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長安十二時辰》:「白衣山人」李泌的方圓動靜

《長安十二時辰》:「白衣山人」李泌的方圓動靜

作者:王素絢

編輯:騰訊儒學

說起今年最火的網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了。看劇的時候,大家討論最多的是兩個人物:一個是主角張小敬,另外一個是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張小敬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是這個李必,可是有歷史原型的。

他就是李泌。如果你熟悉《三字經》,裡面有這麼一句:泌七歲,能賦棋。

這個「能賦棋」的孩子,就是李泌。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稱呼李必為「神童」,也是這個原因。

這是出於李泌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年僅7歲的李泌被唐玄宗召進宮,正值皇帝與宰相張說下棋。張說便以圍棋為題,讓李泌賦詩。張說自己先舉了個例子:方若棋盤,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而李泌立即對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在關於神童的傳統故事中,他們往往都在年少時候語出驚人,所說的話冥冥中卻又照應了後來的行事法則與人生結局。

李泌也是如此。他做的這一賦,可謂是他一生的預言。李泌的一生,就是這樣,在方圓之間行義用智,騁材得意。

方若行義:心中自有是非

在圍棋中,方若棋盤稜角分明,這對應到為人處世上,「方」是規矩,是準則,是框架。它規定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

李泌的少年天才不僅體現在寫詩才思敏捷,還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深明大義上。李泌幼年與宰相張九齡關係很好,張九齡當時還有兩個朋友:一個叫嚴挺之,嚴肅刻板;另一個叫蕭誠,則慣會說一些好聽的話討好人。

久而久之,張九齡更喜歡與蕭誠相處。李泌知道後,問了張九齡一句話: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

你自己從平民到宰相,靠的就是你的耿直。現在怎麼連你也喜歡那些油嘴滑舌的人了呢?

《論語》中有「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說法:「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而真正到了自己身上,我們大多喜歡便辟善柔之流,厭惡忠直耿介之人。李泌不僅是非分明,更是直言不諱,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李泌不僅三觀端正,更是勇氣可嘉。

圓若用智:距離帶來「安全感」

但是,想要在如此複雜、勾心鬥角的環境下施展拳腳,僅僅靠「內心中正」可遠遠不夠,如果憑著一股耿介的氣概橫衝直撞,那麼後果只能是頭破血流。

你不僅得讓當權者知道你人好,你還得讓他們和你相處很開心。

南懷瑾先生也評價過李泌,他說:

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複雜的場所......而李泌仗義執言,排難解紛,調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第一人。

所以,李泌的「方」與嚴挺之不同,他的「圓」也不同於蕭誠。他給皇帝的「舒服」不在於他嘴甜,而在於他的「安全」,這來自於他和權力中心之間的距離。

安史之亂玄宗出逃,李泌給肅宗出謀劃策,既當上了皇帝,又留下了孝順的美名。

於是,肅宗想要封他做官,可是李泌堅決不同意,自己就想當個布衣、道士,像客人那樣為國家出謀劃策,於是,李泌還有一個稱號,叫「白衣山人」。

這就是李泌「圓」之所在,目的就是告訴當權者,我對名利視若糞土。李泌一生四進五齣朝廷,眼見了先後多位宰相被殺,但他卻用這種距離感消弭著帝王的猜忌與權臣的妒恨。讓皇帝感覺到安全了,那自己也就安全了。

動若騁材:經天緯地的韜略

在《長安十二時辰》里,那個叫李必的年輕人說:你只須看眼前,大唐的長遠,有我!

這不是口出狂言,歷史上的李泌擔得起這句話。

這也暗合了他那句「動如騁材」。說的是一個人的決斷和執行能力。李泌不是走「終南捷徑」沽名釣譽的人,他內心自有經天緯地的韜略。

這從他平生的一大事功——平定安史之亂上面可以窺見一二。

他建議肅宗,留一條通道給叛軍,讓他們疲於奔命,等他們跑累了,唐朝軍隊正好以逸待勞。安史之亂的平定就是採用了李泌的辦法。

當然了,李泌還有一個建議,肅宗沒有聽進去。他讓肅宗先平定後患要緊,不要著急回長安。但是肅宗沒聽,把主要兵力都用來收復兩都了,這也給後來留下了很多隱患。

我們今天說起平定安史之亂,往往只想到郭子儀、李光弼,對李泌的功勞往往一筆帶過。但是,「白衣山人」李泌才是背後最大的功臣。

《新唐書》說,他的功勞比魯仲連、范蠡還要大。還好,歷史的縫隙間,總還留有公道人心。

靜若得意:心靜如水方知「不可留」

《莊子》里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以忘言」。得意,不是「得意忘形」的「得意」,而是「得意忘言」的「得意」。

換言之,他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所求是什麼。

他從幼年就得到皇帝賞識,並與宰相結成至交。這該讓多少人都眼饞和羨慕。可是,偏偏李泌並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優勢,他成年後就退出大唐官場,隱居山林。

放棄這樣的「機會」,有人覺得他「糊塗」。其實不然,這正是他的聰明所在,因為他懂得三個字:「不可留」。

《新唐書》中說,他後來被權貴忌憚,但是「常以智免」。他這份聰明,就在於他知道什麼時候不可留。

他曾經對肅宗說過自己「不可留」的原因: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從玄宗一朝到代宗一朝,他始終靠著這份「不可留」保全了自己。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李必手中常執拂塵一柄,這很符合歷史上的李泌形象。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李泌為什麼能這麼聰明,知道何時去何時留呢?大概是因為,從始至終,面對權利、慾望,他心靜如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看不慣豪門?來看郭晶晶「豪門育兒法」
端午節:天下皆知汨羅江 幾人觀其在岳陽?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