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監憑什麼叫將軍?聊聊唐朝太監統軍那些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中太監憑什麼叫將軍?聊聊唐朝太監統軍那些事兒

《長安十二時辰》是近年來比較考究的歷史劇,也正因為考究比較嚴格,因此劇中的不少細節可能讓人比較迷惑。

比如劇中被李必稱為是郭叔叔的郭利仕,此人明顯是太監的扮相,卻被人尊稱為是郭將軍,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實際上這部電視劇裡面的人名都是有原型的,如郭利仕實際上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大太監高力士,此人則有驃騎大將軍的頭銜。

玄宗之後,太監逐漸掌握禁軍控制權,後期甚至到了可以廢立皇帝的囂張程度,由此使得唐朝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宦禍極嚴重的一個朝代之一。

那麼唐朝太監是如何一步步上位,又是如何控制軍隊的呢?本文簡要分析下。

一:太監將軍

太監,最早稱為是宦官或閹人,指男性閹割生殖器後服務於宮廷的群體。其自先秦時期便誕生了,秦代便有著名的宦官趙高,到東漢時期宦官作為一大政治勢力干政,直接影響到了國家層面。此後三國兩晉直到隋朝,沒有發生普遍性的宦官勢力影響朝政的情況。

唐朝前期,宦官同樣服務於宮廷,但僅限於其正常的職能,沒有形成明顯的政治勢力,也沒有著名的宦官。

長安城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們所稱的太監一詞便是唐前期誕生的,唐高宗時以殿中省為中御府,任用宦官充任太監,少監,通常只有地位較高的宦官才有資格被稱為是太監。到現在的話,我們則將太監和宦官等同視之了。

唐初時設立內侍省(後一度改為內侍監),管理宦官們。此省設「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內侍四人,皆從四品上。監掌內侍奉,宣制令。其屬六局,曰掖庭、宮闈、奚官、內仆、內府、內坊,各局通常設「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

這些宦官們主要為皇室衣食寢居、宮廷用度、文書傳遞等提供服務,統領者品級不高,人數有限,且不涉及軍國大事,故而無法掌權。

到了武則天晚期,由於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因此知曉宮內形勢的宦官為各方所重視,而這些政治勢力在奪權成功後,自然也對有功的宦官大加封賞,宦官勢力開始增大。

力士脫靴

到唐玄宗時期,便出現了史上最著名太監之一的高力士了,此人也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為嶺南大族,官宦之後。因其父獲罪,而被閹割入宮,成為宦官,後以內侍省高延福為養父,改名為高力士。

唐中宗時,高力士結識了李隆基。中宗駕崩後,在唐隆政變中,高力士立有大功,成功擁立唐睿宗為帝,因功封為朝散大夫、內給事。

唐玄宗繼位後,高力士又在先天政變中幫助李隆基剷除了太平公主黨羽蕭至忠、岑羲等人,再度立功,破格提拔為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不久後又升為右監門衛將軍,掌管內侍省事務。

注意燈籠上的監門衛

右監門衛為唐朝設立的十六衛之一,掌宮殿門禁及守衛事,此衛不遙領府兵,單純負責宮廷守衛,屬於是南衙禁軍之列。授予一位宦官為監門衛將軍,可見唐玄宗對其之信任,後者甚至稱「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由於皇帝對高力士極為信任,很多事情都是先呈送到他這裡,小事情自己就解決了,大事才由皇帝裁決。當時大臣、將軍們想要上位都得通過高力士,可見其權力之大。

甚至不光外廷以高力士為尊,身為太子的李亨見到他也得稱其為「二兄」,王子、公主們稱為「阿翁」,駙馬們則稱為「爺」。

天寶七年(748年),高力士加封為驃騎大將軍,成為有最高榮譽軍職的宦官,而唐玄宗常不呼其名,而稱為「將軍」,因此高力士就有高將軍之稱了。

不過高力士雖然武力值不低(善於騎射,一發而中,三軍心服),但卻不承擔將軍的具體職責,更多是一種榮譽頭銜。

可如果說高力士的驃騎大將軍是榮譽頭銜的話,那麼唐玄宗時期的另一位知名宦官可就不一樣了,他的名字叫楊思勖,此人可是實打實的統兵將軍。

楊思勖幼年即入宮為宦官,此人雖然是太監,但卻膂力爆棚,甚於常人。

707年 ,唐中宗通過神龍政變複位成功,兩年後其太子李重俊策動禁軍政變,叛軍逼宮之時楊思勖作為一個太監卻威猛異常,持刀砍翻叛軍先鋒——羽林中郎將野呼利,穩定了局勢,後中宗登城樓促使禁軍倒戈,由此平息了叛亂。

