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為一件小事情緒崩潰,這次失敗的溝通,讓我重新思考了抗挫力

孩子為一件小事情緒崩潰,這次失敗的溝通,讓我重新思考了抗挫力

作者:吉吉,美國註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

上上個周末,偶然路過一家陶藝館,一問,3歲以上就能玩,小葉子也說想試試,就帶她體驗了下。

我自己沒玩過,預計小朋友可能會玩得一團糟,沒成想,她一上手就挺有范兒的,不到5分鐘,直接要成型的節奏

反倒是我,能把一大坨泥巴直接弄飛出來。我還感慨,哇,又一次被娃碾壓了!

只是,此處必須有轉折啊,怎麼可能就這樣皆大歡喜、帶著作品愉快離開呢?

小葉子本來差不多做好了,老師可能想著不限時,這才5分鐘,不如讓孩子多玩一會兒、再換些造型試試,就插手改了改。

可這不是小葉子想要的,她還是想做碗,可小手不那麼聽使喚了,這坨泥也好像和她作對一樣、越來越亂糟糟,剛巧這個時候老師又顧不上她,去招呼其他新來的孩子……

小葉子開始撅嘴,和我生氣地說,「我不會做!我不要做了!」

我試著去安撫,一開始也挺有耐心的:

「寶貝,你看你剛才一上手就做了個很像的形狀,已經很厲害了,不用做得很好呢!」我是發自內心這樣想。

「我不會做!」她不買賬。

「你看媽媽剛才,做得比你差好多啊,我第一下就飛出去了。」我又試圖用自己的挫敗經歷,來幫助孩子建立信心,「你要不要再試試呀?」

「不要!我就是不會做、做不好!」好像沒安撫成功,還更生氣了。

我又抱著她,「嗯,你覺得沒有之前做的好了,很沮喪,不想再做了是不?你看旁邊的哥哥姐姐,你覺得他們做得怎麼樣?」

那倆孩子都是上小學的模樣,做得也都不穩不好看,不過一直有在試、一遍又一遍。

小葉子還是把頭悶向我懷裡,「我不要!」

我有些急了,擔心這是孩子「抗挫能力」太弱,想繼續引導孩子關注在「練習」、「進步比結果重要」、「堅持就會做得越來越好」上,可她還是沒被激勵、拒絕再嘗試,還提出要離開這兒、去玩其他的,我說回家,她也不同意。

「不能你說不玩就不玩,也不能你說玩什麼就玩什麼!」趕上小魚兒哭了要喝奶,我越來越煩躁,起身想帶她離開。

結果呢,小葉子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既不讓我喂,也不願意繼續玩陶藝……

我尷尬極了,安撫兩輪無效,決定帶她離開。帶不走啊,我就把她抱起來,邊往外走、邊有一股洪荒之力想要爆發,「不來這裡你還沒事!我以後不敢再帶你來玩了!」

小葉子看我真生氣了,邊大哭邊用求饒的口氣說了這樣一句話:

——「媽媽,我一定能做好,我一定能做好!」

聽到這話,我難過極了,意識到我的話說狠了,而且:

她竟然還以為,我是因為她陶藝做得不夠好才生氣,同時我又很心疼,擔心她什麼都想做得完美、如果覺得不完美就想放棄的話,實在不是什麼「好」思維啊!

被娃弄的我也挺沮喪的,感覺能量沒了大半,後來讓小葉子去淘氣堡玩了,我緩口氣,也在思考「抗挫力」這個事兒,

抗挫力的官方定義是,一個人的心理彈性能力(Resilience)。

彈性這個詞兒很有意思,它強調的是從挫敗中「復原」,而不是「對挫折無感」。

所以,我們其實首先需要允許孩子挫敗、接納她在當下的種種崩潰,讓她有足夠的時間去「體驗」失敗的滋味,而不是著急把她拉回到多麼積極、陽光的軌道上。

回顧我和孩子的溝通,我太著急「教育」和「鼓勵」她了,這沒有錯,但時機不對孩子遇到挫折崩潰的時候,是聽不進去任何道理的,這個時候,她只需要簡單、純粹的共情,或者陪著她、保持沉默就好。

再說「感覺挫敗」,以大人的角度,我確實覺得陶藝做不好太正常了,還是第一次做嘛,本能的就想說,「這有啥好挫敗的。」

挫敗感,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多大的事情才算,挫敗其實是伴隨式的,不需要刻意去製造什麼困難,只要你想做得更好更卓越,你就可能感覺挫敗,比如:

0-3歲:

第一次學爬、怎麼都爬不過障礙;

走路踉踉蹌蹌老是摔倒;

怎麼比劃怎麼說大人都不明白;

拼圖拼不上、玩具玩不懂;

書看不明白、聲音按鈕按不響;

特別著急還是尿了褲子……

3-6歲:

幼兒園排練節目自己落選了;

老師把貼紙給了別的小朋友自己卻沒有;

唱歌忘了歌詞還走了調;

竟然跑不過比自己個子還矮的同學;

