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奔向21世紀,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崛起,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任何發展都是向著人們的需要方向的,糧夠吃了,錢夠用了,交通方便了,這應該就是想要的樣子,但總會有人想念過去的窮日子,似乎很想回到過去,回到六七十年代的窮生活,這又是什麼呢?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再好的東西也有人不喜歡,這就像吃飯,有人喜歡麵條,有人喜歡米飯,偏偏還有人喜歡臭豆腐,就這麼簡單。懷念是一種病,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現狀的不滿意,這種病會越來越嚴重。回憶里的東西,或多或少的都會添加一些意願的美化和修飾,總會變得完美讓人留戀。對於現狀,即便是很美好,也會覺得美中不足,所以幾乎每個人都不滿於現在,過去或未來總是要比現在好一些。

想回到過去的人,對於環境的不滿足,主要是兩個方面,精神環境和社會環境。不可否認,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精神上的污染遠遠大於環境污染,水污染了最多死一些魚和蝦,凈化只需要花點錢,好歹水還有自凈功能。而人胸腔里的心和大腦里的思想要是被污染了,開胸開顱都無濟於事,所產生的惡的後果很嚴重,不管是自私自利還是爾虞我詐,亦或是互相傷害損人不利己,不愁吃穿的花花世界,已經不適合很多人的生存,因為他們不想被牽扯到外面的世界裡,更不想被卷進玩不轉的圈子,躲避是無奈的選擇,既然不能抽身,想想總是可以的吧?於是,在思念中懷念,懷念那逝去不遠的歲月,懷念那個時候的人和那個時代的事,說是逃避也好,認慫也罷,念想總是會有的。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在這種無奈的現實中,有些人只能文縐縐的來一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這個古也不能太遠,歷史書本來就是亦真亦假的裝扮著遙不可及的玄幻,就像是一部電影,鬼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那個年代還不曾遠去,經歷過的人還在,即便是嘴上想說假的,內心是無法掩飾的。那個年代民風淳樸,至少在我所生活的農村是這樣,我住在一個小院子,4戶人家,雖然大人們也會為了地界和家畜有點小口角,但相互之間是坦誠相待的,不會在背後來陰的。我們幾個小夥伴一起玩耍一起上學,誰家的飯先好就在誰家吃,給別家的孩子總是拿大碗,多夾菜。我記得那個時候的農村是沒有鎖的,下地幹活上山砍柴,從來不會用鐵將軍看門,最多就是把門掩起來。假若親戚家有事要走一兩天,才會從抽屜里找出上了銅綠的銅鎖掛起來,鑰匙都是放在門背後,用手能摸到,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秘密,家家都這麼做,這是防止外來的居心不良的人,從來就不妨自己人。餵豬餵雞的也都是鄰居代勞,要用什麼傢具器皿的,自己摸鑰匙開門拿,就這麼簡單愉快。想想現在的城裡人,防盜門上最少有二十個鎖舌,防護網恨不得加裝三層,單元樓里的鄰居,有的住了好幾年還不知道對門的叫什麼名字。見面最多也就打個招呼,請進門坐一會都是一種奢侈。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人是社會群居動物,有人情味才有意思。那個年代人窮,但熱情,物質匱乏但大氣,極度疲倦但快樂,一無所有但不頹廢,吃上頓沒下頓但幹勁十足。走親戚這個詞已經越來越成了負擔,你不願意去,他也不願意來,在彼此的心照不宣中變得冷淡。農村過去都是清一色的土房,明三暗無五,三間房,中間是堂屋,不隔斷,兩邊的房都隔成兩小間房子,由於房子緊張,一般都是沒有客房的。但是,每家每戶都會預留兩條凳子,一張床板,被子都是要洗的乾乾淨淨放在柜子里,這是給來的親戚客人預備的。我記得小時候,親戚來玩,不留宿是不可能的,你不好意思走,主家也不可能讓你走,我們小孩子的任務就是看住客人,一定要留住,不然就要挨打。晚上一頓酒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小孩子喜歡留客人的原因,平時都是粗茶淡飯,這個時候是可以挨著大人們上酒桌的,只為了能狠狠的吃菜,最好是有肉。最懷念的就是過年,每家負責一天的酒席,這是近二十年不變的流程,大年初一開始,其實臘月二十幾以後就開始了,吃殺豬飯,約好日子,同一天把豬都殺了,然後每家一天弄酒席,大大小小的都來,圍好幾桌。每家都變著花樣弄好吃的,最早的記憶里都是土特產菜,因為還沒有菜市場,冬天想吃青辣椒和西紅柿是不可能有的,最多的就是土豆和臘肉,後來鎮上慢慢的有了牛肉和青辣椒,這是過年餐桌上的一道風景。