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陵深埋地下兩千年,價值連城,為何不考古發掘?

秦始皇陵深埋地下兩千年,價值連城,為何不考古發掘?

張五常教授曾發表一篇文章——《是打開始皇陵墓的時候了》,他認為「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當年此語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張教授是我很敬重的經濟學家,我也支持張教授的話語權,但他「挖掘始皇陵墓」的觀點,在下實在不敢苟同。

秦始皇陵墓是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秦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遺產,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也是子孫後代的。當代人總不能為了一時「好奇」,透支掉本該屬於後人的資源吧?

董卓挖了漢武帝的茂陵,就被後世文人口誅筆伐。如果打開秦始皇陵墓,千秋萬代之後的歷史會如何評價?

為了幾張門票收入就打開秦始皇陵的話,那就更可笑了,這與歷史上為了軍餉而盜墓的摸金校尉又有什麼區別呢?

秦始皇陵首先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精神象徵。對於文化遺產,國際通行的慣例是先如何保護,而不是開發。

開發與保護的難度係數過大,技術上沒有充分準備

兵馬俑僅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尚未完全開發,並且保護起來困難重重,每年還要花費大量資金。可想而知,規模比兵馬俑大出無數倍的秦始皇陵的保護難度有多大。《史記》記載秦始皇陵: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專家的估算是大約56平方公里,但秦始皇陵裡面的具體情況,比如文物、墓道等,目前還是謎。深埋地下的文物,一旦曝光,很快就會氧化損壞,比如萬曆的龍袍。秦始皇陵的文物,奇珍異寶不少,出土後被損壞的風險也很大。

要保護文物原貌,不說真空,起碼也要密不透風吧。就目前的情況,還沒有秦始皇陵那麼大的密封裝置吧。

當年建設秦始皇陵時動用了70多萬民力,花了幾十年時間,如今開發,不知道要動用多少人,多長時間。何況不管調動多少人開發,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都會形成壓力。(目前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只有幾歲小孩子的智商,還不能擔此重任)

僅從經濟上而言,開發秦始皇陵墓也不一定划算,首先巨大的開發成本與後期的維護成本都是一個無底洞。後期的收入主要靠旅遊,但萬一遊客不來呢?總不能開發房地產、修馬路吧。對於秦始皇陵那樣的遺址,來的人多了也不敢照單全收吧?

站在文化的角度,打開秦始皇陵,可以出一批研究成果,還能產幾篇所謂的「論文」,然後呢?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看著許多文物損壞,逐漸失去文化價值,卻找不到一個責任人。

在動秦始皇陵的「念頭」之前,還不如先將現有的文化遺產保護好。

目前的相關規則不允許

「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是目前的明確規定,除非是搶救性的發掘。也就是說,不僅秦始皇的陵墓,其他已經探明的帝王陵也不能隨意動。以秦始皇陵目前的情況來看,還不至於需要「搶救」。

秦始皇陵也是世界的遺產、全人類的財富,許多世界組織,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積极參与對秦始皇陵的保護工作,我們自己人更有必要守護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秋媚 的精彩文章:

古代龍袍為什麼不能清洗?
乾隆十三年,乾隆的執政風格為什麼由寬仁轉變為嚴厲?

TAG:陳秋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