楊思勖因此功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後來楊思勖又在唐隆政變中投向李隆基,因功被封為左監門衛將軍。

唐玄宗開元初年,安南梅玄成起兵叛亂,史載「思勖請行,詔募首領子弟十萬,與安南大都護光楚客繇馬援故道出不意,賊驢眙不暇謀,遂大敗,封屍為京觀而還」,自此開唐朝太監統軍作戰之先例。

開元十二年(724年)、十四年(726年)、十六年(728年),楊思勖又三次統軍出征,三戰三捷,擒殺敵軍超過10萬人,自己也因功升至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

史載楊思勖治軍嚴厲,「將士憚服,莫敢視」,對敵軍極其殘忍,「所得俘,必剝面、皦腦、褫發皮以示人」。內給事牛仙童受賄,唐玄宗命殺之,楊思勖將其「縛于格,棰慘不可勝,乃探心,截手足,剔肉以食,肉盡乃得死」。

可以說楊思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殺人魔王,但是他對唐玄宗卻忠心耿耿,而且征戰記錄全勝,這是皇帝願意重用他的原因。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年過八旬的楊思勖病死於長安宅邸。

唐玄宗時期,內有高力士,外有楊思勖,這兩位太監都對自己忠心耿耿,而且能力都非常強,這使得玄宗認為太監好用,遂大力提拔之,在內廷及外事方面均增大其權力。

玄宗認為,太監是絕對可以信任的,而邊將則未必,因此在開元之後又開太監監軍之先河。如天寶八年(747年),高仙芝征小勃律時,便以宦官邊令誠作為安西軍行軍的監軍。

但唐玄宗想不到的是,任何事情超出了控制便是另外一回事了。

二:亂世魔變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范陽、河東、平盧節三鎮精兵15萬人叛亂,是為安史之亂。

安史叛軍自河北一路南下,兵鋒直至唐朝兩京(洛陽、長安)。玄宗先是派封常清在洛陽募兵抵抗,後又以高仙芝統京城駐軍前往地域,高、封二人雖未安西名將,但手中之兵卻多為市井之徒,難以抵擋叛軍精兵,不得不退保潼關,等待邊軍精銳的到來再進行反攻。

唐玄宗還是以宦官邊令誠為高仙芝軍的監軍,因為跟高仙芝存在矛盾(有說法是索賄不成),邊令誠以「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為由上報玄宗,使得皇帝震怒之下遣使斬殺了高、封二位名將。

高仙芝、封常清被殺後,玄宗啟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為帥,並催促其統軍出戰。無奈之下的哥舒翰被迫出潼關迎戰,結果果然一敗塗地,主力葬送後,潼關大門洞開,唐玄宗被迫帶領禁軍西逃。

行至馬嵬坡時,禁軍發生兵變,楊國忠被殺,楊玉環被逼死,之後唐玄宗在高力士的護衛下繼續向成都進發,而太子李亨則整理禁軍主力,隨後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並在此稱帝,是為唐肅宗。

唐肅宗繼位後,殺掉了逃回的監軍邊令誠。但這不代表唐肅宗厭惡宦官勢力,恰恰相反,肅宗也特別信任宦官,甚至依賴於宦官。

《長安十二時辰》露過臉的李靜忠

馬嵬坡兵變後,一直跟著李亨的宦官李靜忠便是勸告太子早登大統的核心人物之一。唐肅宗繼位後,處於戰亂飄搖的時局之下,可信任的人並不多,但一直追隨自己的宦官卻是這為數不多的人之一,因此便封李靜忠為元帥府行軍司馬,賜名輔國,統領禁軍。

至德二年(757年)唐肅宗和唐玄宗先後回到了長安,李輔國得到了「加開府儀同三司,封郕國公」的待遇,權勢衝天。

當時,太上皇唐玄宗的存在始終讓肅宗心有不安,於是在李輔國的安排下,玄宗待遇屢減,甚至李輔國還率禁軍「幫助」唐玄宗遷居,禁軍在玄宗面前明槍持刀,嚇得玄宗幾次掉下馬來,後來還是高力士呵斥李輔國,才控制住了局面。

但此時高力士已然失勢,不久之後,李輔國以高力士等人從唐玄宗登長慶樓事件為由,將其外貶。寶應元年(762年),唐玄宗駕崩,聽聞此消息的高力士哀痛而亡,年78歲。

唐玄宗駕崩後,唐肅宗也走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當時的張皇后打算利用太子一起除掉李輔國,但太子不從。於是張皇后便計劃廢掉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係。

