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頭髮裡面有倫理;髮型裡面有年齡密碼,有身份標識,有文化象徵,有政治立場。

一、古人對頭髮的重視

《禮記》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人們 認為「山以草木為本,人以頭髮為本」。所以,人們都非常愛護頭髮,有時用頭髮代己性命。《呂氏春秋》記載:成湯剪下自己的頭髮來代替自己作為祭品,獻給神明以祈雨;《三國演義》里,也記述了曹操因誤踏良田,違反了自己所定的軍紀,「本當斬首」而「割發權代」。自古以來,頭髮也與愛情、婚姻聯繫在一起。人們把男女間的第一次結合稱為「結髮」夫妻,給新婚夫婦的祝詞常為「白首偕老」;有時還作為愛情的信物。據傳楊貴妃被唐玄宗罰回楊家閉門思過,三天之後玄宗派去察看的人,帶回了貴妃的一縷青絲,玄宗見了凄然不忍,馬上接她回來,從此更加寵幸。

滿族人認為髮辮是真魂棲息之所,視為生命之本,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將士,必將髮辮帶回故里,隆重埋葬,稱「捎小辮」或「金錢鼠尾」。

二、我國男子髮型的三次變化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一)從散發到束髮——從原始自然走向文明,這是髮型的第一次變革。束髮持續了三、四千年。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從原始人不分男女的長散發,過度到束髮,經歷了漫長的階段。這也是人類走向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看髮型識別年齡。古代髮型隱含著一個少男少女的年齡密碼。三四歲至八九歲,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髮,這個年齡段統稱「垂髫(tiao)」。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男孩,會把頭髮中分後在頭頂各扎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叫「總角」。到了十五歲,男孩子們要把總角解開,合紮成一束,即「束髮」。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男孩長到20歲,要行冠禮。冠禮是為貴族男子舉行的加冠儀式,即在宗廟中把頭髮盤起來,戴上禮帽,以示成人。《禮記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除了戴「冠」,還要取「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擇偶成婚的資格。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冠禮儀式

古時女孩15歲行及笄禮,由家長替她把頭髮盤結起來,插上一根簪子。意味著從此結束少女時代,已經成年,可以嫁人了。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及笄禮儀式

(二)從束髮到剃髮、辮髮——這是髮型第二次大變化,由清政府推動的強制性改變。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1、從束髮到剃髮、辮髮的過程

清初,漢人被強制改剃滿族髮型: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這個過程經歷了可以不剃、部分人必須剃到全部必須剃三個階段。其中,降臣孫子獬起了示範和推波助瀾的作用。孫之獬本是明朝官員,一直阿諛逢迎魏忠賢。魏倒台後,被崇禎皇帝削職為民。清軍入關後,孫之獬求官心切,為報新主提拔之恩,他第一時間主動剃成滿族髮型。

清廷剛入關,統治不穩固,一開始並沒有強行統一服飾、髮型。所以每次上朝,滿漢大臣就分開站,漢人穿明朝官服,滿人穿清朝官服。因為孫之獬剃了發,上朝以後主動往滿人大臣這邊站,被滿人推了出來。孫之獬走到漢人這邊,漢人就是不讓孫之獬擠進來。孫之獬被兩邊大臣排斥,惱羞成怒,就擬了一道奏章,向順治帝建議在全國範圍內給漢人剃髮:「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因順治帝年幼,實則大權由攝政王多爾袞執掌。多爾袞深覺其言甚是有理。孫的個人行為剃髮,遂變成政府強制行為。

剛開始實行部分人剃髮,即「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豫親王多鐸入南京城以後曾廣貼告示,大意是:「滿族人剃頭是因為滿族人從小就剃頭。今天清軍攻入南京,我們不強求大家剃頭。但是,那些投降了清軍的士兵必須剃,那些投降或者已經離職的明朝武官也必須剃 。「

隨著滿人統治的不斷鞏固,清廷把漢人是否剃髮看成是否歸順的標誌之一,態度逐漸強硬。 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佔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袞即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下發剃髮令:全國十日內,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和尚、道士除外)。 康熙平定台灣之前曾有和談,一項要求就是「剃髮上岸」。通過摧毀其文化,強加給漢人一種屈服的標識。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2、從反對辮髮到接受辮髮

剃髮令激起了全國漢人的反對、反抗甚至武裝鬥爭。漢人甚至發出「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的吶喊。1645年夏江陰人民為抵制剃髮令,進行了81天的武裝鬥爭,戰鬥異常慘烈,僅53人倖存。江陰抗清將領閻應元的絕命聯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嘉定人民為反剃髮,遭到清軍三次屠城,史稱「嘉定三屠」。

孫之獬因為推行《剃髮令》有功,多爾袞提拔孫去江西招撫漢人,遭到當地百姓的集體抵制,孫無功而返。清廷將其削職為民,打發他回山東淄川老家。1646年,在《剃髮令》的刺激下,山東爆發了農民起義。義軍攻入淄川城,把孫之獬的嘴縫住,將孫亂刀砍死。孫之獬一家百口被憤怒的民眾一併殺死。

隨著滿清政權的鞏固,剃髮、辮髮漸漸成為國人的習慣。當時人睡覺,不忍將辮子弄亂、弄髒,而是統一垂在床鋪外。習慣的力量,可見一斑。這種髮型持續存在了近300年。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三)從辮髮到短髮——髮型的第三次變革,也是由政府推動的強制性改變。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提出禁足、剪髮辮、改服飾、改稱謂、男女同校,作新國之民。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3月5日(正月十七)就頒布《大總統令內務部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民國政府推翻清朝統治後,為什麼不恢復明之前的老髮型,而是推廣剪長發留短髮呢?因為辛亥革命的元老們,多有留學國外的經歷,他們在國外時,很多人已經剪去長發,體會到了短髮的便利。男子留短髮,實際上是從國外引進的髮型。

推廣短髮而剪辮子,同樣遇到了抵制。或以受之父母為由,或擔心清廷捲土重來,許多人特別是普通百姓,拒絕剪辮子。為此,激進學生和軍人上街強行剪髮。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剪辮子,表面上是改變髮型,實際上也是要通過剪辮子,刺激人們發生思想上的變化。剪辮子作為革命措施,也經歷了反覆。1917年,張勳復辟帝制,北京百姓到處尋假辮。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張勳的辮子軍

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先進戰勝落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就連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也順應潮流及時改了髮型。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溥儀

男人的辮子剪去了,辮子作為姑娘的一種髮型留了下來。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女孩的髮型

三、特殊群體髮型——髮型透露著職業身份

1、佛教徒髮型:光頭

剃髮出家是和尚接受戒條的一種規定。佛教認為,頭髮代表著人間的無數煩惱和錯誤習氣,去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去掉了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了一切牽掛。 這樣才能專心修行,達到永恆的幸福,所以剃光頭叫剃度。客觀上,光頭也是佛教徒區別其他教徒的標識。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2、道教徒髮型:束髮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留髮留須。髮型處於自然狀態,能束起來就束,束不起來的短髮,任其披散。

頭髮,是頭等大事;髮型,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3、犯人。給犯人剃光頭,這也是一種傳統。意在消滅個性,強調身份,便於管理。我國現行法律並無明文規定必須剃光頭,允許留寸頭。

幾千年來,留個什麼髮型,都有習俗管著、倫理管著、法律管著。社會發展至今天,給人們充分的解放,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何嘗不是一種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