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月亮上摔一跤是什麼體驗?啥,差點喪命!

在月亮上摔一跤是什麼體驗?啥,差點喪命!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半個世紀前,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用腳上的9號半靴子,在月球表面踩下一個長32.5厘米、寬15厘米的腳印。

阿姆斯特朗在月面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從此拉開了人類踏足月球的序幕。

始於1961年的阿波羅計劃,共有15艘飛船(沒有阿波羅2號和3號),安排了11次載人飛行任務,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共駐留近280小時。

在人類登月50周年來臨之際,想講一些他們的故事。

有的有趣,有的驚險,有的悲壯。

怎樣歡迎登月英雄?

先隔離

在月球上踩下腳印、安放紀念碑、插上美國國旗,還留下了「人類一大步」的名言……首次實現登月壯舉的阿波羅11號乘組,無疑是人類航天史上的英雄。

1969年7月24日16時39分,阿波羅11號飛船指令艙載著3位英雄濺落在太平洋中部,歷時8天3小時17分的人類首次登月任務圓滿結束。

不過他們最先得到的不是鮮花與歡呼,而是……隔離服。

當時,人們並不確定月球上是否有生物,因此返回地球的宇航員要先接受為期21天的隔離。這被稱為「行星保護措施」,是為了防止將地外微生物帶回地球生物圈,造成災難性影響。

因此飛船艙門一打開,救援人員就將細菌隔離服遞給宇航員,然後用直升機將他們運到17公里外的航母上,「關」進一個活動隔離艙。

在歡迎儀式上,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與航天員隔窗相望,通過話筒向他們致歡迎詞。

尼克松與航天員隔窗相望

隨後,3名宇航員如同古代麻風病人一般,被送往休斯頓接受嚴格的隔離檢疫。他們帶回的月球樣品乃至整個飛船,都被裝進一個造價高達900萬美元的「月球返回接待實驗室」。

最終檢查結果是沒有發現任何月球細菌和病毒。

數次登月任務後,科學家終於確定月球上不存在生命,這才取消了這種隔離措施。到1972年阿波羅17號實施最後一次登月任務時,宇航員只在離開地球前接受了隔離,以免得傳染病。

史努比與阿波羅

有一段重口味的故事

誕生於1950年的卡通形象「史努比」,數十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也許你不知道,它與阿波羅計劃也有一段故事。

1969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飛船升空。這是阿波羅飛船首次以完整形態環繞月球,實施了登月前的最後一次綵排。

任務前,NASA決定尋找一個公眾偶像護衛此次月球之行,史努比由此與阿波羅計劃結緣。

阿波羅10號的登月艙被以「史努比」命名,飛船指令艙與服務艙也用史努比的好夥伴「查理·布朗」作代稱。

宇航員還圍上了「史努比王牌飛行員」圍巾,用史努比圖案測試任務中將使用的攝像機。後來他們直接被稱作「史努比宇航員」。

宇航員出發前撫摸「史努比」公仔

這次任務遇到了險情。在史努比登月艙第二次繞月飛行時,宇航員啟動爆炸螺栓,拋棄了降落部分。突然登月艙開始高速旋轉,並劇烈顛簸。宇航員緊急切換到手動控制系統,才讓它穩定下來。經過緊急處理,宇航員終於控制著仍在吱嘎亂響的「史努比」與指令艙會合。

不過,作為一名重口味小編,我最想講的並不是這段。

前方預警!以下內容可能引起不適。

根據史料記載道聽途說,執行此次任務的宇航員在艙內遇到了一樁疑案,起因是他們中間有人並沒有熟練掌握在太空中大便的技巧。

所以NASA的解密文件顯示,當他們發現艙內有排泄物接連飄來後,展開了一段耐人尋味的探討:

這是一段充滿味道的無線電通訊記錄

簡單翻譯下,大概意思是:

CDR(指令長托馬斯·斯塔福德):卧槽!這特么誰幹的?

