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分類丨學習技巧

字數丨2800字,閱讀約3分鐘

無論上學時還是工作時,很多朋友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當我們聽別人講解或者閱讀一本書時,總覺得自己已經看懂了,可是一到幹活兒的時候,卻又發現自己還是不會做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錯誤的把「聽懂」當成了「學會」。所以今天我就來聊一聊,到底如何把「聽懂」真的變成「學會」

搞懂「學習」前,你要先搞懂知識的「掌握路徑」

在搞懂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認識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獲取知識這件事情,真的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

雖然看起來似乎是:你講,我聽。但真正由「聽到」轉化為「學會」,要經歷四個重要的過程。

這四個過程分別是:「接納」「轉錄」「匹配」「嵌入」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接納:本質不是明白,而是被說服

接納是我們處理一個新知識的第一步,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我們的大腦確定一項信息「是否可信」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接觸的信息相當複雜,不可能一股腦的全部接受。

當一個新知識點出現時,我們的大腦首先就要判斷一下,這個信息是否值得消耗更多的能量去進行處理,而根據我們生活中得來的習慣,一個信息越是「精確」「具體」「細節豐富」那麼這個信息的可信度也就越高。

當一個知識點滿足以上條件時,我們的大腦就會給出一個判斷,那就是「這件事情是可信的」。而這種判斷,在我們的主觀感受中就表現為「我聽懂了」

其實,在這個階段,你還並沒有真正弄清楚這個知識點背後的邏輯鏈條,你感受到的只是大腦做出的初步判斷而已。

換句話說,你誤以為自己「明白」了,其實只是被「說服」了而已。

這個時候,知識並沒有真正被我們自己所理解,所以一旦脫離了描述者所講述的特定環境,你就會發現自己對相應的知識根本一無所知……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轉錄:大腦的翻譯機

掌握知識的第二步,就是將「別人的觀點」,翻譯成「我自己的語言」

回想我們上學的時候,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老師在上面剛剛講完一個例題,問你是否「聽懂了」,這時候你明明感覺自己真的「聽懂了」。

然後老師說:「那你上來給我講一遍吧!」

你開始按照老師教的地方進行講解,講著講著,突然卡殼了,再也講不下去……

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我們「太笨」或者「沒認真聽」,而是因為我們在信息轉錄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通常情況下,我們的大腦,遠不如我們自己想像的那麼「靠譜」,在接受一條信息後的遺忘速度遠超出我們自己的預估。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研究中發現,我們大腦接觸到一個信息後,20分鐘之後,就會遺忘掉41.8%的信息。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我們的大腦根本就是一個「邊聽邊忘」的不靠譜機器。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記住了知識「細節」,但真實情況是,你只是記住了「聽懂了」的「感受」

當我們試圖對知識進行轉錄時,如果發現重要的細節已經被遺忘,那麼轉錄過程自然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了。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事實上,如何判斷你自己是否對知識轉錄成功?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再找一個人,然後用你自己的話跟他「講一遍」

如果你發現自己可以很流暢的將這個知識複述一遍。而對方也能表示他「聽懂了」,那麼恭喜你,你至少已經成功「記住」了這個知識。

反之,如果你自己講的顛三倒四,對方聽完也是一頭霧水,那麼你轉錄的信息,有很大可能就是殘缺的。


匹配:將知識點與經驗相結合

當我們把一個知識成功轉錄之後,下一步就將進行更複雜的邏輯運作。

我們的思維會開始嘗試用新得到的思路,去「解釋」面臨的問題或以往的經歷。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找「題眼」的過程。

比如,當你面臨一次面試,對面的HR對你說:「請說一下你從上家公司離職的原因。」

這個時候,如果你沒有接觸過相應的知識和訓練,那麼你的大腦為你匹配到的回答思路就是回答「我為什麼離開」,你可能會匹配出一些:錢少、事多、離家遠,老闆還是個傻X之類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接受過相應的知識,你的大腦會快速匹配出一個新的解題思路,那就是「HR想知道我對公司的要求是什麼」。因此,你從回答上,就會更多的從對新公司的期望上著手。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當然,對於具體、明確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匹配到正確的思路,但是對於那些不那麼明確的問題,就要考驗你邏輯上匹配的速度與準確性了。

