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空中造樓機:平均四天蓋一層

空中造樓機:平均四天蓋一層

科技日報記者 矯陽

重約2000噸,頂升力4000多噸,封閉式全鋼結構,平檯面積1600平方米,施工荷載2300噸,在千米高空,能抵禦10級大風。置身其上,工人如履平地,可同時進行4個樓層、多個工種流水作業,平均4天蓋一層。

這就是我國首創的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頂升鋼平台,人稱「空中造樓機」,已成功應用在北京第一高樓、高528米的中國尊項目建設上。

抗震8度、上下兩端粗中間細、零施工場地……中國尊的建成拿下了多項紀錄,其中包括八項世界紀錄和十五項中國之最。

沒有樓體四周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和防護網,而是把「空中造樓機」直接罩在樓頂。「沒有『空中造樓機』,中國尊不可能僅用5年就如期完工。」時任中國尊項目建設執行總工許立山表示,使用「空中造樓機」為中國尊建設節省工期20%。

這個「空中造樓機」是個什麼組合?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如何實現「騎」在樓頂造樓?

資料顯示,「空中造樓機」系統主要由鋼框架系統、支撐與頂升系統、模板系統、掛架系統及附屬設施系統以及一台ZSL380動臂塔吊組成。

「類似一個『鋼罩』布置在核心筒上部,支撐在核心筒外圍牆體上。」中國建築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研發團隊成員李險峰(化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所有建築功能全被集成到一個平台,並有施工電梯直達平台,實現卸料平台、混凝土布料機、臨建設施、物料堆場等與模架的融合。

「空中造樓機」前後歷時十幾年,共經過四代技術升級。

進入新世紀,超高層建築越來越高、結構越來越複雜,不僅要承受較大的垂直荷載,還要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傳統模架難以滿足要求。如何在保證質量與安全的情況下提高建設速度?

2005年,中建參與高432米的廣州西塔總承包施工。該工程平面呈類三角形,外周邊由6段曲率不同的圓弧構成,總工期僅1007天。若採用傳統施工技術,根本無法如期完成建設任務。

「面對嚴峻挑戰,我們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李險峰介紹說,就是用一個懸掛模板與掛架的鋼平台,採用大行程、高能力、支承在剪力牆預留洞處的液壓千斤頂頂升,整體同步上升一個高度,完成上一樓層的混凝土結構施工。

這就是「空中造樓機」的前身,也稱第一代頂模——低位頂升鋼平台模架體系,相比傳統施工技術,第一代頂模建設速度最快達兩天一層。

為降低成本,實現「頂模」在不同項目間的周轉使用,2009年,中建成立攻關小組,成功將模架「拆分」成多個標準組件,組成一個裝配式結構,隨後在福州世茂國際中心、福州宇洋中央金座和天津117大廈等工程建設中大顯身手。

2012年,為應對高438米、不規則設計的武漢中心項目,中建團隊進一步創新,打破傳統設計思路,利用核心筒外側牆體表面2—3厘米素混凝土微凸構造承力,單個支點承載力達400噸,研製出微凸支點智能控制頂升模架,被稱為第三代頂模,頂部平台長35米、寬35米,為項目建設提供了充足的施工空間和材料、機械設備堆場。

這一創新將推力大幅提升至2400噸,可同時頂起3萬名成年人。最大高度27.8米,豎向橫跨三個半結構層,實現了鋼筋綁紮層、混凝土澆築層、混凝土養護層分層流水施工,同時還專門研發了智能綜合監控系統。

創新無止境。在第三代頂模的基礎上,經過近兩年的研究試驗,2014年,中建團隊進而研製出升級版「自帶塔機微凸支點智能頂升模架系統」,即超高層建築智能化施工裝備集成平台——一個真正意義的「空中造樓機」。

這是全球首次將超高層建築施工的大型塔機直接集成於平台上,實現了塔機、模架一體化安裝與爬升,並將核心筒立體施工同步作業面從三層半增至四層半。業內專家認為,這一創新突出解決了塔吊爬升與模架頂升相互影響、爬升佔用時間長、爬升措施投入大等制約超高層建築施工的難題。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來自網路

編輯:左常睿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開始拍賣5G頻段,信號將影響全球科學數據?
美研發用意念控制的武器;「科學」號採到稀有深水海兔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