CMP(指揮艙駕駛員約翰·楊):什麼鬼?

LMP(登月艙駕駛員尤金·塞爾南):什麼鬼?

斯塔福德:哈哈哈哈哈哈到底誰幹的?

塞爾南:我暈這是哪來的?

斯塔福德:快給我張草紙,這裡有一坨屎在飄。

楊:我沒幹。它不是我的。

塞爾南:我覺得也不是我的……

斯塔福德:我的屎更為粘稠。快把它扔遠點!

……

塞爾南:我用手指頭戳過我的屎,我滴神,它是那麼的柔軟。

……

塞爾南:(balabalabala)啊,這還有一坨。兄弟們你們搞什麼?在這裡……

以上證據可以表明,幾名宇航員在面對危機時冷靜而果敢,逗比起來也非常人所及。不管怎樣,他們開心就好……

用生命在月球上跳高

從阿波羅11號開始,登月宇航員們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愛好。

或許是微重力給他們帶來了奇妙的感受,他們總喜歡在月面亂蹦亂跳,一失足摔個嘴啃泥也在所難免。

在1972年實施的阿波羅16號任務中,此前在太空玩過屎的約翰·楊,和與他一起登月的查爾斯·杜克也打算這麼浪一把。

尤其是杜克,不僅蹦出了新高度,摔倒的姿勢也與眾不同。但這一下差點要了他的命。

在這次月面行走的最後階段,2名宇航員決定為即將舉行的慕尼黑奧運會開闢月球分賽場,並創造跳高世界紀錄。

楊先跳了幾次,越跳越高。

杜克表示不服。

他穿著沉重的宇航服(加上自己的體重,在地面上一共超過136公斤,而在月球上只有22公斤)奮力躍起,騰空高度達到1.2米。

這個數據超過了籃球飛人邁克爾·喬丹。雖然杜克並不知道當時只有9歲的喬丹是誰,但這飛一般的感覺,無疑讓他飄飄欲仙。

隨後他失去了平衡,四腳朝天摔倒在月面。

事後杜克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恐怖的時刻。因為宇航服的背部是生命支持系統,外殼由玻璃纖維製造,如果破裂,他就玩完了。

一時間,他一動都不敢動,四仰八叉躺在地上,仔細分辨宇航服是否出現故障。所幸,在瘋狂的心跳聲中,他聽到了氣泵正常工作的聲音。

楊走過來,低頭對他說:「那不夠聰明,查爾斯。」然後幫助他站了起來。

阿波羅13號的天地逃亡

除了首次登月任務,阿波羅計劃中知名度最高的,可能要數阿波羅13號。

這次以西方文化中很不吉利的數字為代號的任務,彷彿自帶災難屬性。好在宇航員在地面幫助下克服了種種危機,最終完成了史詩級的天地大逃亡。

傷痕纍纍的阿波羅13號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飛船升空,飛行56小時後,距離月球只有6萬公里。這時飛船突然發出一聲巨響。

指令長吉姆·洛弗爾看到,自己面前的警報燈全部亮起,儀錶顯示主要電器的電壓急劇下降。他立即向地面控制中心報告:「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

他身邊的傑克·斯威格特也報告說:「聽到一聲巨響,主電路電壓不足。」

此時,登月艙駕駛員弗雷德·海斯正趕往指令艙,在通道里,他聽到了金屬扭曲的聲音,並感受到飛船搖晃。

事後排查結果顯示,此次故障的根源,是服務艙液氧儲箱加熱系統的恆溫開關。服務艙里有2個大型液態氫罐和2個液氧儲箱,前述開關長期超負荷工作產生火花,破壞了絕緣材料性能,導致2號氧箱爆炸,1號氧箱也被炸裂。這對指令艙的生命保障系統、電力系統以及導航都產生了影響。

3名宇航員當時並沒有了解得這麼清楚,他們只知道,服務艙的3組電池壞了倆,飛船電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難,環境溫度迅速下降。

