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紐約街頭凝視下水道,真的會有鱷魚和你對視嗎?

在紐約街頭凝視下水道,真的會有鱷魚和你對視嗎?

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最神秘的地方。

那裡陰暗潮濕、不見天日,與地面上城市的一片繁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它吞吐著整個城市的污穢,同時也引起了人類的無限遐想。

例如《忍者神龜》、《下水道的美人魚》、《小丑回魂》等故事,就都是從下水道發跡的。

電影《小丑回魂》中名場面

然而,無論下水道發生了什麼,都沒有「在下水道發現一條鱷魚」更讓美國人興奮。

可能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下水道鱷魚這一傳說並不熟悉。

而我們也一定會覺得,城市的下水道中住著一頭鱷魚的景象過於玄幻。

畢竟這套路與在下水道發現巨蟒、變異老鼠是一樣奇特,反而限制了想像。

在美國,下水道鱷魚這一都市傳說的流行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人熟知的「人肉包子」。

很多美國青年,都曾幻想過與鱷魚在下水道四目相對的場景。

而下水道鱷魚,更成了一種美國文化。

在很多遊戲以及影視作品中,都融入了「下水道鱷魚」的元素。

上世紀80年代關於「下水道鱷魚」的電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提到下水道生物美國人最先想到的是老鼠,之後便是鱷魚。

《消失的搭車客》是一本研究民俗的暢銷書,裡面就提到有學者做過一個調查。

當時,他採訪了16名年齡介於19到27歲的學生,結果顯示他們所有人都聽過某個版本的下水道鱷魚的故事。

雖然在細節和地點上有些出入,但不少學生都深信,即便是現在的下水道依然住著鱷魚。

當然,作為一個優秀的都市傳說,下水道鱷魚也有著一個易記易流傳的故事脈絡。

寵物,可以說是現代都市人類離不開的元素了。

但陪伴總是伴隨著遺棄,寵物被主人厭棄的事情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對於貓和狗,主人可能需要驅車到一個較遠的地方遺棄,剷除後顧之憂。

不過,像金魚這類觀賞水產就簡單得多,只需要丟到抽水馬桶。

按鍵一按,金魚就會隨著污穢的水流一起被衝到下水道,一了百了。

只是這個都市傳說中,被遺棄的對象則從人畜無害的金魚換成了兇殘的鱷魚

要知道,受到容器大小的限制,寵物金魚的體型變化不會很大。

但鱷魚就不一樣了,它小時候有多可愛長大後就有多恐怖。

人類沒能力馴服鱷魚,普通家庭更是沒條件餵養這種龐然大物。

這些原本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鱷魚,很快就在下水道繁衍生息。

女工在打包活體鱷魚寶寶

暫且不談下水道鱷魚的真實性,在上個世紀的美國,大眾把鱷魚當寵物確實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

特使是長相討喜的美洲短吻鱷,更是美國爬寵玩家必不可少的一員。

除了在集市、養殖場等地可購買到鱷魚寶寶,孩子們還能通過郵購的方式獲得這種詭異的寵物。

一則售賣短吻鱷活體的廣告

在《Popular Mechanics》雜誌上的一則廣告就顯示,只需1.5美元就能獲得一條活著的小鱷魚。

「你想要一隻鱷魚寶寶嗎?我打賭你肯定想,試問哪個男孩不想呢?」

郵寄活體寵物,並非一件完全被禁止的事情。

無論科學家、農民還是寵物店老闆都需要一種低成本的方式,來運輸這些體型小且無害的活體動物。

另一則廣告,買一條鱷魚寶寶與買一隻小白鼠一樣平常

當時的美國各大報紙上,就偶爾出現鱷魚寶寶從倉庫中逃出的小插曲。

而剛出生的鱷魚寶寶,也被認為是無害的。

只是,運輸出逃和人為遺棄不同。

1937年《The Eagle》上的一篇報道顯示,當時一位小女孩的鱷魚寶寶奧斯卡(Oscar)已經長得比她的浴缸還大。

不得以的情況下,她只能撥通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ASPCA)的電話,請求援助。

懷著對遺棄小鱷魚的愧疚之情,真假混雜的下水道鱷魚這一都市傳說很吃得開。

因為有過養鱷魚,或將寵物衝到下水道的經歷,人們很容易會相信並傳播這一說法。

而在一些更誇張的版本裡面,生活在陰暗下水道的鱷魚還多加了白化病以及雙目失明等細節。

內容大致是這樣描述的:

相傳,紐約還流行著一種品質極佳的毒品「紐約白大麻」(當然也是不存在的)。

毒品很容易被揭發,毒販一聞到風聲就會把所有大麻扔進抽水馬桶沖走。

結果,大麻種子便在下水道里生根發芽,瘋狂生長。

在這混沌的環境下,鱷魚也發生了突變,患上成了白化病,雙目失明。

這些徘徊在城市邊緣的鱷魚,一邊吃老鼠嗑大麻,活得逍遙自在隨時反攻地面。

可以看出,這一進階版的下水道鱷魚傳說的核心已經改變,從過去的「對寵物的愧疚之情」轉變為「對環境污染的擔憂」。

那麼問題來了,下水道真的有鱷魚嗎?