得到消息的李輔國率禁軍保衛太子,併入宮搜殺張皇后和越王李系等人,兩天後唐肅宗駕崩,有說法是驚懼而亡,此時距離玄宗去世只有13天。

太子繼位後,是為唐代宗。李輔國自恃功大,甚至說出了「大家弟坐宮中,外事聽老奴處決」。唐代宗對李輔國並不信任,但為了順利接管權力,反而將尊(李輔國)為尚父,加中書令「政無巨細,悉委參決」,使得一個太監成為了唐朝宰相。

不過,當唐代宗掌握中樞權力之後,李輔國就被踢開了。不久後,唐代宗以以左武衛大將軍彭體盈代為閑廄、嫩牧、苑內、營田、五坊等使,以右武衛大將軍葯子昂代判元帥行軍司馬,剝離了李輔國的禁軍指揮權,後來又將其罷官,以博陸郡王封之。

雖然李輔國得到了王爵,但卻失了權利。離開大內的李輔國後來被唐代宗派去的刺客殺死,把頭砍下來扔到了廁所,斬下右臂祭至唐玄宗陵墓。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宗清掃李輔國,是得到了另外一位宦官程元振支持的。後者在李輔國在位時,其權勢就僅次於之,李輔國被扳倒後,程元振提拔為驃騎大將軍,封邠國公,統率全部禁軍,軍中稱其為「十郎」。

不過程元振內外處事不佳,自身能力不強,以至於得罪人眾多。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來犯,程元振卻不上報軍情給皇帝。結果唐代宗得到情報後,吐蕃軍已至邠州,皇帝下詔各地勤王,但眾人皆不滿其寵幸程元振,而無人來救,不久吐蕃軍攻佔長安。唐代宗被迫免去程元振官職(後死於仇家之手),以郭子儀為帥,這才收復了長安。

吐蕃武士

在這次大戰中,唐代宗一度出逃陝州,原有的禁軍離散,只有宦官魚朝恩統率的神策軍,堅守護衛。吐蕃軍被擊退後,魚朝恩入朝,神策軍歸入禁軍之列。

魚朝恩實際上也是當初跟著唐肅宗的親信太監之一,安史之亂時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負責監領相州之戰九位節度使統率的數十萬唐軍,地位已經非常顯赫。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有人傳言,洛中將士(即洛陽叛軍)皆幽州、朔方人,思鄉心切,兵無戰心。魚朝恩信以為真,屢次上言肅宗,請命李光弼率軍攻取洛陽。結果邙山之戰,唐軍大敗,河陽、懷州失守,魚朝恩也狼狽逃回陝州。

當時陝州駐有節度使所轄之軍和神策軍。

所謂神策軍是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在甘肅臨洮設立的一支邊防軍。安史之亂爆發後,邊地唐軍奉命內調,神策軍主力1000餘人在衛伯玉率領下參與平叛,後駐紮在陝州。

其後衛伯玉和陝州節度使郭英乂先後入朝,魚朝恩遂改編陝州軍入神策軍,使得其兵力規模達到數萬人之多,而自己統領這支軍隊。

神策軍入朝擔任禁軍後,深感沒有得力中央軍的唐代宗對其非常重視,將平盧鎮邢君牙部、陽惠元部,安史降將尚可孤部,朔方鎮郝廷玉部、侯仲庄部等先後編入其軍中,使得神策軍實力大增。

至於神策軍的統領魚朝恩則兼光祿、鴻臚、禮賓、內飛龍、閑廄等職,進封鄭國公,是為唐代宗時期的又一大權宦。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唐代宗時儘管宦官權力極大,但卻沒到威脅皇權的地步,只要皇帝想除掉哪個宦官,基本都能做到。

幫助皇帝除掉李輔國和魚朝恩的關鍵人物就是元載

到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魚朝恩也被皇帝殺掉了。自李輔國至魚朝恩,為期不過短短八年而已。

至於那支已經成長為禁軍兼中央軍的神策軍,此後皆以本軍將領提拔上來的兵馬使統率之,但為時不長。

三:終釀大禍

唐代宗去世後,其子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德宗繼位之初,既壓制宦官實力,也立意削除安史之亂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局面,應該說這個思路是沒問題的,但是方法出問題就不好辦了。

