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劉光啟獎學金」在澳門城市大學設立

「劉光啟獎學金」在澳門城市大學設立

已故著名古書畫鑒定大家劉光啟的家屬及學生自2019年在澳門城市大學設立「劉光啟獎學金」,支持該校藝術學及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獎學金簽約儀式於7月15日澳門城市大學舉行,副校長孔繁清教授、教務處長蔡智明、劉光啟先生家屬代表劉維傑及學生代表趙強出席了是次儀式。

孔繁清副校長代表大學與劉維傑先生簽署了獎學金捐贈協議,並對劉光啟先生家屬及學生樂善好施、卓育菁莪的善舉表達了衷心的感謝,並代表大學回贈了感謝狀及紀念品。

劉光啟先生

劉光啟(1931-2019)出生於河北省冀縣,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首批委員之一。據國家文物局1986年公布的數據,國家級文物鑒定委員共計54位,精通古書畫鑒定的權威專家僅有7位,其中就包括劉光啟。

在書畫鑒定領域裡,劉光啟素有「劉半尺」的美譽,意在說明他的眼力好,字畫僅打開半尺,即能立判真偽。在七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經劉光啟發現或鑒定的國家一級文物不勝枚舉,如唐摹王羲之《寒切帖》、五代至北宋摹王羲之《乾嘔帖》,宋代范寬《雪景寒林圖》,元代趙孟頫《大洞玉經》、趙孟堅《水仙》、錢選《花鳥》以及明代楊維楨《夢遊海棠城》等稀世珍品。

劉光啟自13歲在北京琉璃廠學徒時,練就了博聞強記的過人本領。學徒出師後入職天津金石山房書畫店。他曾師從吳玉如、龔望等碩儒讀書,可以整部地背誦《論語》《孟子》。1960年進入天津市文物公司工作,1970年調到天津市文物管理處。曾任天津市文物出境鑒定組組長、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國家文物局評出21位「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劉光啟是天津的唯一代表。劉光啟故去後,國家文物局發唁電,說劉光啟先生去世是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重大損失。

據悉,「劉光啟獎學金」是澳門城市大學繼「吳祖光、新鳳霞獎學金」之後設立的首個以國內著名文物鑒定家命名的獎學金,拉開了該校擬設立文博專業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的序幕,可謂意義非凡。校方將負責獲獎學生的評定工作,並於每年年底向捐贈者通報經評審產生的獲獎學生名單,由劉光啟家屬及學生代表在每學年9月份的開學典禮上共同頒獎。劉光啟的學生代表、澳門文物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指出,愛國愛澳,品行端正,成績優秀,是獲獎學生的基本條件。

劉光啟:神眼劉半尺

「書畫鑒定是一輩子的事業」,著名書畫鑒定家劉光啟已經執著地堅守了70年。他的眼力一直為業界所稱道,被譽為「神眼」、「劉半尺」的他為國家鑒定,找回的文物不勝枚舉,榮獲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稱號,從這一點來說他是富有的,但他又是清貧的,因為他幾乎從不收藏,粗茶淡飯,生活樸素,心態平和。在劉光啟看來,書畫鑒定就是他最大的精神財富。

劉光啟先生

70年的堅守

「十年能出一個梅蘭芳,但出不了書畫鑒定家。你是做書畫鑒定的材料,堅持住,別改行。」多年前老師激勵的話語一直是他堅持的動力。當時,十幾歲的劉光啟進入琉璃廠鑒光閣學徒,劉九庵也在琉璃廠的悅古齋學徒。誰也未曾想到,他在這個領域裡一待就是70年。從劉光啟的題詩也能看出他對於書畫鑒定的堅守,「書畫鑒定比較難,終身精力學未全。如今年老方成悟,三分人力七分天。」

從文物商店,天津市文物處,直到現在,劉光啟依然日日與字畫為伴。「劉半尺」、「神眼」的稱謂並不是憑空得來,除了博聞強記的先天優勢,更有從未間斷的勤學苦練。當年在「文物清理小組」工作的十幾年時間裡,劉光啟參與整理文物220萬餘件,這種難得的「過眼」經歷不但提升了他的眼力,也奠定了他在書畫鑒定領域的地位,他曾歷任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文物出境鑒定組組長、天津市文化局文物處研究員、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他也是最早一批進入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委員,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在世的國寶級鑒定大師之一。