地面中心緊急分析後決定終止登月任務,讓宇航員利用完好的登月艙立即返回地球。

但事情並沒有這麼容易。由於任務實施前沒有這種應急預案,宇航員壓根不知道如何緊急啟動登月艙的生命維持設施。

當時指令艙里的氧氣只能維持15分鐘。宇航員在地面指導下,一步步將複雜的指令輸入計算機,錯一個數,就是死亡。當氧氣只夠用5分鐘時,登月艙功能被成功激活。

按照設計,登月艙的電力只夠2人用45小時,實際情況卻需要供3人堅持100小時左右。為了省電,宇航員關掉了電腦、導航及各種電力設備,讓飛船的耗電量降到只相當於一個家庭攪拌機。

由於飛船已經很靠近月球,如果掉頭返回,不僅燃料成問題,而且很可能無法擺脫月球引力。地面中心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繼續往前飛,圍月球繞半圈以後啟動登月艙發動機,利用月球引力將飛船「扔」進返回軌道。

這個方案的危險之處在於,登月艙是為登月設計的,外殼薄得幾乎一拳就能砸個坑,它能否拖著沉重的指令艙和服務艙高速繞月,誰心裡都沒底。而且其燃料只夠嘗試一次,如果失敗就再也沒有機會。

好在登月艙沒有讓大家失望。它適時發動引擎,帶著宇航員以8700公里的時速逃離了月球。

人們沒高興多久,就發現了新的問題。雖然飛船里的水和氧氣勉強夠用,二氧化碳過濾設備卻撐不了太久,艙內一度出現二氧化碳濃度警報。指令艙里雖然儲備了一些空氣過濾器,卻無法與登月艙里的介面兼容。

地面工程師急開腦洞,利用飛船上能找到的材料想出了解決方案。他們指導宇航員用黏性膠帶、飛行手冊上的紙板、內衣褲上的碎片等材料,製作成簡易適配器,將不同介面的空氣過濾裝置拼裝在一起,成功將二氧化碳濃度降到正常水平。

這些軟管也是出現險情時挽救生命的工具之一

隨著時間流逝,飛船上剩餘的水、電、氧氣越來越少,溫度降到4度。宇航員一度陷入絕望。在地面提示下,他們不停地服用興奮劑,連剩餘的內衣褲都全部套在身上,緊緊圍在一起抱團取暖。

4月16日19時30分左右,地面中心向飛船發出了最新編製的重返大氣層程序表。此時飛船已嚴重偏離正常再入軌道,好在洛弗爾抓住一個轉瞬即逝的良機啟動姿控發動機,讓飛船回到正常軌道。隨後宇航員回到指令艙,拋掉服務艙,並與拯救他們的登月艙告別,準備回家。

宇航員把登月艙拋棄,準備乘坐指揮艙返回地球。圖為他們在指揮艙內拍攝的登月艙

4月17日,阿波羅13號掛在降落傘下,緩緩落入太平洋。不久,3名宇航員優雅地鑽出艙門。NASA將此稱為「最美好的時刻」。

阿波羅13號返回地球

3名宇航員排除萬難成功返回,成就了航天史上「最偉大的失敗」。1995年,由這段經歷改編的紀實電影《阿波羅13號》在美國首映,全球票房超過3.5億美元。

不會被遺忘的航天殉道者

阿波羅計劃在取得輝煌成就的背後,其實屢遭磨難。其中最慘痛的,是阿波羅1號宇航員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這也是第一個被全世界所知的重大惡性航天事故。