有是可能有的,但和傳說中的有點不太一樣。

2015年,佛羅里達州發現的下水道鱷魚

例如,2015年在佛羅里達州就有一條下水道鱷魚成了明星。

當時一名叫Camacho的男子,就在自家門前的排水渠與一條大鱷魚四目相對。

只是,事態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居住的區域,是一點也不稀奇。

而位於美國南部的佛羅里達也被稱為美國的澳大利亞,完全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偶爾有一些迷路的野生動物,跑到人類居住的地方串門是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事。

Camacho接受採訪

根據Camacho描述,不單只是鱷魚,他最近還在附近看到保護區那邊過來溜達的熊。

而當看到鱷魚的第一時間他不是立即跑,而是拿出手機錄視頻。

據生物學家估計,在佛州的沼澤地中就生活著超過百萬條鱷魚。

鱷魚擾民的事情,雖然駭人,但也經常發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鱷魚傷人的事情很少發生,但看到鱷魚還是要跑路的。

事實上,上世紀一則「野生鱷魚潛入」的新聞,正是這則都市傳說的發源地。

1935年2月10日,《紐約時報》一篇標題為「住宅區下水道發現鱷魚」為傳說提供了最原始的動力。

當時,男孩子們正往一個敞開著的下水道檢修井內鏟雪。

然後他們很快注意到,一條鱷魚被困在了下水道中。

其實這則新聞的性質,與Camacho偶遇下水道鱷魚是類似的。當時,根本沒有人相信鱷魚是長期生存在下水道的。

而記者也認為,這條鱷魚是從過往的輪船遺落,並潛行到了下水道苟且偷生的。

1935年2月10日,《紐約時報》關於下水道鱷魚的報道

不過,這條鱷魚的命運要更悲慘一些。

據報道,這條鱷魚身長達8英尺(2.5米)的誇張尺寸。

但孩子們用繩把鱷魚捆好,便從檢修道內把它拉上地面了。

而因為擔心鱷魚傷人,孩子們三兩下就用雪鏟直接把鱷魚掄死了。

很明顯,這是一條疲憊、病態且窮途末路的鱷魚。

最後警方到場,而鱷魚屍體是直接被城市環衛工人處理掉了。

在這之後,在美國各地也不時都冒出鱷魚入侵的消息。

只是,鱷魚和下水道並未完全捆綁在一起。

有人曾檢索了《紐約時報》1905年至1993年關於「鱷魚潛入」的報道。

其中,只有唯一一次報道顯示,鱷魚是在下水道內被發現的。

而這唯一一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1935年的悲慘案例。

《The World Beneath the City》作者羅伯特·戴利

其實,真正將下水道鱷魚的故事標準化的,還是1959年出版的一本書《The World Beneath the City》。

作者羅伯特·戴利就下水道的故事,參訪了一位退休的下水道專員泰迪·梅(Teddy May)。

而泰迪聲稱自己在20世紀30年代,就親自調查了下水道鱷魚的傳奇故事。

他說自己曾帶著一批工人來到下水道,並剷除了所有匿藏在下水道的兇殘鱷魚。

在這之後,這個故事就被添油加醋,發生了各種版本的更新。

下水道專員泰迪·梅

不過,在下水道中發現鱷魚,也並不代表鱷魚能長期生活在下水道。

畢竟,要問有沒有鱷魚住在下水道,得先看鱷魚能不能在下水道生存。

我們都知道,下水道動物其實也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

雖然暗無天日,沒有陽光直射,下水道不能稱為一個嚴格的生態系統。

但因為人類源源不斷的生活廢水與垃圾傾斜,像老鼠這類專吃人類殘羹剩飯的動物就在下水道活得有滋有味。

而絕大多數城市的下水道,都有老鼠成災的現象。

如果鱷魚躲在下水道,即便不吃食物殘渣,吃老鼠也應該管飽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鱷魚屬於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的溫度改變而改變。

正常情況下,26至32攝氏度才是它們適宜生存的溫度。

陰冷潮濕的下水道,根本不適合它們生存

佛羅里達州集體曬太陽的短吻鱷

如果長期生活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鱷魚的血液循環會減緩,肢體對神經的指令反應會變得遲鈍,連視力都會變差。

而想讓身體充滿活力,蛇、烏龜、鱷魚等變溫動物一般會在早上做個日光浴使體溫升高。

夏天倒還好,若是到了寒冷的冬天,鱷魚幾乎不可能在冰冷的下水道待那麼長時間。

紐約下水道 圖片來源:NYC DEP

退一步來說,鱷魚即便活下來也難在下水道開枝散葉。

除了寒冷,紐約的下水道還充滿了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菌。

至於流言的升級版「白化鱷魚」,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白化病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

出生後的鱷魚,並不會因為後天的環境惡劣而患上此病。

白化的美洲短吻鱷,圖片來源:Kelly Tone / Chicago Zoological Society

那為什麼這個傳說能流傳開去?

或許分析到最後,也只能怪這個傳說的內容生命力過分旺盛吧。

可能很少人會真的擔憂下水道潛伏著一條鱷魚。

但被遺棄在下水道里的寵物,它們該如何生存則讓人有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參考資料

揚·哈羅德·布魯范德.《消失的搭車客》[M].李揚、王珏純,譯.三聯生活書店.2006

Michael Miscione.The Alligator In The Sewer: Evidence Behind NYC"s Urban Legend.gothamist.2019.2.8

David Mikkelson.Can Alligators Live in Sewers?.1999.snopes

The joys of living in Florida! Man finds large alligator hissing in the sewer outside his house while checking the mail.Daily mail.2016

A. G. SULZBERGER.The Book Behind the Sewer-Alligator Legend.nytimes.2009.11.23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或許分享太難,不妨點個【在看】

別讓好文章被埋沒

SME正在有償招募優質科普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科技故事 的精彩文章:

我們吃了3000多年的中國櫻桃,為什麼被「車厘子」搶去了風頭?
人類對蛔蟲的研究,是靠一次次蛔蟲盛宴推動的!

TAG:SME科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