2009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徐邦達、耿寶昌、王世襄、劉光啟、吳良鏞等21位終生致力於中國文物事業、成就卓著、德高望重的專家「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榮譽稱號。啟功曾被問及這樣的問題,「先生百年之後,誰能勝任書畫鑒定工作呢?」啟功先生笑答,「天津文物處的劉光啟。」這一系列頭銜和光環,是對劉光啟的一種肯定和榮譽,更是他肩上的職責和重任。

搶救文物功不可沒

幾十年來,劉光啟憑著過人的眼力,發掘或鑒定的國家各級文物不勝枚舉,比如元末明初楊維楨的《夢遊海棠城》、宋人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六朝寫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西晉人寫經《羯摩經》、唐摹王羲之《寒切帖》《乾嘔帖》、宋代泥銀書《妙法蓮華經》、元趙孟監《大洞玉經》、元趙孟堅《水仙》、元錢選《花鳥》等國寶級文物。這些珍寶大部分都收藏在天津博物館,不少已經成為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不少國寶級文物都是劉光啟從廢紙堆里搶救出來的。他從造紙廠搶救回的文物不乏六朝、隋唐寫經、元明清名畫等。其中,六朝寫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劉光啟不經意之間在農村廁所里發現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天津查抄的文物字畫多達220萬件,劉啟光將它們一一鑒定、登記、分類、整理,並從浩如煙海的文物中發現了許多國寶,為國家挽回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故宮流失的國寶重器——王羲之《乾嘔帖》就是劉光啟從堆積如山的紙堆中發現的。可以說,他對於文物的搶救發掘功不可沒,但支撐他的不只是眼力如炬,還有他對文物事業的職責與堅守,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敬畏和信仰。

清絕拔俗是此君

「清絕拔俗是此君,文人鍾愛意欣欣。只緣勁節天生直,風韻蕭疏卓不群。」劉光啟的這首題詩就是他高風亮節的真實寫照。他是書畫鑒定的大家,閱書畫精品無數,眼力過人,如果介入收藏,財富積累肯定不可想像。但他卻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越雷池一步,「古玩行的規矩不能破,而且這也不是做人的道理。」

藝術品市場的參與人群不斷擴大,文物專家的有償鑒定也是水漲船高,但劉光啟對此並不在意,從不收取鑒定費、拜師費,鑒定只是他的樂趣罷了,「貴真守誠」一直是他堅持的原則。在劉光啟看來,「做鑒定不能跟錢掛鉤。就像天平一樣,錢的一邊重了,業務水準就輕了。」對於這位鑒定大師來說,即便是粗茶淡飯,內心卻依然感到富足,因為書畫鑒定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精神。

劉光啟鑒定方面的造詣不言而喻,他對於後學的栽培和提攜也是有目共睹,曾應邀赴台灣大學講授書畫鑒定知識,受到廣泛歡迎和關注。令人驚嘆的是,全國文博系統的很多業務骨幹都是劉光啟的學生,不少得意門生幾乎都已成為各自領域的有成就鑒定專家。他的學生為有劉光啟這樣的恩師自豪,劉光啟也為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弟子驕傲。從中國文物網顯示的資料看,比如李凱,長期從事書畫鑒定與研究工作,現任天津文博院院長、天津博物館副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魯力,從事書畫鑒定近30 年,現任南京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文物鑒定徵集部主任,研究員,也是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趙強,曾任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北京匡時拍賣公司副總經理、翰海拍賣公司高級顧問等,現任澳門文物保護協會理事長,從事古代書畫及佛教文物鑒定逾30 年。在趙強看來,劉光啟先生雖然已經84 歲高齡,但一提起徐邦達、劉九庵等鑒定大師,言談話語之間,都是充滿敬重的,這讓他十分感動。從恩師身上,他們學到的不只是書畫鑒定的技藝,還有做人的道理和原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藝術 的精彩文章:

《龎均論油畫技法與創新》新書出版,呈現其創作過程的思路和線索
書法的味道,是時間慢慢熬出來的

TAG:人民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