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一億變四億!中國為何在清朝時人口突然爆漲?原因只有這四方面

一億變四億!中國為何在清朝時人口突然爆漲?原因只有這四方面

朝時期,我國的人口得到了一段爆髮式的增長時期,從清朝順治年間的一億多人,到康熙年間突破了兩億人,乾隆年間人口又突破三億,直至道光年間的4.3億人,人口基數之大,增長速度之快,為歷代之最。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人口增長如此迅速的呢?

第一,氣候變化的原因。

明末清初,地球處於小冰期的影響,糧食生長和產量需要光照和溫度,小冰期的影響導致糧食急劇減產。有學者分析,明朝滅亡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小冰期,糧食減產,朝廷一直加重賦稅,導致滅亡。而這個小冰期到清初已經達到了頂峰,十七世紀初開始回溫,這給糧食生產提高帶來了一個良好環境。

第二,政府的政策寬鬆。

一方面是估計開墾。受明末戰亂影響,很多地方有田沒人去種,「十畝之田只種一二」的地方比比皆是。清初開始鼓勵種田、開墾皇帝,擴大農作物種植面積。

另一方面是減少賦稅。康熙提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時期又開始推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這兩個政策的影響不可小覷,試想,原本孩子多,年年繳稅就多,現在不用繳稅了,只要能養活就行了。

第三,國家的相對和平。

清朝前期,雖然有幾場戰爭,但是是在權威統一政府之下的平叛,不是全國動亂式的戰爭。而且戰爭規模都不算大,不傷及國體。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戰爭,最大的就是三藩之亂了,那時候還在康熙初期。而後的收台灣、平噶爾丹以及雍正、乾隆平準噶爾等戰爭都是一隅之戰,不影響全國的和平穩定。

第四,高產農作物引進。

16世紀中期以後,甘薯、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引進中國。據史料記載,玉米於十六世紀中葉引入我國,甘薯於16世紀末由福建傳入全國,土豆則是從台灣引入全國。

很大的激發了中國人的種植積極性,這些作物大多不需要像水稻種植要求一樣高,特別是對水的需求不高,屬於耐旱性作物,那些山坡邊角地都可以很好利用起來。這樣一來,不只產量高,種植面積也就廣了,能養活的人口也就更多了。

在農業生產技術上接近與停滯,土地關係又無多大變化的社會中,要提高土地的產量,主要的途徑就是不斷的投入增加單位面積勞動力,因而人口增長是勞動力增加、農業生產發展最便捷最重要的手段,人口增加是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主要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人講史 的精彩文章:

大熊貓在古代地位卑微,不僅被蚩尤當作坐騎,而且還成為了美味
假如諸葛亮放棄北伐,選擇休養,蜀漢未來會怎樣?答案正好相反

TAG:舊人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