧方法彙編成冊,取名為《金薯傳習錄》。為後入留下了重要的參考文獻,也讓如今的我們能夠更多的了解這樣一位默默無聞的偉人。

康乾盛世,中國人口獲得了突飛猛進的增長,雖然學界對實際人口爭議較大,「以丁折口」的推算方式也不盡然準確,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以番薯為代表的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使得中國人口從這個時節穩定進入了九位數的階段。說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並不為過。

後世為了紀念陳振龍引進番薯的功績,人民在陳振龍的老家在烏石山上建立了「先薯亭」以頌揚他為祖國做出的貢獻,後世的政府還多次出資重新修繕了先薯亭。

在陳振龍的老家福建,紀念陳振龍引進番薯400周年,特地由福建省農業廳牽頭在長樂市召開了紀念大會和學術討論會。

「水稻大王」袁隆平先生不知是否與陳振龍前輩有過神交呢?或許他倆能夠跨過時空,做一次心領神會的對視吧!此時此刻,想來「番薯大王「陳振龍老先生的在天之靈,一定也會得到心愿得償的莫大慰藉吧。這盛世,是否如您所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來現實 的精彩文章:

古人俗語說:一人不進廟,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樹,指的是什麼?
風光秀麗、人口很少、石油儲量驚人,這個國家的經濟已到崩潰地步

TAG:歷來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