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首屆「德中幼兒教育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首屆「德中幼兒教育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本報訊(記者 康麗) 6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德國柏林教育質量研究所主辦,北京新開明書社、德國FCDB中德教育合作承辦的德中幼兒教育質量發展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舉辦。德國柏林教育質量研究所所長、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沃爾夫岡·蒂策,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蘇婧,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教授孫進,德國德雷斯頓應用技術大學教授王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興利,德國柏林教育質量研究所中國區總代表魯玉峰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幼兒園園長、教師、媒體和出版機構的120多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蒂策提出了德中幼教事業面臨的共同挑戰,並對早期教育質量建設的重要性及如何系統化提升教育質量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解答。作為《德國0-6歲幼兒日托機構教育質量國家標準手冊》(簡稱「德標」)主編,蒂策還對德標中的教育理念、幼教工作所劃分的20個質量領域以及幼兒園教師自我評價量表和質量建設方法進行了說明,他用鮮活的幼兒教師工作案例闡釋教師不同水平的教育質量行為。「把政府指導綱要貫徹到幼兒教育工作當中,還需要合適的方法和工具,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實際效果。」蒂策表示。

孫進則從家長的角度介紹了德國幼兒園的入園適應機制。在他看來,入園時期處於幼兒重要的人生過渡階段,也是德國幼兒園教育質量建設與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他對柏林入園適應模式和慕尼黑入園適應模式中的幼兒適應階段進行了比較和探討,總結出入園適應可分為五個階段,即準備階段、相互認識階段、獲得安全感階段、建立信任階段及最後的總結階段。「科學的入園適應可以有效緩解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幫助家長、孩子和教師有充分的時間相互了解,也為家長提供了全方位了解幼兒園工作的機會,能有效促進家園合作。」孫進表示。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興利針對兒童早期精細動作與認知發展的關係展開了全面討論,從而引出「心靈手巧」還是「手巧心靈」的教學思考。張興利認為,幼兒的成長發展是螺旋式的,應該以「敏感性原則」為前提,保護以及提供幼兒的成長契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魯玉峰說,此次關於幼兒教育質量的交流能讓中德兩國幼教領域的「工匠精神」碰撞出更多火花,為幼兒教師提供更科學的理念,幫助一線幼兒教師掌握更好的方法和工具,在未來能夠真正做到「利器在手,質量無憂」。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17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從俄羅斯聯邦現行《教育法》看教師法律改革新動向
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