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心靜自然涼,無上清涼,真有人能做到嗎?

心靜自然涼,無上清涼,真有人能做到嗎?

眼下天氣越來越熱,每天溫度都在30度以上。不少人,坐下即開風扇,睡覺就開空調。不是他們沒有自制力,而是實在感覺太熱。另外一些人,就不用空調風扇,我也在此列。不是我矯情,而是真的覺得沒那麼熱。這個事,說明人是靠感覺活著的。感覺不同,活法就不同。

外在世界,看起來是恆定不變的,但其實因人而異,因心而異。心裡有什麼,就容易看到什麼,心裡沒有,看到了也會視而不見。心裡是什麼樣,看到的就是什麼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蒙上眼睛,冰塊也能燙傷你。

感覺如此重要。感覺,由我們的心支配。心浮氣躁,人必燥熱。心平氣和,人必溫和。心靜氣沉,人必靜好。心理狀態不同,生理狀態隨之不同。心靜下來,氣不躁動,能量向外發散少,所以不熱。這是心靜自然涼的簡單解釋。

當然,這有一個前提,不能有大的體力活動。運動強度一上來,想不熱都難。運動時,心肯定是不靜的。心不靜,必然熱。運動時的熱,是正常的。如果你沒有很大的運動,還是覺得很熱,那就有些問題,可能是你的心,沒有靜下來。心為什麼沒靜下來,說明心裡藏著東西。心裡的東西,最為常見的就是焦慮。

也就是說,心靜自然涼,是特定的心理狀態,帶來的特定生理狀態,它不是時刻如此。睡覺,是最常見的情況。睡覺時,為什麼容易著涼,道理正在於,心靜下來了。心靜氣沉,氣沉下來了,人就不那麼熱了。

我們有個常識,知道人是恆溫動物。恆溫這個詞,誤導了很多人,以為人的體溫真的是不變的。凡事沒有絕對,都是相對的。之所以說人是恆溫動物,是與變溫動物比較而言。變溫動物的體溫,變化幅度較大。恆溫動物的體溫,並不是完全恆定,只是變化幅度小。

中醫理論中的寒熱,就是從溫度變化,來辨證人體的病變規律。這是病理。生病狀態下,人體的溫度,會發生變化。即便是不生病,人體的溫度,也可發生變化。這是生理。舉個常見例子,夏天的美女,穿得都很涼快,你若是心念一動,就會出現生理變化。有些人,能感覺到小腹發熱。

這種情況,是你的心不靜,若是你心靜下來,不會有這種變化。心靜自然涼。從生理規律來看,人一身的溫度,都來源於心跳。心跳既產生血壓,也可直接帶來熱量。有血壓,就有血流,血液一流動,就有了溫度。直接的熱量,是怎麼回事呢,很簡單的道理,無時無刻的心臟跳動,你說熱不熱。動能產生熱能,這是物理學規律。

心臟的熱,會讓體內的水,變成水汽,然後由肺的呼吸傳導作用,帶動至全身,確保了全身的溫度。簡單說就是,身體的溫度,由水的熱量和血的熱量,共同保證。這是生理規律。心理上,意念調動能量,心一動,就有電波,就有能量。心電圖,腦電波,都是實實在在有電的。心熱,全身就熱,心靜,身體就相對涼爽。

靜,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靜止。即便是修為較高的人,止息入定,用儀器檢測不到腦電波和呼吸,也不說明是完全靜止的,只不過是解析度跟不上而已。心靜自然涼,靜,是有高低層次的,涼,也有程度不同。靜的好,就能真正涼爽。靜的不好,可能感覺不到涼爽。

真正的靜,不那麼容易得到,需要長期的訓練。這是慣性定律在起作用。就像一輛一直在高速行駛的動車,你要讓它減速停下來,必然有一個緩衝的時間過程。人體的神經特別多,傳導速度特別快,慣性特別大,要靜下來,真不容易。

一個從來沒有入靜過的人,想要嘗試心靜自然涼,不太可能,因為心不會真正的靜下來。看起來,身體是不動了,心裡也沒什麼活動,但慣性還在。入靜的較高層次,叫做入定,在這一階段,連環境都忘記了,連自己都忘記了,物我兩忘,哪裡還有什麼涼熱之分。

古代人,有一個無上清涼的說法。很多人,將其解釋為清凈,意思是它指代的是心理活動。其實,它也是一種生理狀態。一位練氣20多年的人,原本是化學專業。喜歡用理化規律,來解釋氣。他告訴我,炁是無形之水。

他還說,中國古代修真界所說的真氣、元氣,已被現代科學所證實!美國科學家麥克萊教授,已論證這種真元能量,在熱力學溫度0K,即-273攝氏度時,將以無色液體形式呈現,並提出」真空不空,裡面充滿無盡的能量」,他把這種能量命名為」真空能」、」零點能」,美國政府還專門為其撥專款用於此研究,以為微型機器人提供能量。

老實說,我並不能理解,人體內怎麼可能出現,-273攝氏度的情況。但如果有這種零點能的話,那一定就是無上清涼。其實,即便不能如此理想,但無限接近,則一定可以的。氣體在超高壓狀態下,密度被強力濃縮,可以轉化為液體,甚至是固體,這是物理規律。這種液體的溫度很低,比如乾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體,溫度極低。

修真人士說的那些,先不談,只說說我自己的感受。練氣初期,沒有氣,到中期,感覺有明顯的氣。再往後,不但有氣,還感覺有液體。這液體,是真的像水銀,怪不得古人喜歡說汞。這液體,是真的特別涼快。可能離無上清涼還很遠,但特別的涼爽舒適,這是我自己親身體會的。不過可惜,這個液體,不是每時每刻都有。即便是靜坐,有時候也並沒有。還是我功夫不到家之故。本文由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原創首發,微信公眾號同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誤診誤治這麼多,如何準確判斷身體在好轉,還是病情加重了?
體重的秘密:最好的體重,比標準體重更好!

TAG:身體自我修復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