建中二年(781年),由於在削藩中處置方式不當,引發了大規模的藩鎮叛亂,神策軍主力東調平叛。

為了彌補神策軍兵力的不足,建中四年(783年),朝廷再調涇原軍(一部為當年的安西、北庭內調部隊)5000人到河南戰場參戰。這批軍隊到長安時不僅沒有得到厚賞,反而連飯都吃不飽,於是發起兵變,佔領了長安城。

叛軍兵變後,禁軍一部也隨即倒戈,擁立當時在長安的太尉朱泚為帝,叛軍還發兵圍攻已經逃出長安的唐德宗(禁軍離散,僅有宦官相隨)。

唐德宗急召正在於藩鎮軍交戰的神策軍行營節度使李晟來救,叛軍隨後被擊敗,唐德宗得以復還長安。

經過兵變刺激的唐德宗性情大變,對外,不再追求對各地節度使的強力削藩,反倒縱容其不斷膨脹;而對內,則不敢信任統軍大將,即便是神策軍名將李晟最終都因皇帝的猜忌而不再統軍,兵權再度落到了宦官們頭上。

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命宦官分領神策軍,為左、右廂都知兵馬使;貞元二年(786年),改神策左、右廂為左右神策軍;貞元十二年(796年)又置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

而唐德宗時的神策軍,又兼并了京畿諸鎮兵和西境邊軍,安西、北庭校吏及其子孫4000人也併入神策軍(宰相李泌提的建議,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同時又新募一批兵員,使得神策軍總兵力擴充到了15萬人。

這支15萬人的大軍有著優厚的待遇,擔負著內壓藩鎮,外製吐蕃的任務,因其強悍的戰鬥力支撐著唐朝後期一百多年的延續。但是自德宗起,神策軍由宦官統領成為慣例,這就埋下了唐晚期宦官政治的種子。

在德宗之前,即便有宦官統軍的情況出現,但多為暫時性的,禁軍將領和士兵與統軍宦官未必就有極強的依附關係。但宦官統率神策軍成為定製,而這支軍隊又是唐朝中央能直接掌握的唯一軍團的話,問題就來了。

由於軍權在手,宦官勢力直接影響到朝局,甚至於是皇位的更迭。自德宗後,太子想順利繼位往往都要博得統軍宦官的支持,而宦官有所選擇的話,則會對其他皇子,乃至於當朝皇帝下手。

宦官權勢依賴於皇權不假,但是它卻未必依賴於唯一的皇帝,如果可以的話,這個皇帝也是可以被換掉的。

唐德宗去世後,順宗繼位,其身體不好,在位僅186天,便被掌控兵權的宦官俱文珍威逼退位(不久即死去,有說法是被殺死的),由其擁立的太子李純為新帝,是為唐憲宗。

唐憲宗繼位後不久即將前朝的革新派全部流放,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由於宦官有擁立之功,憲宗對宦官的信任是空前的,甚至以宦官主樞密,使其掌握軍政大權。不過憲宗本人能力較強,在位期間,出現了「元和」中興的景象。

但憲宗晚年昏庸,偏愛長生藥,經常誅殺左右宦官。宦官集團開始在新皇身上下注,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所刺殺,後偽稱皇上「誤服丹石,毒發暴崩」,並假傳遺詔,命李恆繼位,是為唐穆宗。

此時,掌握軍政大權的宦官集團已經有了對皇帝的生殺大權,唐憲宗依靠宦官上位,卻也死於宦官之手。而唐穆宗之後,皇帝愈加昏庸,宦官權勢逾大;穆宗病死後,繼任的敬宗也被宦官殺死。

敬宗死後,宦官擁立其弟李昂為帝,是為文宗。文宗雖為宦官所立,但卻想跟朝臣聯合剷除宦官勢力。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變發生,文臣依賴少量禁軍誅宦官不成,後宦官仇士良發神策軍血洗諸朝臣。

唐文宗此後淪為徹底的傀儡,曾有言「赧(周赧王)、獻(漢獻帝)受制於強諸侯,今朕受制於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不久,年僅31歲的文宗鬱鬱而終。

甘露之變後,唐朝宦禍已然不可收拾。一直到了唐昭宗天復三年(903年),節度使朱溫大殺宦官後才徹底消除。

然而此時的唐朝已經油盡燈枯,四年之後這個中國歷史上曾創造過無比輝煌的朝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熊熊點兵 的精彩文章:

美軍P8反潛機抵近偵察,俄羅斯戰機攔截,飛行員淡定拿手機拍攝
新式驅逐艦造價12億美元,號稱比肩中國神盾艦,一場大火後蔫了

TAG:熊熊點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