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為何一些人招蚊子?體表菌群是關鍵,其產生的化合物吸引蚊子

為何一些人招蚊子?體表菌群是關鍵,其產生的化合物吸引蚊子

炎炎夏日,居高不下的氣溫讓人們心煩意亂之外,伺機而動的蚊子們也讓煩躁的情緒不斷升級,特別是疲憊不堪的人們躺在床上、即將入睡之時,囂張的蚊子們會「嗡嗡嗡」的飛過耳畔,落在肩頭、手臂或小腿的肌膚上,只要半分鐘左右的時間,皮膚上就會鼓起一個越抓越癢的紅疙瘩,此後,人們的睡意一掃而空,心頭僅剩一股怒火。一般情況下,雌性蚊子最為中意的溫度為29℃,它們的活躍度和攻擊性會達到峰值,找尋著人們的體溫和二氧化碳而進行一次又一次的襲擊,直至它們從人們(或者其他的動物)的血液中吸取了足夠的蛋白質、確保卵子可以發育成熟,它們才會躲入陰暗的小角落裡。

雌性蚊子的細長口器刺入人們的皮膚之後,為了防止血液凝結,它們會向血液中釋放「抗凝血素」(Anticoagulin)——抗凝血素具有舒張血管和抗凝血的功效——人們的免疫系統認定抗凝血素是一種外來物質,立即生成和分泌一種名為「組胺」的蛋白質,而組胺會引發神經末梢的瘙癢感,所以,雌性蚊子叮咬所引起的紅疙瘩和瘙癢感,實質上是人們的過敏反應。比較煩人的是,抓撓紅疙瘩會暫時緩解瘙癢感,可抓撓的物理刺激會造成組胺分泌的加劇,當人們停止抓撓之後,反彈的瘙癢感會更為強烈。為了驅蚊和止癢,人們用盡了渾身解數,可一些人仍受到了蚊子們的偏愛、而另一些人很少受到蚊子們的叮咬,這種情況引起了昆蟲學家的注意。

昆蟲學家發現,蚊子們的視覺和嗅覺比較敏銳,其觸角上的短毛對二氧化碳、乳酸等等化合物格外的敏感,這是它們探索、感知和鎖定「獵物」的主要器官。基於此,人們身體周圍的氣態化合物就成了蚊子們的「線索」,它們追尋著這些「線索」尋找和襲擊受害者,比如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它們噴出口鼻之後並不會立即消散,而是呈現一種羽流狀的形態,蚊子們置身於二氧化碳氣流中,感受到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一般環境中的空氣,就會順著羽流狀的二氧化碳氣流飛行,順藤摸瓜一般的找到「獵物」——憑藉這個辦法,蚊子們可以探知和鎖定50以內的目標。

當蚊子們的攻擊範圍內存在著多個目標,它們考慮的因素會更多一些,比如人們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否更多、體溫是否更高、汗液的分泌量是否更大、衣服的顏色是否更深等等。昆蟲學家認為,當蚊子們選擇一個攻擊目標時,最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人們皮膚上的微生物群所生成的化合物,這些微生物群會吸收人們的汗腺分泌物、且轉化為易於揮發的化合物,蚊子們的觸角會敏銳的察覺化合物,進而鎖定攻擊目標。

微生物群生成和釋放的化合物極為龐雜,高達300種之多,而且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微生物的遺傳變異,它們釋放的化合物還會不同。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皮膚上的微生物群多樣性與蚊子的叮咬幾率相關,微生物群多樣性較高的男性比多樣性較低的男性更易於受到蚊子們的攻擊,與此同時,微生物群多樣性也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比如一個人在洗澡前和洗澡後,其皮膚上的微生物群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

小考題:你用什麼辦法消滅房間里的蚊子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百卷 的精彩文章:

滅蚊的新方法問世,基因技術再現卓越的效力
恐龍時代的地貌仍可見?巴西一處高原,保留七千萬年前的風貌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