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代京官為何大多選擇租房?窮是一方面,關鍵還有其他原因

清代京官為何大多選擇租房?窮是一方面,關鍵還有其他原因

買房貴、租房貴是如今北漂一族面臨的最大壓力之一,這種情況其實在清代就已出現。乾隆盛世時期,京城已經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大量的富商巨賈雲集京城,加上數量眾多的王公貴族和在朝京官,住房貴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富商巨賈有錢,王公貴族有權,對於他們來說住房就不是什麼問題。尤其是王公貴族,那都是享有住房補貼的,宅邸也是皇帝欽賜。而對於眾多的漢族官員們來說,處境就較為艱難了。

清代京官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窮,當然那些身居高位或是占著肥缺的另當別論。大部分三品以下的京官日子過得確實不富裕。按照規定,京官只拿俸祿和祿米,雍正以後又有恩俸,但這點微薄的薪水連養家糊口尚且不足,要想置辦房產無疑是痴人說夢。

朝廷在住房問題上是有明確規定的,京官在住房上不享受補貼。而且漢族官員本地者居少,大多為外地人。這一點和滿洲官員不同,他們是旗人,早在清軍入關時,順治帝就給了他們一大波福利,不光分了房子還有大量土地。因此,對於旗人官員來說,再不濟也有自己的房產。

漢族官員除了個別人享有皇帝的賜第外,解決住房問題的無非就是兩個辦法,一是自建,二是自購。但前提都得有足夠的財力,要不家境殷實,要不就是皇帝寵信,再者就是灰色收入多。康熙年間,高士奇、徐乾學等漢官都有自己的房產,乾隆年間也有不少高級漢官擁有房產,這種情況較為少見,因為京城寸土寸金,一般外來的京官很難有如此雄厚的經濟實力。

因此,租房對於廣大京官群體來說是最為適合的辦法。清代的京官流動性較大,很多人任期一滿就會升轉外放,有的年老回籍,還有的是父母去世,須回籍守制,總體來說,一頭扎在京城十餘年、數十年的並不多。因此,租房是京官的最佳選擇。

和一般外地到京城謀生的普通百姓不同,京官租房還是頗有講究的。首先要考慮的還是體面,不管怎麼說,好歹也是朝廷命官,房子太小、太舊配不上官制威儀,蝸居就更無法接受了。因此京官雖然俸祿不高,卻多要租住大宅,再不濟也得要一套像樣的四合院。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有一個花園的宅子就更加理想了。

其次是京城房子周轉率高。京官租房也是要根據身份地位來的,比如一個七品官,也就夠租個四合院。但隨著官階不斷上升,辦公地點的不斷變化,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對住房也就又不同的需求。尤其是對於那些仕途順利的官員來說,幾年搬一次家或是一年搬幾次家也是常有之事。

第三是住的地段要講究。清代的旗人住在內城,漢人住在外城,這一點是無法克服的。但即便是在外城,地段也分三六九等,京官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宣武門外地區,尤其是宣武門南側以及菜市口的南部。

說起來也是有原因的,一來是清代的六部均設於正陽門內,宣武門離正陽門不遠,在此居住上朝辦公都很方便,少了奔波之苦;二來是這裡的文人之氣最濃,因為每到鄉試、會試之年,南北士子進京,走的路線是有盧溝橋入廣安門,落腳處都在宣南附近;三來是宣南地區地廣人稀,風景不錯,明代時就留下很多官宦舊邸,可供京官租用,通俗的講就是有不錯的房源。

第四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封建時代官員多有迷信,住房一定要講究風水。就拿菜市口大街的繩匠衚衕來說,這裡曾住過數十位重要人物,如徐乾學、洪亮吉、畢沅、陳元龍等人都曾寓居於此,晚清就更熱鬧了,李鴻藻、龔自珍、左宗棠、劉光第、蔡元培等人都住這裡。

之所以繩匠衚衕有如此名氣,據說這是北京風水最好的地方之一,是最能出鄉試、會試主考官的地方。據考證,住在這裡的京官,一多半都當過主考官,這麼好的風水,誰不想沾個光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刺殺張嘯林連軍統特務都無計可施,放眼上海灘只有此人可勝任
此皇帝定下殿試製度並世代沿襲,至此進士及第者方稱「天子門生」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