那個時候吃飯都是端著碗串門,似乎有說不盡的話題,你在我碗里嘗一口菜,我在你碗里夾坨辣子,津津有味,沒有誰嫌誰臟。還有好多東西都是公用的,約好每家置辦一樣,你家請木匠做一把長梯子,我家請篾匠編一個大竹筐,他家箍一個大盆,錯開用,省了不少麻煩,又增進感情。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有很大一個原因是環境的惡化和競爭的壓力讓人懷念過去。山裡農村是交通閉塞,生活勞累,但自然環境好,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沒有機器車輛的轟鳴,也沒有排氣管和大煙囪冒出的刺鼻的煙霧,種幾畝薄田,養一群家畜,日出而出日落而息,身體累一點,心情好一點,遠離繁華世界未必就是落伍。城鎮化是一種進步,但也是一種無奈,讓好多人因準備不足而哭笑不得。我現在最想又最害怕的就是回老家,其實那裡算不上是個家了,前幾年父母還在堅守,回去還能看到一些久違的老前輩們,他們不是不想走,是一時半會還離不開那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那裡有他們的青春和希望,是養老的窩,也是最後落葉歸根的地方。城鎮化不用強行改變,自然過渡是最好的進程,有能力的人自己會悄悄的離開,適應不了城鎮生活的會留下來堅守,這是最真實的生活。我問過很多還留在山上的老人,他們都說不是不想走,是走不了,不喜歡城鎮的模式。老人冬天喜歡烤大火,山上有的是柴,他們不烤爐子,就在屋子裡挖一個坑,架上柴,美美的烤,掛一把鐵壺燒水泡腳,再燒幾個土豆紅薯,溫點小酒。旱煙鍋隨意在火爐邊磕,痰也是可以往灰里吐的,抽旱煙的人特別多濃痰,火灰一蓋很方便的。在城裡就不行,光亮的地板磚,容不得吐痰,架上帶煙囪的爐子或者小太陽電暖器,老年人烤的不過癮。老年人喜歡摘自己親手種的菜,吃自己種的糧,雖然也用了化肥,但他們覺得是綠色的,放心的,說糧油店裡的麵粉太白,白的不切實際,沒有自己種出的麥子磨出的有點發黃的麵粉香。人老了格外寂寞,在農村有他們的夥伴,坐在一起說說話,你給我一鍋煙,我給你一片止痛片,大家心裡都舒坦,老了,也沒有爭強好勝的心態了,也沒了你追我趕的能力了,大家一塊抽抽煙,烤烤火,再說一說誰家的地又荒了,誰家又買了小車,再說自己哪裡痛哪裡癢,怕給兒女添累贅,將來想埋在哪裡。這就是真實的農村,真實的老人,他們有自己的活法,一輩子的苦都吃了,也不在乎這一天兩天的束縛的城鎮生活,他們要繼續著農村最後的夢。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至於年輕人,想回到過去的,多半是生活不如意的人,夢想太遙遠,現實太殘酷,爭又爭不過,斗又斗不贏,更沒有所謂的關係,一輩子的努力也不過是給別人做嫁衣。這些人被逼出了消極思想,厭倦了現實,被現實打敗,就像走在冬天的冰面上,腳底打滑,隨時有摔倒的可能,旁邊又沒有人扶你。我們國人的工作有幾個是心甘情願的?又有多少是專業對口的?大家都是為了混口飯吃,干著極不情願的工作,就是為了月底拿一沓遠遠不滿意的工資。其實吧,這也不能怪誰,社會越發達,人們越辛苦,任何東西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人民創造積攢的,社會財富創造需要的是大多數人通過努力創造出來的。越發達底層人越難生存,沒有知識,沒有頭腦,沒有關係,只能憑汗水來證明自己,在干最苦的活拿最低的工資後,越發的覺得不公平。那些年,我們大家都窮,毛主席消除階層差距,人人都在一個平等的層面,你不會笑我窮,我也不會說你沒用,大家一起勞動,一起吃飯,穿一樣顏色的衣服,看不出能力的高低,容易滿足。有沒有能力都是早上扛著鋤頭下地,晚上回來睡覺,不會操心誰又多賺了一筆錢,誰又買了一套房,誰又接了一輛車。而現實中我還在拿著剛好解決溫飽的死工資,為此還累成狗,前方依然充滿霧霾,看不起路在何方。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懷念並且想回到貧窮艱苦的六七十年代

很多人都是活在過去和未來中,忽略了現實,其實是不想承認現實,更不想看到現實中的活得太累又沒有成就的自己。都以為那個年代的人都是一個水平,我不行,我照樣可以混在高水平的人當中,殊不知,改革開放市場自由以後,人和人的距離不可避免的拉開了,肯吃苦有知識有能力的人上去了,這個距離越拉越遠,讓如今的不得志的人無能為力,又想找個借口,既然未來還是遙不可及,沒有任何把握,還不如回到過去,回到那個可以滿足自己精神的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鐘鼓樓 的精彩文章:

如果任由美國一家獨大,對世界是好還是壞?對我們國家有何影響?
天天喊著要學習西方的自由,這種自由有多好?真的適合我們嗎?

TAG:長安鐘鼓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