3位遇難的宇航員是:指令長維吉爾·格里索姆,駕駛員愛德華·懷特和羅傑·查菲。

阿波羅1號宇航員在指令艙內進行地面測試

1967年1月27日,3名宇航員進入阿波羅1號飛船,開展發射前的例行測試。

這次試驗是在三分之一大氣壓和純氧環境下,模擬太空飛行。試驗如果成功,3名宇航員就將乘坐阿波羅1號飛船升空,為後續登月任務做準備。

但是意外發生了。試驗中,一個電路突然短路出現火花,「嘭」的一聲,船艙陷入一片火海。有宇航員喊:「著火了!快放我們出去!」但無論艙內還是艙外,一時間都打不開艙門。

根據當時飛船的設計,艙門需要90秒才能打開。而且此時艙內因大火形成負壓,僅憑人的力量怎樣都無濟於事。

3名宇航員就這樣犧牲了。

被燒毀的阿波羅1號飛船

格里索姆生前曾說:「如果我們死了,請大家不必大驚小怪,而把它看成一個普通事件。因為我們從事的是冒險事業,征服宇宙是值得冒生命危險的。」這段話令人唏噓,也給後人帶來了極大鼓舞。

總結教訓後,技術人員對飛船結構進行了修改,使艙門能在3秒內自動打開。同時把所有能出現明火的地方都改成暗火,並對防火、生命保障系統等進行了改進。

阿波羅計劃也因此被修改。按照原計劃,如果阿波羅1號任務成功,將有2號、3號任務緊隨其後。但NASA決定先發射阿波羅4號、5號、6號飛船開展無人飛行試驗,直到1968年10月才開始載人飛行,由阿波羅7、8、9號完成原計劃任務。

如今,原本計劃發射阿波羅1號的34號發射中心已被拆卸,在存留的平台上鑲嵌了2塊紀念銘牌。

一塊刻著:

34號發射中心

1967年1月27日,星期五

1831時

奉獻給阿波羅1號隊員:

美國空軍 中校 維吉爾·伊萬·格里索姆

美國空軍 中校 愛德華·希金斯·懷特二世

美國海軍 少校 羅傑·布魯斯·查菲

他們為了人類最終的新領域進行的探索而奉獻生命給國家。

不是為他們的死而記著他們,而是為了他們生命中所追求的理想。

另一塊寫道:

紀念

那些作出最後犧牲的人

因而他們讓其他人能夠到達天上的星星

AD ASTRA PER ASPERA

(一條通往星星的崎嶇道路)

願神保佑阿波羅1號的隊員平安

阿波羅計劃航天員名單

犧牲人員

維吉爾·格里索姆(阿波羅1號)

愛德華·懷特(阿波羅1號)

羅傑·查菲(阿波羅1號)

登月人員

尼爾·阿姆斯特朗(阿波羅11號)

巴茲·奧爾德林(阿波羅11號)

皮特·康拉德(阿波羅12號)

艾倫·賓(阿波羅12號)

艾倫·謝潑德(阿波羅14號)

埃德加·米切爾(阿波羅14號)

大衛·斯科特(阿波羅15號)

詹姆斯·埃爾文(阿波羅15號)

約翰·楊(阿波羅16號)

查爾斯·杜克(阿波羅16號)

尤金·賽爾南(阿波羅17號)

哈里森·斯米特(阿波羅17號)

飛掠人員

佛蘭克·伯爾曼(阿波羅8號)

吉姆·洛弗爾(阿波羅8號,阿波羅13號)

威廉·安德斯(阿波羅8號)

托馬斯·斯塔福德(阿波羅10號)

邁克爾·柯林斯(阿波羅11號)

理查德·戈爾登(阿波羅12號,原定在阿波羅18號再次執行任務,但被取消)

傑克·斯威格特(阿波羅13號)

弗雷德·海斯(阿波羅13號,原定在阿波羅18號再次執行任務,但被取消)

斯圖爾特·羅薩(阿波羅14號,原定在阿波羅20號再次執行任務,但被取消)

阿爾弗萊德·沃爾登(阿波羅15號)

肯·馬丁利(阿波羅16號)

羅納德·埃萬斯(阿波羅17號)

手指向上滑動,查看阿波羅計劃航天員名單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均外來自網路

編輯:朱麗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衛星觀測數據可改善地震監測和響應情況
新技術讓玻璃窗「變身」顯示器;五夸克擁有分子狀結構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