而一個人成功完成「匹配」的標誌就是,當他面臨一個問題時,能夠快速的找到破解思路。

找到題眼,知道該「往那想」,就證明他真的已經做到了匹配。


嵌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最後一步,也是真正「學會」的標誌,就是我們成功的把單個知識點「嵌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

能夠綜合運營多個知識點來解決「複雜問題」

我們的生活畢竟不是解數學題,一道題目通常只考驗一個知識點。

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哪怕是很簡單的一個現象,也混雜著多種不同的題眼。

當我們自己的知識架構越完整,對於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就越發全面。

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時拿出相對應的知識點進行解釋時,往往也就意味著我們對知識有了真正深入的理解,甚至會組合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專屬經驗」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針對知識掌握路徑,訓練自己從「聽懂」到「學會」

既然了解了知識掌握的路徑,那麼我們就可以通過刻意的訓練,來幫助自己快速從「聽懂」跨越到「學會」。

在這裡,強烈建議大家採用樹形結構來進行知識的學習和記憶。

樹形結構是一種「由下到上」、「層層生長」、並最終「輸出整體」的邏輯結構。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在這個理解邏輯中,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知識時,首先要從整個知識點中先分析出一個「主幹信息」,那就是:這個知識點,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只有當主幹信息找准,我們確切的知道這個知識要對應的是什麼場景時,才能夠確保後面的知識邏輯不「歪樓」。

舉個很直觀的例子,我們面前有一個問題:和別人觀點發生分歧時,如何化解矛盾?

這個問題雖然只有一個,但是面臨不同對象時,會有截然不同的解決思路。

比如,如果是和「同事」觀點發生分歧,那麼解決思路就在於「站到中立角度,尋找共同利益」。

可是,如果是和「女朋友」觀點發生分歧,那麼解決思路就應該是「放棄客觀問題,從情緒角度向對方妥協。」

你看,明明都是解決分歧,可解決思路上完全是南轅北轍。如果搞錯了方向,跟同事談情緒,和女友談事實,問題非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越演越烈……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得到主幹信息之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克服對「核心觀點」的遺忘。

如同前文所說,我們的大腦是一台靠不住的機器,總是一邊聽,一邊忘。不過沒有關係,我們不需要記住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只要記住最核心的觀點就行。

而對抗遺忘最有效的方法,其實人人都知道,那就是「摘錄重點」

當然,在信息時代,你不一定非得通過「紙筆」來完成這項工作,你完全可以用思維導圖、語音筆記等工具快速完成這項工作。

摘錄重點時,一定要記住,你需要摘錄的只是最核心的「觀點」,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把這些觀點凝練成15個字以內的一句話。

這些短句,就是你記憶之書的「枝丫」,而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枝丫上長出樹葉。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加深理解的第三步,就是「豐富案例」

在上一步,我們已經從知識點中總結歸納出了一些「核心觀點」。

而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些觀點,對應到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當中

方法很簡單,那就是給每一個「核心觀點」匹配你自己的「過往經驗」。

找出一條信息,然後仔細回想,在您的過往經歷中,是否有哪些經驗是能夠被這條觀點解釋的。又或者,即使是想不到對應案例,那麼就自行「模擬」一個場景,然後進行匹配。

對於我們的大腦來說,單純的「概念」是難以被長久記憶的,但是綁定的「故事」很容易被牢記。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概念綁定到經驗上,從而實現更長久的記憶。

同時,當你不斷的進行分析時,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在進行一次「匹配」的訓練,這種訓練能夠幫助您養成對「體驗」的敏感性,從而在未來更迅速的對問題進行拆分。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當你完成以上三個步驟後,您應該一定對這個知識有了相當充分的理解,這個時候,就到了進行「檢驗」的時候,您可以嘗試著對這個觀點進行「整合輸出」

找個願意聽你講述的人,用你自己的案例,把這個知識從頭到尾給他講一遍,然後問問他,聽懂沒有?

如果對方給出了肯定的答覆,那麼恭喜您,對方聽沒聽懂我不敢確定,但是至少您,一定是「想明白」了。

最後,如果你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聽眾怎麼辦?學學我吧,把這些知識寫出來,幫助自己的同時,也能夠幫助更多的人……

「明明能聽懂,就是學不會」,改善學習效率,從「掌握路徑」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