幾個簡單的單詞媽媽教了好幾遍還是學不會……

6-18歲:

沒考到心儀的成績;

班上的誰誰誰魅力比我大,同學怎麼都喜歡和他玩;

中意的女孩子不願意理自己;

努力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20、30 :

擇業、就業、戀愛、婚姻、育兒、隔代矛盾……

我們尚且會因為孩子發脾氣了、工作不順、和老公吵架這些小事感覺挫敗,要知道,在孩子的眼中,那些我們覺得很小很小、不值得挫敗的事情,還真是心頭上的一根刺呢。

花時間安慰我:

「果果也這樣,總想做第一名之類的,早教班手工貼小碎花,她非要把所有的材料都黏上、黏完美,不願意跟著老師流程走,結果全班她做得最慢,下課了就跟我說,以後再也不來了,因為自己做得慢。」

是啊,當我們真正置身孩子的角度,才有可能去感同身受這份「挫敗」,發自內心的包容,才可能幫助孩子有勇氣邁出「復原」這一步,而且,這是個過程,一關闖過還會有另一關,千萬別著急在當下就逼孩子必須面對、必須原地爬起。

——讓她在挫敗里待一會兒,沒什麼。

如果可以,我們盡量給孩子能力範圍內略高一點點的挑戰,不要一下子過大,像陶藝則這種新事物、不確定孩子反應如何,可以打個預防針,告訴孩子:都有什麼流程、可能出現什麼狀況、預期的結果是什麼。

這樣,可以及時的調整目標、降低孩子的預期。

對於已經感受到挫敗、處在激烈情緒中的孩子,看見她、肯定她、陪伴她,媽媽的懷抱、或是讓孩子感覺好點、能「積極暫停」的角落,都可以去待一會兒。

而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在孩子情緒平穩後跟孩子復盤、回顧整個受挫的過程,幫助孩子提升認知、鼓勵她再次嘗試

我和小葉子的對話,是在當晚臨睡前進行的。

「今天下午做陶藝的時候,你哭了,是因為你覺得做得不好嗎?」

「嗯,我老是做不好,老是壞掉。」

「嗯,你很希望能做好、然後像那個小姐姐一樣,做好了晾乾再上色是嗎?」

「嗯。」

「我明白,做不好是挺難過的,那你喜歡有一個自己做的小碗嗎?」

「喜歡。」

「嗯,好像隔壁坐的小哥哥也在做小碗,我們走的時候,他有做好嗎?」

「沒有。」

「那他還在繼續做嗎?」

「嗯。」

「他有哭著說不再做了嗎?」

「沒有。」

「嗯,所以哥哥一直在練習,泥巴廢了就再撿回來,是嗎?」

「是。」

「嗯,所以練習很重要,是嗎?」

「是。」

「嗯,練習就是一次做不好,下次再試試,也許試多了,就能做得更好些了。媽媽也想和你說,下午我生氣,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好,你看我的泥巴也飛出去了呀,而且老師還沒有詳細教你呢。媽媽是覺得,你當時很難過,可以哭,這沒問題。只是,你坐在那邊地上大哭,我們打擾到別人了,而且你還不讓我喂弟弟奶,這也是不對的,知道嗎?」

「知道了。」

「嗯,那之後你遇到困難,願意試試嗎?」

「願意。」

「如果你不想嘗試,又大哭了,咱們需要找個地方,可以嗎?」

「可以。」

「好,拉勾,愛你哦!晚安!」我在小葉子額頭親了親。

當晚溝通的比較順利,不代表孩子就真的在做陶藝這件事上信心滿滿了,我的目的僅僅是希望,能夠重新梳理當天發生的事情,而且盡量問了一些封閉式的、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

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我們在日常中,會如何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感受到:喂,媽媽不是在單方面的「教育」我,她也很願意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試一試呢!

這也是為啥我一個有理科陰影的人,願意陪孩子去做科學實驗、看說明書,這個過程有時顯得我很「笨」,但是是有價值的:

誰能啥都會呢?都是要一步一步來。

而且我們也不用太著急,和老公說了這件事,我覺得他比我佛系多了:

「沒事兒,長大就會好些。」

是的,我們共情了、接納了、復盤了、引導了,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孩子總會以她的方式,邁過一個一個坎兒,再迎來下一個。也許有一天,她的新煩惱就是我當日的角色:也要去鼓勵、陪伴一個「受挫」的小孩呢?

—END—

後續:

其實這事兒過去的下一周,小葉子就又迎難而上了,我們再次去同一家陶藝館完成挑戰!

這一次,她終於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了「小兔子」的陶藝創作,是不是很可愛?

所以啊,別著急,別因為孩子一次受挫就給她貼了「抗挫力差」的標籤,孩子挺努力的,我們放寬心,輕推、支持就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童學館 的精彩文章:

都說要自由育兒,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我心裡很焦慮,怎麼辦?
為什麼我總覺得孩子智力不如我當年?這是誰的鍋

TAG:果殼童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