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記》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時的農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農業神

《史記》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時的農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農業神

我們知道,周朝的始祖是后稷。《史記·周本紀》說后稷是堯舜時期的人物,但這屬於春秋戰國時的附會。那麼,后稷到底是什麼時代的人呢?其實仔細看《周本紀》的話,會發現本身有疏漏,既然后稷是夏朝之前的人,而兒子不窋又夏朝末年的人,那麼后稷不是經歷了整個夏朝四百多年?這當然是說不過去的。不過這也難不倒註疏家,他們認為后稷族世代擔任「后稷」一職,而「去稷不務」的不窋是最後一個社稷。

這段史料來自《國語·周語》,從文獻本身來看當然是通順的,但驗之其他文獻,還是有矛盾存在。同樣在《周語》中,就提到「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那麼后稷到周朝建立就正好是十五世。從《周本紀》來看,先周世系是:后稷—不窋—鞠—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公季—文王—武王,這也正好就是十五世。所以說,早期周人並未把后稷當作一個世職,而僅僅視為是一個人物而已。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呢?其實很好理解,正是因為周人記憶中的真正人祖是不窋。不窋以上是誰已經不清楚了。后稷本身是個擬構祖先,所以列於不窋之上。而戰國時期又將后稷劃入帝嚳時期、堯舜時期,這樣才出現后稷經歷了整個夏朝的情況。換而言之,《周本紀》的周人始祖是五帝后稷、夏末后稷和不窋,但實際上他們在譜系中形成情況卻是相反的,先有不窋、再有后稷、最後才拆分為世代后稷。這正是顧頡剛老主張的「古史層累說」。

《史記》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時的農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農業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古人對於土地和糧食非常重視,由此產生了社(土)神崇拜稷(農)神崇拜,後世用「社稷」代稱國家正源於此。周人一方面以后稷為自己祖先,另一方面保持對后稷的農神崇拜。西周時期尚無黃帝、堯舜的記載,當時最古老的兩位先王就是大禹和后稷。他們說大禹、后稷勤政而死,所以大禹被奉為社神,而后稷被奉為稷神。春秋中期的頌詩《詩經·魯頌·閟宮》提到后稷「奄有下土,纘禹之緒」,成為了大禹之後的人物,代表地位有所削減。

而到春秋後期,大家不再認可只有后稷一個農神,於是就誕生了烈山氏的說法。根據《左傳》,晉人蔡墨稱夏朝之前的稷神是烈山氏之子柱,而商朝開始的稷神才是后稷。也把后稷的時間段限定在了夏朝之後。《禮記》有類似記載,惟「烈山氏子柱」作「厲山氏子農」,「烈」「厲」通用,「烈山」大概本來說的是燒山墾殖,代表的是一段社會進程;但是被通假「厲」後,就慢慢與春秋厲國附會上,成為厲地(今湖北隨縣)一帶的祖先神。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諸子為了托古改制,對於古史有不同的擬構,神農傳說由此大盛。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這種,明顯原型不是一個氏族的名稱,而是一段歷史進程的縮影。這樣的擬構不能說完全是正確的,比如目前沒有證據人類住過樹上,但農業一定是有起源的。神農氏就這樣被製造了出來,並且取代了烈山氏成為最早的農神。此時神農氏與炎帝還尚無瓜葛,《史記·封禪書》曰:「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這分明當作兩家。

《史記》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時的農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農業神

但是在漢代,神農卻與炎帝合流了。大概傳說神農是黃帝之前的部落,而炎帝又是黃帝的手下敗將,所以在《世本》就有了「炎帝神農氏」的說法。炎帝一作赤帝,在五行中本屬南方,而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厲國也在南方,所以炎帝又與厲山氏合流。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就提到厲山氏就是炎帝,到今天隨縣厲山鎮還有「神農故里」和「神農祭」。神農因為與炎帝合流,重要性全面碾壓后稷,作為周人始祖的后稷,反而默默無聞了。

后稷身份從高到低的變化,還可以反映在《周語》中。在《周語》中,西周有「后稷」一個官職,作為農業生產的主管,但其地位卻比司空、司徒、太保、太師、太史、宗伯這些都低,這當然不是西周的現實制度,金文中不存在「后稷」這個官職,只能是春秋戰國的擬構。西周時期后稷是周人的祖先神,怎麼可能淪為一個中等官職稱號呢?

實際上,后稷與神農一樣,都是從神轉化為人的。當然,在古史傳說中,神與人經常互相轉化,人被神化、神被人化,這都很常見。比如關羽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但在後世被尊為武聖人,可以說是從人轉化為神的。但還有一種人物,從最早期記錄開始,就沒有多少真實事迹。雖然不窋以上肯定還有其他先祖,但是通過對后稷文獻的分析,這些基本都來自周人的神化。周人真正記憶中的先祖是不窋,又把崇奉的稷神改造為后稷,才列為最早的祖先。

《史記》中周朝始祖后稷是五帝時的農官,但其原型是最早的農業神

顧頡剛先生在《答劉胡兩先生書》中提出的「四個打破」的觀念,即「打破民族出於一元的觀念」、「打破地域向來一統的觀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打破古代為黃金世界的觀念」。既然后稷的原型只是稷神,那麼他不屬於現實任何一個時代。《史記》中對大禹后稷身份和經歷的記載,當然是屬於可推翻的非信史範疇,不能作為上古史和西周史對待。但並非說這些記錄毫無價值,只不過體現的更多是戰國秦漢儒家「大一統」和「法先王」的政治哲學。

《竹書紀年》說「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淮南子》說「后稷壠在建木西,其人死復甦,其半魚,在其間」;《易林》說「稷為堯使,西見王母,拜求百福,賜我嘉子」。這些后稷在儒家經典之外的n種面貌,也都是後世的傳說,沒什麼可信度了。

(本文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005)



作者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出版著作《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網易歷史頻道等紙刊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